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代文学与陇东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六国时期的慕容鲜卑散文

高人雄

(西北民族大学)

东汉三国以来,鲜卑逐渐强大。居于蒙古草原、东北等地的鲜卑族部落一批批向南内徙,东起辽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踪迹。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东部鲜卑经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海甘肃等地的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分别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及青海等地区建立统治政权,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慕容氏,亦称慕容部,是鲜卑诸部中汉化最早的一支,在十六国时期先后在北方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权。曹魏时期慕容部活动于太原、高柳(治今山西阳高西北)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等地区,与汉文化交流频繁。至前燕建国,统有燕、赵、齐、鲁、幽、并、辽西之地,据有了汉文化传承的腹心之地。内徙慕容氏,尤其是他们的部落大人,受地域人文的影响,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崇尚儒学。

考察十六国时期的慕容鲜卑文学,鲜卑慕容歌多是流于口头的通俗文学,而鲜卑慕容散文则是出于文人之手。也就是说,前者多是民歌和无名氏作品,后者则是出于有一定汉文字语言素养的文化人之手。因而可窥见鲜卑慕容散文由简入繁的发展过程,亦即鲜卑慕容深刻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进程。这些散文,社会内容充实,真实反映了鲜卑慕容在十六国时期群雄纷争的战乱中谋求生存,贵族集团争霸天下的种种心理与历史事件。同时也反映出十六国时期北方多民族融合期的文学发展现象。慕容氏是鲜卑诸部中最早接受汉族文化,最早建立政权的鲜卑部族,他们对北魏拓跋鲜卑的汉化与文化的进步也起到了先导作用。

一、慕容廆与前燕的散文创作

文献记载最早的慕容鲜卑歌是慕容廆思念庶长兄吐谷浑所作的《阿干歌》。慕容廆有较好的汉文化修养,《晋书·慕容廆载记》:“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于是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硃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1)廆推广儒家文化,注重任用汉族文士,将汉文化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慕容廆《与陶侃笺》(2)反映了与侃同盟的决心,陶亦有答书。全文如下:

明公使君毂下:振德耀威,抚宁方夏,劳心文武,士马无恙。钦高仰止,注情弥久。王途险远,隔以燕越,每瞻江湄,延首遐外。

天降艰难,祸害屡臻,旧都不守,奄为虏庭,使皇舆迁幸,假势吴楚。大晋启基,祚流万世,天命未改,玄象著明。是以义烈之士,深怀愤踊。猥以功薄,受国殊宠,上不能扫除群羯,下不能身赴国难,仍纵贼臣,屡逼京辇。王敦倡祸于前,苏峻肆毒于后,凶暴过于董卓,恶逆甚于榷汜,普天率土,谁不同忿!深怪文武之士,过荷朝荣,不能灭中原之寇,刷天下之耻。

君侯植根江阳,发曜荆衡,杖叶公之权,有包胥之志,而令白公、伍员,殆得极其暴,窃为丘明耻之。区区楚国子重之徒,犹耻君弱臣强。臣不及先大夫,厉己戒众,以服陈郑;越之种蠡,尚能弼佐句践,取威黄池。况今吴土,英贤比肩,而不闻辅翼圣主,陵江北伐。以义声之直,讨逆暴之羯,檄命旧都之士,招怀存本之人,岂不若因风振落,顿坂走输哉!且孙氏之初,以长沙之众,摧破董卓,志匡汉室。虽中罹寇害,雅志不遂,原其诚心,乃忽身命。及权据扬越,外仗周张,内凭顾陆,拒魏赤壁,克取襄阳。自兹以降,世主相袭,咸能侵逼徐豫,令魏朝旰食。不知今之江表,为贤俊匿智,藏其勇略邪?将吕蒙、凌统,高踪旷世哉?况今凶羯虐暴,中州人士,逼迫势促,颠沛之危,甚于累卵。假号之强,众心所去,敌有衅矣,易可震荡。王郎、袁术,虽自诈伪,皆基浅根微,祸不旋踵,此皆君侯之所见闻者矣。

