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黄文东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哮  喘

1.病因病机

黄文东认为哮喘的病因病理大致有以下几点:自幼即发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有关;寒哮,多因突受寒冷或暴雨侵袭,寒邪从表皮肺俞而入,阳气被遏,寒饮内停,积聚成痰,饮阻气机,肺气失于宣通,痰不得出,气不得降,痰气交击,发生哮喘;热哮多为偏嗜酸咸之味,或恣食肥甘之物,积痰生热,遇风寒犯肺,气郁痰壅而发为外寒内热之热哮。

哮喘病,往往病情反复,多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脾肾两虚,标实为内蕴痰饮或痰热。病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多实,不发时多虚;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外感诱发者多实,内伤诱发者多虚。临证时需明辨虚实处方用药。

2.治疗大法

对于近人曹惕寅提出治疗哮喘用表、攻、补三法,黄文东甚为赞许。黄文东认为,治疗哮喘需结合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立足本虚标实两纲,分而治之,疗效较好。发作期时,治实以祛邪治标为主,用表法或攻法如疏散风寒、清热豁痰、消食下气诸法。缓解期,治虚以扶正治本为主,用培补脾肾法如健脾益气、补肾纳气等法。正如 《丹溪心法》所云:“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3.经验方药

(1)发作期:

表法——表散风邪。

因哮喘患者多为体虚,表卫不固,故很易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而发病。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属风寒者用小青龙汤治疗。本方既能表散风寒,又能化饮平喘。方中干姜散寒化痰之力较强,干姜、五味子,一散一敛,配伍甚妙。偏于风热者,以小青龙加生石膏、黄芩,干姜可改用生姜。若伴有咽痛者加射干,或用射干麻黄汤去大枣,效也较著。

(2)发作期:

攻法——温化痰饮或清化痰热。

哮喘患者多有痰饮宿疾或外受风寒而痰饮内生;亦可有痰热内结,复受外邪,以致气郁痰壅而发。因此在治疗时需攻其有形之痰。如属痰饮者,则根据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以小青龙汤为主,或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苏子、杏仁、陈皮、半夏、紫菀、当归之类,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吞服。如属痰热内结者,则以定喘汤清化痰热为主。当痰浊壅肺,咳喘较剧,他方治疗效果不显时,用导痰汤合三子养亲汤,可收到一定的效果。兼见便秘者,中药方中可加通腑之药,或用少量风化硝冲服;如患者体质偏于阴虚有热,发作时可用射干麻黄汤合泻白散加减,有寒热时加桑叶、菊花、前胡等

(3)缓解期:

补法——温补脾肾,以培其本。

黄文东认为,哮喘病既有偏阳虚者,也有偏阴虚者。张景岳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所以在临床上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处理。偏阳虚者,常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偏阴虚者,常用泻白散、生脉散、七味都气丸等。此外,如紫菀、款冬、远志、金沸草、鹅管石、蛤壳等顺气化痰降逆之品,在治虚方中亦可选用。

黄文东在治疗哮喘时,非常重视健运脾胃。他认为,在哮喘平定之后,要注意治本,培补正气,以防复发,这往往比治标定喘更为重要。培补正气有补益脾胃和补肾的不同,黄文东指出,两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正气旺盛,而邪不可犯;同时培土又有资助肾脏元气的作用,所以在补肾的同时,必须兼顾到脾胃。用药以党参、胡桃肉、河车粉等为主。

黄文东调治哮喘患者时,也常配合单味药地龙片(用单味地龙研粉制成)3g,一日2次,吞服。取其络脉通调、肺气宣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