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常识与习惯

健全人格的三要素

为人处世的基本常识,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或者你的境遇有多好。那么,什么才是常识呢?我是这么理解的:有常识的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不做作、不顽固,能分清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利害得失,语言举止都符合中庸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解释,就是“智(智慧)、情(感情)、意(意志)”,这三者互相制衡。

换句话说,常识就是通晓人情世故、善于了解做人的道理,并能恰当地处理各种事情。按现在的心理学家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灵分成“智(智慧)、情(感情)、意(意志)”,这一点,可能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吧。这个世界上,正因为有了智慧、感情和意志,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才得以进行至今,才能在接触各种人或事物中获得成就感。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智、情、意”三者的看法。

先来看一下“智(智慧)”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也就意味着对事物缺乏最基本的判别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判别一件事是好是坏、是有利还是有害,就算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白白糟践了自己的学问吗?如果你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会理解,智慧对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但是,历史上,也有人是不推崇智慧的,宋代的大儒程颐、朱熹就是代表。他们坚决认为,智慧会使人热衷于权谋术数、尔虞我诈;人越讲究功利,就越远离仁义道德,因而也会极力主张排斥智慧。由于他们的影响力极大,所以,本来是一种可以多方面活学活用的能力却被打入了冷宫。从他们的观点看,只要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坏事就不会发生,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假如人人都只顾自己,认为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可以了,那又能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呢?如果真的这样,说不定你会陷入痛苦,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

当然,做坏事是绝对不行的。但如果为了避免做坏事而什么都不做,那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给智的活动加上限制,那又会怎样呢?虽然坏事是不做了,但是人的意识也会渐渐地往消极方面倾斜,参与做好事的想法也就少了,这实在是令人担忧的事情。朱子主张“虚灵不昧”“寂然不动”,讲仁义忠孝,说智近于诈。我认为,当今社会孔孟之道变得偏激而狭隘,还让人对儒学产生误解,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想法带来的恶果。智,对人的心灵培养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绝不能被轻视。

智,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但也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智,人就可以凭它在社会上进行所有的活动。为人处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情。没有情,智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个聪明绝顶却薄情寡义的人,往往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可以不惜以压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古以来,有智慧的人都能看清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也能分析得很到位,这是件好事。可如果这种人头脑发达,却冷面铁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这种人事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不管他人的死活。

这时,情(感情),可以成为一种缓冲剂。很多事情,有了情的支撑,人们的身心就能保持平衡,并且使很多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如果人类的活动中没有了这一重要因素,一切都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让人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因而,情,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要素。

当然,情也有它的弱点,人容易受它支配,受它左右。喜、怒、哀、乐、爱、憎、恨,人的这七种常情会给自己身边的事情带来很大影响。为了预防感情失控,这时就需要另一个要素——意(意志)。

感情容易失控,这时唯一能控制它的就是坚强的意志了。意志是精神的本源。坚强的意志,是生活中的强者所必备的条件。当然,徒有坚强的意志,而没有“智”和“情”,又会成为一个顽固不化、死板一块的人,即便自己有错,也不会加以悔改,而是一味地相信自己是对的,固执己见。这种人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不过,这种缺少“情”和“智”的人也只能说是不健全的人,不能称之为完美的人。

坚强的意志,不凡的智慧,再加上能调节它们的感情,三者相得益彰,协调共存,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健全常识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些人喜欢把坚强的意志挂在嘴边,但是,过于强调坚强的意志,也会给社会活动带来种种障碍。日语里,把这种人称之为“猪武士”,即只知蛮干、倔头倔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