王司徒清虚寡欲,善于全己,昔曹参亦崇此道,著画一之称也。庾公居元舅之尊,处申伯之任,超然高蹈,明智之权。于寇难之际,受大晋累世之恩,自恨绝域,无益圣朝,徒系心万里,望风怀愤。今海内之望,足为楚汉轻重者,惟在君侯。若戮力尽心,悉五州之众,据兖豫之郊,使向义之士,倒戈释甲,则羯寇必灭,国耻必除。魔在一方,敢不竭命。孤军轻进,不足使勒,畏首畏尾,则怀旧之士,欲为内应,无由自发故也,故远陈写,言不尽宣。(3)

《与陶侃笺》洋洋数百言,俨然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文义婉转而语气铿锵。通篇文辞华美,已带有骈俪气息。该文或许有他属下文士参与,共同商榷撰写而成,但仍足以说明慕容廆汉化较深,且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晋书·慕容皝载记》云:“皝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所以《上晋帝表》《与庾冰书》出自其亲笔是可能的。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前燕使刘翔至建康,求封慕容皝为燕王,晋朝许之。事见《晋书·慕容皝载记》。《晋书》载有《上晋帝表》《与庾冰书》原文,皆有文采。

慕容皝善著文,且勤于讲解,文化程度之高,与其早年所受教育密切相关。现录皝之公文《上晋成帝表》如下:

臣究观前代昏明之主,若能亲贤并建,则政致升平;若亲党后族,必有倾辱之祸。是以周之申伯,号称贤舅,以其身藩于外,不握朝权。降及秦昭,足为令主,委信二舅,几至乱国。逮于汉武,推重田蚡,万机之要,无不决之。及蚡死后,切齿追恨。成帝暗弱,不能自立,内惑艳妻,外恣五舅,卒令王莽,坐取帝位。每览斯事,孰不痛惋!设使舅氏贤若穰侯、王凤,则但闻有二臣,不闻有二主。若其不才,则有窦宪、梁冀之祸,凡此成败,亦既然矣。敬能易轨,可无覆坠。(4)

文章谈及用人之道,情辞恳切,颇有文采。又如《下令赐封裕》强调农业为国家的根本:“君以黎元为国,黎元以谷为命。然则农者国之本也。”为了增强农业生产力,“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乐取官牛恳官田者,并依晋魏旧法”,“沟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务尽水陆之势”,“百工商贾,数四佐与列将,速定大员,馀者还农”。慕容皝还鼓励直言纳谏,如令中说:“诗不云乎:‘无言不酬。’其赐钱五万!宣明内外,有欲陈孤过者,不拘贵贱,勿有所讳。”(5)

慕容皝于咸康四年(338年)称燕王,南摧石赵,东灭高句丽,北并宇文部,西平段部,开地三千里,益民十万户,成为东北唯一的强国。慕容皝听取昌黎人封裕的建议,把官有的猎囿牧苑辟为耕地,借官牛给无牛的流民从事农耕。并制定了一系列劝课农桑、减低赋税、兴修水利的政策。从这些文字可看出他的治国举措。

皝第二子慕容俊善于讲论,《晋书·载记》曰:“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在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仅存有《手令敕常炜》《下令追崇祖考》《下书定冠冕制》等三篇。

如《下书定冠冕制》:“《周礼》:冠冕体制,君臣略同,中世以来,亦无常体。今特制燕平上冠,悉赐廷尉以下,使瞻冠思事,刑断详乎。诸公冠悉颜裹屈竹,锦缠作公字,以代梁处施之金。令仆尚书填而已,中秘监令别施珠。庶能敬慎威仪,示民轨则。”反映了前燕慕容氏对儒家冠冕礼制的重视,这一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今特制燕平上冠,悉赐廷尉以下,使瞻冠思事,刑断详乎。诸公冠悉颜裹屈竹,锦缠作公字,以代梁处施之金。令仆尚书填而已,中秘监令别施珠。”主要目的是“庶能敬慎威仪,示民轨则”(同前)。此外,慕容俊还仿效汉制,追崇祖考,如《下令追崇祖考》:“追崇祖考,古人之令典也。其追尊武宣王廆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皝为太祖文明皇帝。”(6)

