
咳 嗽
1.病因病机
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咳嗽是由于外邪袭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内伤咳嗽多由其他脏腑有病,传至肺脏而引起。两者都与肺脏有关。肺为娇脏,职司清肃,凡肺气失于清肃而上逆,则为咳嗽。所以张景岳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2.治疗大法
黄文东治疗咳嗽,用药主张以轻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非轻清灵动之品难以开达上焦。他还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邪气未清,即投以大剂养阴润肺或止咳之品,则邪气必然恋肺,滋生他变。黄文东治疗咳嗽的常用方法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肃肺等。
3.经验方药
(1)宣肺:
宣通肺中痰滞,发散外邪。
黄文东认为,不管咳嗽新久,有邪即要 “宣”,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外邪未清,肺失清宣之咳嗽,宜投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之品。宣肺的代表方为三拗汤。药可以选用前胡、桑叶、炙苏子、杏仁、炙紫菀、白前、苍耳子、陈皮、半夏等。常用的宣通药有桔梗、甘草等(偏热者还可用射干)。咳嗽音哑者,可加胖大海、玉蝴蝶、凤凰衣等,以宣肺开音。发散药轻者有荆芥、防风、前胡等(偏热者还可用蝉衣、牛蒡子);重者有麻黄、桂枝。同样是发散药,又有表实、表虚之不同。表实无汗者用麻黄;表虚汗出者用桂枝,两者当有所区别。若痰饮恋肺,感邪而发之咳嗽,可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
(2)温肺:
温肺散寒,祛风止咳。
治疗风寒咳嗽,温肺药每与宣肺药同用,使风寒之邪外达,则咳嗽可止。温肺的代表方为杏苏散。常用药有金沸草(旋覆梗)、紫菀、款冬花等。如咳嗽气急不平者,用麻黄、桂枝,以温肺平喘;如痰多白沫,舌苔白腻者,用细辛、生姜或干姜,以温肺化饮。
(3)清肺:
清肺泄热,疏风止咳。
寒包火、风热及燥热咳嗽均须用清肺药。
因肺位居上焦,易为风热外犯。诊治咳嗽时黄文东重视清肺药物的使用,又因肺为清虚之脏,故清肺药亦宜轻清为佳。黄文东认为寒包火之咳嗽,一是风寒束肺,肺热内蕴;二是风寒化热,寒热夹杂所致。其主证为阵咳,咳而不爽,咳痰不畅,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治疗当宣肺与清肺同用,即 《内经》所谓 “火郁发之”之意。常用的清肺药有桑叶、桑白皮、地骨皮、炙兜铃、枇杷叶、茅根、芦根、黄芩、生石膏等。石膏质地虽重,但生者具有清透之性,既能清胃热,也有清肺热的作用,在肺热较重时也可选用。如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主要就是用来清肺热的。清肺的代表方为泻白散。
(4)润肺:
肺阴耗损,润肺止咳。
肺热不清,灼伤津液,而见咳嗽病情缠绵、口干咽燥、咳而少痰、不易咯出、舌红等症。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肠液亦少,故还可出现大便秘结。黄文东认为寒包火之咳嗽,即使出现肺热伤津之证,亦不可早用润肺药。过早应用麦冬等,容易使外邪被遏,不易外达,而咳嗽亦不易痊愈。徐灵胎在评注叶氏 《临证指南医案》时指出:“咳呛而用麦冬是毒药也。”此说虽未免过偏,但确有其一定的临床意义。黄文东常用的润肺药有沙参、麦冬、玉竹、瓜蒌等。
(5)肃肺:
为肃降之意。肺为清虚之脏,肺气宜降则和。
黄文东不主张在咳嗽初期即用肃肺药,否则亦可使外邪恋肺,咳嗽不易速愈。但咳嗽初起,如咳呛较剧,无痰或少痰时,也可宣肺药与肃肺药同用,这样即使外邪有出路,又不致损伤肺气。
黄文东常用的肃肺药有炙苏子、白前、海蛤壳、海浮石等。其他如紫菀、款冬之类,亦有温肺、肃肺的作用,均可选用。肃肺的代表方为止嗽散。《医学心悟》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实践证明,该方确是治疗咳嗽的有效方剂,对慢性咳嗽尤佳,无论有邪无邪均可应用,并无留邪之弊。如咳呛较剧,而他药无效时,还可加天竺子、腊梅花、罂粟壳等以加强肃肺止咳的作用。但罂粟壳含有吗啡、罂粟碱,只能用于剧咳日久、咳而无痰者,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用;若咳嗽虽剧,然痰浊恋肺,万勿轻率使用,以免痰壅气滞。
除上述方法外,对于咳嗽迁延日久、痰多苔腻、神疲乏力、动则自汗之咳嗽风寒或风热夹湿者,应重用化湿药,如平胃散之类,此时不可过早应用补气之品。对于阵咳较剧,甚则胸胁疼痛、烦躁,不咳时如常人之肝火犯肺者,则应重用清肝火之品,如黄芩、山栀、黛蛤散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