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轻不要与全世界为敌
你的喜怒哀乐都是微小的事情,因为世界之大,你总是轻易就被淹没在人群中,淹没在更多不同的表情里。你在落泪,而周边的笑声那么大。你微笑,可是在一片静默里,你始终笑不出来。不是悲观,是希望,你知道生活总是要我们放低自己,融入这个世界中。永远做自己,可是永远不要与世界为敌。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那是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彻底地切断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与其说是与世界为敌,不如说是与自己为敌。你以为你抛弃了全世界的时刻,就是你被全世界抛弃的时刻。
(一)抱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不要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深深的恶意,当你经历风雨,回头看那些曾对你傲慢的人依旧如襁褓中的婴儿般脆弱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给你的不如意并不只是那么简单。完善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与全世界为敌。
刘悦是一个工作了3年的“90后”女孩,有理想、有朝气,对待工作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过去几个月,她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公司里最不可缺少的那个人,所以为公司没日没夜地工作,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健康。
刚进公司时,周围的同事们都对她很好,但是后来她发现所有的人都不再照顾她,甚至疏远她。她并没有在意,觉得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她想象的那般,有一天她突然被调岗,去了公司最空闲也最不重要的部门。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心里充满了委屈与愤怒。她想找同事倾诉自己的不满情绪,可是没有人愿意接近被“打入冷宫”的她。她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别人的议论纷纷,看到别人对她的指指点点。
渐渐地,她心中的愤懑上升到了极点,转化为一种怨恨。她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势利丑恶,虚伪做作,如果没有他们,自己一定会施展才华,成为精英。她想站在众人面前,把他们每个人从里到外骂一顿,以发泄内心的不满。
心理解读
怨恨是一种负性情感。正常的个体也会因琐事而滋生怨恨心理,但是大多经过个体自身的排解或他人的心理帮助会很快恢复正常,并不会对其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对这种负性情绪不进行及时调控,个体一旦滋生怨恨就会不可避免地给自己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
心理自愈
想要化解这种心理上的失衡,有以下3个方法:
1.正确的自我评价
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的满足状态而变化的。所以,人要学会随时正确评价自己。有的人就是由于在自我评价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未能进行必要的反思,以及未能调整自我与客观之间的距离,因而心境始终处于郁闷或怨恨的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走上绝路。
2.探索“事故”的根源
分析内外因素,看看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问题。我们既要分析自己:有自身的什么原因,有没有负面的想法,自己的能力可否面对等;也要分析整个事件:能够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3.放松
放松就是保持生活的平衡。也就是说,除了工作事业以外还应该有很多同样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投入和关注。只有当我们公平地给予我们的事业、健康、家庭、心理等同样的关注,我们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小心在某一方面失去优势的时候,如同失去了整个世界。
(二)适度从众,不与全世界为敌
出众而不孤立,从众而不庸俗。标新立异并不是在哪里都会受欢迎,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从众,既是顾全大局,也是保护自己。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无处不刺眼;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世界才会多姿多彩。
王远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招到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王远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很爱说。他对公司里许多事情都看不惯。在他看来,公司从理念到制度,从环境到伙食,从领导思想到员工风气,方方面面、桩桩件件都存在问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于是他在领导面前或者在会上总是喜欢提出自己的批判性看法和观点,并进行充分的阐述,还喜欢对同事的工作提出建议。但让王远不解的是,同事们好像都不太喜欢和他交往,领导也对他不冷不热。
终于,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了同事们的私下议论:“那个姓王的,才来几天就了不得了,看什么都不顺眼,就像公司欠他100万元似的。”
听到这话,王远心中非常苦闷:自己只是揭露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这些人原本就做错了,还不准我说话吗?
心理解读
经常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持质疑、否定态度的行为是轻度的偏执性人格的表现。严重者会演变为愤世嫉俗。这种人习惯于怀疑别人行为里的不好之处,并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心理自愈
想要改变这种行为反应,就要从改变想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