慕容俊汉化更深,文章著述也较父辈为多,语言表述得心应手,文辞流畅。

俊第三子慕容暐在《答慕容恪、慕容评》中申述了二人在朝廷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朕以不天,早倾乾覆,先帝所托,惟在二公。二公懿亲硕德,勋高鲁卫,翼赞王室,辅导朕躬,宣兹惠和,坐而待旦,虔诚夕惕,美亦至矣。故能外扫群凶,内清九土,四海晏如,政和时洽。虽宗庙社稷之灵,抑亦二公之力也。”令中还表达了他括清天下的愿望:“关右有未宾之氐,江吴有遗烬之虏,方赖谋猷,混宁六合,岂宜虚己谦冲,以违委任之重!王其割二疏独善之小,以成公旦补衮之大。”(7)表达对此二人的殷切期望:“且古之王者不以天下为荣,忧四海若荷担,然后仁让之风行,则比屋而可封。今道化未纯,鲸鲵未殄,宗庙之重,非惟朕身,二公所忧也。当思所以宁济兆庶,靖难敦风,垂美将来,侔踪周汉,不宜崇饰常节,以违至公。”(8)慕容暐即帝位,在位十一年,为秦苻坚所擒,前燕倾覆。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悲沉情态,全然没有了帝王权势者的口吻,唯有痛定思痛,系一线希望于国勋旧臣。文章语词自然流畅,情感真实。又如《下书祈雨》是在“亢阳三时,光阴错绪,农植之辰,而零雨莫降”的背景下写就的,反映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所以“其令有司彻乐,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9),也堪称言辞得体的公文。

纵观前燕主君臣的散文,不难看出,其汉文学素养逐代提高。

二、后燕慕容垂等的散文创作

后燕慕容垂为慕容皝第五子,前燕时封吴王,后为苻坚部将。苻坚淝水之战失败,慕容垂趁机起兵称帝,是为后燕。慕容垂现存公文多篇,有《上苻坚表》《上书请伐》《济河下令》《报丁零及西人令》《遗令》《与僧朗书》等,其中不乏可读之作。

《上苻坚表》可谓代表之作,录全文如下:

臣才非古人,致祸起萧墙,身婴时难,归命圣朝。陛下恩深周汉,猥叨微顾之遇,位为列将,爵忝通侯,誓在戮力输诚,常恐不及。去夏桓冲送死,一拟云消,回讨郧城,俘馘万计,斯诚陛下神算之奇,颇亦愚臣忘死之效。方将饮马桂洲,悬旌闽会,不图天助乱德,大驾班师。陛下单马奔臣,臣奉卫匪贰,岂惟陛下圣明,鉴臣单心,皇天后土,实亦知之。臣奉诏北巡,受制长乐。然丕外失众心,内多猜忌,令臣野次外庭,不听谒庙。丁零逆竖,寇逼豫州,丕迫臣单赴,限以师程,惟给弊卒二千,尽无兵杖,复令飞龙潜为刺客。及至洛阳,平原公晖复不信纳。臣窃惟进无淮阴功高之虑,退无李广失利之愆,惧有青蝇,交乱黑白。丁零夷夏,以臣忠而见疑,乃推臣为盟主。臣受托善始,不遂令终,泣望西京,挥涕即迈。军次石门,所在云赴,虽复周武之会于孟津,汉祖之集于垓下,不期之会,实有甚焉。欲令长乐公尽众赴难,以礼发遣,而丕固守匹夫之志,不达变通之理。臣息农收集故营,以备不虞,而石越倾邺城之众,轻相掩袭,兵陈未交,越已陨首。臣既单车悬轸,归者如云,斯实天符,非臣之力。且邺者臣国旧都,应即惠及,然后西面受制,永守东藩,上成陛下遇臣之意,下全愚臣感报之诚。今进师围邺,并喻丕以天时人事。而丕不察机运,杜门自守,时出挑战,锋戈屡交,恒恐飞矢误中,以伤陛下天性之念。臣之此诚,未简神听,辄遏兵止锐,不敢穷攻。夫运有推移,去来常事,惟陛下察之。(《晋书·载纪·慕容垂传》)

