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1000个心理学常识(图解案例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90后”如何跨过自卑和孤独的坎

身为独生子女,“90后”比其他有兄弟姐妹的人更渴望陪伴,更珍惜友情。成长过程中,他们有很长的时间都在独处,虽然时间总是被安排得没有空隙,但是内心的孤独感是忙碌也无法冲淡的。

“90后”一代都渴望被更多的人深切地理解和关注。他们也会因为共同的爱好和相同的环境而拥有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但是这些伙伴能做到的也只是互相陪伴,真正能走进内心的少之又少。他们彼此需要,也只是想要使自己看起来不孤单。

然而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别人无法完全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很正常的。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孤独完全可以很幸福。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我们才能够更清醒地思考生活、感受生活。

(一)使你孤独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自卑

自卑那么沉重,它会压得你无法昂首挺胸,它会把你生活的每一天都变得很苦涩。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因为自卑而孤立自己,这无疑是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不要为自己的自卑找借口,请为自己的自卑找出口。

勇敢地做自己,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没有自我的人,走到哪里都找不到自我,而孤独的人无论在谁身边都是一样的孤独。

静生活在上海的郊区,家庭条件并不好。城市的优渥和家庭的艰难强烈对比造成了她敏感的内心。与人相处时她总是害怕让别人知道她的家庭情况,怕别人看不起她,心理上极度自卑。

这种自卑的心理给她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她很少与人交流,即使在一些轻松的聚会上也会很拘谨。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刻意疏远她,就算是集体的聚餐也不会叫上她。

这种经历使杨静非常痛苦,却仍然没能使她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反而加重了她的自我否定。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她的朋友越来越少,而且还交不到新的朋友。

日常生活中她总是一个人,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很多时候,她真的感觉很孤独,很想有个朋友,但就是放不开自己去认识别人。她总觉得身边人的物质条件都很好,自己和他们差距太大,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心理解读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与个人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社会文化、家庭经济等因素都有关系。近几年,由于家庭经济因素而产生自卑的年轻人人数有增加趋势。

心理自愈

想要战胜自卑心理,有以下6个方法:

1.认知法

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并且不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

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并为之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2.作业法

作业法就是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来积累信心,消除对自己能力产生的怀疑,从而克服自卑的方法。有自卑感受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战胜自卑就要多表现自己,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

有自卑感的年轻人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3.补偿法

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身心的缺陷。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去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得到补偿。勤能补拙,扬长避短就是这个道理。

4.领悟法

领悟法即有自卑感的人可以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其要点是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经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

经过心理分析,求助者会领悟到自己之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因为自己有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自卑者会发现自己被过去生活中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并最终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5.暗示法

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每个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

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慢慢来我会想出办法的”。

6.训练法

训练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要提醒你的是,不要认为按照上述的做法就能很快解决成功地改造自己的性格,还必须以自己性格的内核为基础。

(二)孤独没什么不好,不接受孤独才不好

没人喜欢你,没人搭理你,没人约你,没人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没人等你,没人陪你,没人想到你,没人站在你的身后鼓励你,这些都不值得抱怨,这些只是我们生命中一件又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惧怕孤独而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事。

心理解读

当一个人处在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成熟,独立的愿望愈加强烈,是这种独立的愿望驱使自己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另外,自己还没有完全的社会化,没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子,经济还不能独立。

这是一种没有着落的状况,所以孤独感就无可避免。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变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解决这种孤独感的方法就是与人群进行充分交流。要客观地把自己当作人群中的一员,这样就会减少孤独感。

(三)孤独时迷茫,孤独后成长

我们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进行最好的游戏。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的。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娜娜是某重点大学数学专业的博士,回想起自己多年来的求学经历,她也曾深刻地感受到孤独。

考硕士那段时间,每天早上5:00闹钟准时响起,她以最快的速度起床、洗漱、冲出房门,到校园寂静的地方朗读英语,早饭后直奔教室,开始一天的复习。她每天很少和室友说话,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时舍友都已经睡了。用娜娜自己的话说,自己就像个“孤魂”。

在她的博士毕业庆典上,有人问她拿到博士学位是什么感觉呢?她委婉地回答:“对于女人来说,学位服的意义仅次于婚纱。而婚纱只能美丽一时,学位却是一辈子的骄傲。”这人又问她:“默默做这么多年学问,是否会感到孤独呢?”她回答:“开始曾有过孤独的感觉,但逐渐就习惯了,后来甚至很享受孤独。因为几年专心致志的学习和沉淀,让自己感到非常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