该文是这些公文中文学水平较高的一篇,曹道衡指出:“慕容垂率领丁零、乌丸之众以攻苻坚子丕于邺,慕容垂曾上表,苻坚亦有报书,俱有文采。”(10)首先垂突出了在圣朝之德,苻坚之才,认为自己的功劳是苻坚皇恩浩荡,指挥得当的结果:“臣才非古人,致祸起萧墙,身婴时难,归命圣朝。陛下恩深周汉,猥叨微顾之遇,位为列将,爵忝通侯,誓在戮力输诚,常恐不及。去夏桓冲送死,一拟云消,回讨郧城,俘馘万计,斯诚陛下神算之奇,颇亦愚臣忘死之效。方将饮马桂洲,悬旌闽会,不图天助乱德,大驾班师。陛下单马奔臣,臣奉卫匪贰,岂惟陛下圣明,鉴臣单心,皇天后土,实亦知之。”慕容垂还说明了自己与丕之交战实属无奈,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忏悔之情:“今进师围邺,并喻丕以天时人事。而丕不察机运,杜门自守,时出挑战,锋戈屡交,恒恐飞矢误中,以伤陛下天性之念。臣之此诚,未简神听,辄遏兵止锐,不敢穷攻。夫运有推移,去来常事,惟陛下察之。”(11)

另外,后燕慕容垂三子慕容农(辽西王),在《在龙城上表》中表达了自己不遗余力为国效力的志愿:“臣顷因征即镇,所统将士,安逸积年,青徐荆雍,遗寇尚繁,愿时代还,展竭微效,生无馀力,没无馀恨,臣之志也。”至于末代后燕君主慕容盛,《晋书·载记》(12)称:“盛听诗歌及周公之事,顾谓群臣曰:‘周公之辅成王,不能以至诚感上下,诛兄弟以杜流言,犹擅美于经传,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夺之年,二寇窥窬,难过往日,临朝辅政,群情缉穆,经略外敷,辟境千里,以礼让……”知后燕在丧乱之际,仍然不废文学。盛是慕容垂孙,封长乐公,后即帝位,写有《告成太庙令》《下令公侯赎罪不得以金帛》等公文,也是堪读之文。

三、南燕慕容德等的散文

南燕统治者建都齐鲁,普遍而言,文字素养较高。南燕主慕容德《上慕容暐疏请图关右》(13)也是公文中的佳作。此录全文下:

先帝应天顺时,受命革代,方以文德怀远,以一六合。神功未就,奄忽升遐。昔周文既没,武王嗣兴,伏惟陛下则天比德,揆圣齐功,方阐崇乾基,纂成先志。逆氐僭据关陇,号同王者,恶积祸盈,自相疑戮,衅起萧墙,势分四国,投诚请援,旬日相寻,岂非凶运将终,数归有道。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机之上也。今秦土四分,可谓弱矣。时来运集,天赞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吴越之鉴,我之师也。宜应天人之会,建牧野之旗。命皇甫真引并冀之众,径趣蒲孤;臣垂引许洛之兵,驰解围;太傅总京都武旅,为二军后继。飞檄三辅,仁声先路,获城即侯,微功必赏,此则郁概待时之雄,抱志未申之杰,必岳峙灞上,雪屯陇下。天罗既张,内外势合,区区僭竖,不走则降。大同之举,今其时也。愿陛下独断圣虑,无访仁人。

慕容德为前燕慕容皝少子,暐为皝孙,即前燕帝位时为苻坚所擒,封新兴侯,趁前秦内外交困之际,欲僭号称帝,故上书慕容暐,请图关右之地。文章首先体现了“先帝”尊崇天命、以文怀德的思想:“先帝应天顺时,受命革代,方以文德怀远,以一六合。”但可惜的是先帝未能完成大业:“神功未就,奄忽升遐。”而且认为,子继父业乃天经地义之事:“昔周文既没,武王嗣兴,伏惟陛下则天比德,揆圣齐功,方阐崇乾基,纂成先志。”表中还数落了敌方的罪状及个人欲图关右的意愿:“逆氐僭据关陇,号同王者,恶积祸盈,自相疑戮,衅起萧墙,势分四国,投诚请援,旬日相寻,岂非凶运将终,数归有道。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机之上也。今秦土四分,可谓弱矣。时来运集,天赞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吴越之鉴,我之师也。宜应天人之会,建牧野之旗。……”先彰显自己的身份,继而引用周武嗣兴之史,说明苻氐无道,天佐他起兵得胜,以拥有天下。申之以理,诉之以情。但最后以“愿陛下独断圣虑,无访仁人”句结尾,说明自己势在必行,极具威慑力!

疏文虽不骈俪,但文辞流畅,语气铿锵。其文还有《下诏增名为备德》《与僧朗书》等,文辞简要,事理明畅。

其他南燕君臣所作文,如慕容超《下书议复肉刑》(14)、慕容钟《传檄青州诸郡讨辟闾浑》等应用文字也不失为公文中的佳作。

慕容超尤其看重刑法在乱世和国家基业草创时的功用,其《下书议复肉刑》云:“阳九数缠,永康多难。自北都倾陷,典章渝灭,律令法宪,靡有存者。网理天下,此焉为本,既不能导之以德,必须齐之以刑。且虞舜大圣,犹命咎繇作士,刑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先帝季兴,大业草创,兵革尚繁,未遑修制。朕猥以不德……”而且认为“肉刑者,乃先圣之经,不刊之典,汉文易之,轻重乖度。今犯罪弥多,死者稍众。肉刑之于化也,济育既广,惩惨尤深,光寿、建熙中,二祖已议复之,未及而晏驾。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值得注意的是,慕容超还极其重视儒家文化中的孝道,认为不孝就是最大的罪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孔子曰:‘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书中还指出了刑法之重要:“王者之有刑纠,犹人之有左右手焉。故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是以萧何定法令而受封,叔孙通以制仪受奉常。立功立事,古之所重,其明议损益,以成一代准式。周汉有贡士之条,魏立九品之选,二者孰愈,亦可详闻。”由此可知,一向主张“仁”的学说的孔子,也没有废弃刑法,法令之重要可见一斑。文章引经据典,气势贯通,让人无法反驳。

四、西燕慕容泓、慕容冲等人的散文

西燕慕容泓《与苻坚书》(15)、慕容冲《命詹事答苻坚》等也是现存的较好的应用文字。慕容泓,前燕慕容俊弟,封济北王,燕亡入秦,为北地长史。苻坚败,慕容泓闻慕容垂已起兵,则从关内出奔关东,时慕容冲为平阳太守也起兵河东,率众二万,与慕容泓相和,集众十多万。时泓之谋士高盖以冲之德望高于泓,且泓持法苛峻,乃杀泓,拥冲为皇太子。385年慕容冲即皇帝位,是为西燕。

慕容泓《与苻坚书》是一封战书,语气比慕容垂《上苻坚表》强硬得多。这与泓的性格是一致的。试看其文:

秦为无道,灭我社稷,今天诱其衷,使秦师倾败,将欲兴复大燕,吴王已定关东,可速资备大驾,奉送家兄皇帝,并宗室功臣之家。泓当率关中燕人,翼卫乘舆,返还邺都,与秦以虎牢为界,分王天下,永为邻好,不复为秦之患也。钜鹿公轻戆锐进,为乱兵所害,非泓之意。(《晋书·载纪·苻坚传》下,又见《魏书·慕容泓传》,又《十六国春秋》三十八)

慕容冲,泓弟,小字凤皇,封中山王,年十二而燕亡,苻坚纳其姊清河公主,姊弟专宠,后为平阳太守。坚败起兵,及泓被杀,嗣立为皇太弟,据阿房,以晋太元十年僭即皇帝位,改元更始,都长安,为其部下段木延等所杀。慕容冲《命詹事答苻坚》(16)

皇太弟有令:孤今心在天下,岂顾一袍小惠?苟能知命,便可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当宽待苻氏,以酬曩好。终不使既往之施,独美于前。(《晋书·载纪·苻坚传》下:“坚遣使送锦袍一领遗冲,称诏云云,冲命詹事答之,亦称云云。”)

语气虽委婉,但欲自立于天下之心是一致的,只是两书表现出的个性文风不同而已。与南燕始主慕容德《上慕容暐疏请图关右》中所表现的欲摆脱氐秦自立称王一样,西燕慕容泓《与苻坚书》也表达了“兴复大燕”和与苻坚“分王天下”的愿望。慕容冲云:“孤今心在天下,岂顾一袍小惠?”较前者貌似少点霸气,细品之则其语意更为刚毅。

这些公文涉及燕国统治者与前秦苻坚的往来关系,也是资以考察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此外,南凉秃发利鹿孤,河西鲜卑人,乌孤弟,以晋隆安三年袭兄位,僭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逾年改元建和,其明年僭称河西王,以晋元兴元年死,谥曰康王。(参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他留有《下令封爵》《求极言》《遗令》。

南凉秃发傉檀,是利鹿孤弟。傉檀之子秃发归是河西鲜卑人中较具文学才能的作家。《十六国春秋·南凉录》:“归隽爽聪悟,檀甚宠之,年始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檀览而喜之,拟之曹子建。”虽然归之文学才能不能和曹子建相比,但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程度之高。河西鲜卑民族文学盛况的出现与河西良好的文学传统是密切相关的,其重要标志就是茂倩(牧犍)上表宋文帝,全用骈文,且文采优于北魏。河西的这种文化传统对北魏文化的影响也很大,促进了北魏儒家文化的复兴。凉州号称多士,其文学之盛,冠绝一时。

余论

鲜卑慕容氏汉化较早,十六国时期的慕容氏散文多是应用文字,而魏晋以来,文章的骈俪化倾向,首先是在应用文字中发展起来的。三国曹魏以陈琳、阮瑀等人掌书记,文章华美,多用俳句、对句。曹丕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曹植《求自试表》就骈俪气息较重,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答伏义书》等公文对句较多,对仗也工整。值晋末宋初之际,骈文兴盛。南朝的文人篇章,骈文占了很大比重。在当时,骈文一般被认为是典雅的正式文章。在慕容鲜卑建立诸燕时,君臣崇仰底蕴深厚的汉文化,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应用文字的行文风格上也尽量追随南方文风,所以十六国时期诸燕慕容的一些应用文字,写得比较华美,与东晋一些人的文章相比,差别是不太大。当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抵汉化较深,具有用汉文写文章的能力。如后燕的创立者慕容垂《上苻坚表》宣布背离前秦而自立,文字修养很高。慕容垂自称:“臣窃惟进无淮阴功高之虑,退无李广失利之愆,惧有青蝇,交乱黑白。丁零夷夏,以臣忠而见疑,乃推臣为盟主。臣受托善始,不遂令终,泣望西京,挥涕即迈。军次石门,所在云赴,虽复周武之会于孟津,汉祖之集于垓下,不期之会,实有甚焉。”(《晋书·载纪·慕容垂传》)苻坚答书曰:“方任卿以元相,爵卿以郡侯,庶弘济艰难,敬酬勋烈,何图伯夷忽毁冰操,柳惠倏为淫夫!”又说:“失笼之鸟,非罗所羁;脱网之鲸,岂罟所制!翘陆任怀,何须闻也!”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又多引用历史典故,语言简约而用意良多,和南朝同类文字实不相上下。慕容垂为鲜卑族,苻坚为氐族,他们的文章尚且很骈俪化,说明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文风和南方的风气是彼此沟通的,差别不是太大。十六国时期尽管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文章之道并未衰歇。所以《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叙述十六国文学状况说:“章奏符檄,则灿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当时的文学现象。

如果说南朝人的文章以骈文为多,那么在北朝,骈文的数量和比重都比南朝小。北方自西晋以来长期战乱,如《隋书·经籍志》说:“其中原则兵乱积年,文章道尽。后魏文帝,未能变俗,例皆淳古。齐宅漳滨,辞人闲起,高言累句,纷纭络绎,清词雅致,是所未闻。后周草创,干戈不戢,君臣戮力,专事经营,风流文雅,吾则未暇。其后,南平汉沔,东定河朔,讫于有隋,四海统一,采荆南之杞梓,收会稽之竹箭,辞人才士,总萃京师。”概括了北朝文学的大致状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北方文风不同于南方的根本原因在于战乱,文人很难有安定的环境进行创作。但在十六国时一些应用文字,却往往写得比较华美,和东晋一些文人的篇章相比,差别不大。因为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抵汉化程度较深,他们不仅利用大量汉族文人的文章表达意愿、治理邦国,同时也自己用汉文写文章。《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叙述十六国文学的状况说:“竞(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体物缘情”指诗赋美文。诗赋的衰落,必然也会使应用文字缺乏文采。各种文体之间总是互相影响的。正像在南朝,诗赋属对、声韵等技巧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文章的骈俪化。至北魏初期,南北文章差别反而被拉大。


(1)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06页。

(2)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18页。

(3)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11~2813页。

(4)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19页。

(5)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19页。

(6)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20页。

(7)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50页。

(8)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50页。

(9)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20页。

(10)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11)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84页。

(12)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00页。

(13)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27页。

(14)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27页。

(15)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25页。

(16)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