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会议旧址 小河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基地概况
一、历史概况
小河会议旧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小河镇小河村,主要建筑有中共中央在小河纪念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旧址(小河会议)、毛泽东旧居、旮旯沟会议旧址。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历史上的靖边,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晚清巡查官员王培棻到三边巡查,看到这里土地贫瘠、民众贫困的荒凉景象,写下了有名的《七笔勾》,在他的诗句里,将万紫千红、雕梁画栋、绫罗绸缎、山珍海味、金榜题名、粉黛佳人、礼义廉耻统统勾销。如今的靖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小河镇位于靖边县城东南40公里处,307国道、206省道、包茂高速从境内穿过。红河、大理河流经本镇,原为小河乡,在撤乡并镇过程中,2015年3月更名为小河镇。全镇辖7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2665户、10765人,总劳动力5690人。小河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3.5亩,属山涧干旱区。小河镇设九年义务学校1所,幼儿园1所,镇属单位10个。小河镇是靖边县位于白于山区的7个镇之一,过去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群众衣、食、住、行非常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小河镇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小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小河镇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目前,油气钻采是全镇工业主导产业。小河镇内的小河村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著名的小河会议的召开地点,现留存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旧址(小河会议)、毛泽东旧居、旮旯沟会议旧址、中共中央在小河纪念馆等革命旧址。
1947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小河村内的一个小山坳旮旯沟召开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六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报告。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宁可做长期打算,不要有速胜论,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克服,也一定能克服。同志们、同胞们,勇敢前进,努力奋斗,迎接胜利。”新华社就此发表了题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的社论。
1947年6月9日、6月16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先后两次在小河村居住了四十六天。1947年7月21日至23日毛泽东在小河原房东贾秀连石窑院的草棚里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贺龙、陈赓、王震、杨尚昆、陆定一、贾拓夫、张宗逊、张经武、马明方,胡乔木担任会议记录。小河会议是解放战争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形成了“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的战略进攻布局,会议确定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抉择,在中国革命史及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主要建筑及历史文物
鉴于小河会议对于中国革命发展及党史教育研究的重要性,1969年靖边县革委会对小河毛主席旧居进行了维修和布置,成立了毛主席旧居纪念馆,1977年小河毛主席旧居修复开放(新华社作了报道), 1983年靖边县人民政府公布小河会议旧址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小河会议纪念馆建成,该馆分“党中央、毛主席撤离延安”“三战三捷”“小河曙光”“走向胜利”四个单元,展出299张图片、595件文物征集复原件。纪念馆前广场中央树立着十五尊当年参加小河会议的伟人场景再现青铜雕像,浮雕总长68米,高6.8米,用汉白玉制作,浮雕以前低后高逐渐上升,最后直插云霄的构图方式,表现了革命斗争和建立新中国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表现小河会议是中国历史和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浮雕核心部分反映了小河会议决定的“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配合,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的战略决策,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中心,三军挺进为主轴,两翼牵制为支撑,贺龙运粮为保障,逐步展开了一幅雄伟的历史画卷,再现了65年前壮阔的历史场景。
三、教学情况
1997年小河会议旧址被陕西省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授予小河会议旧址为现场体验教学点,榆林市关工委命名小河会议旧址为榆林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共靖边县委组织部授予小河会议旧址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县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办、县团委授予小河会议旧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2013年12月,小河会议旧址被陕西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中共榆林市委党校开始着手打造小河会议旧址现场教学点,2016年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在小河会议旧址开展现场教学,此后,小河会议旧址成为榆林市委党校长期开展现场教学的重要教学点之一。
教学目的
通过现场教学,进一步理解小河会议在中国革命及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制定解放战争战略部署的科学性,感悟伟大革命领袖的战略思维和领导智慧。
教学专题
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遭到失败以后,改为向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集中34个旅25万人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大举进攻,妄图一举摧毁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敌我力量悬殊近十倍,面对这样的状况,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在陕北拖住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本着“放弃一个延安,换取整个中国”的原则决定暂时撤离延安。1947年3月18日傍晚,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留给胡宗南一座空城。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曾于1947年6月9日、6月16日至8月1日先后两次在小河村居住了46天,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在小河村农家院子里临时搭建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河会议。
一、中共中央两次进驻小河村
小河村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两条溪流绕村外汇集,向东流去,因此村名叫小河,小河村四面环山,两侧有陡峭的红砂崖壁,谷底杨树、柳树、槐树茂密生长,村子处于较低的位置,是一个战略休整的好地方。小河村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小河会议的召开地点,小河镇也因小河会议和党中央在小河村留住而被人们所熟知。
1947年6月8日,国民党军刘戡部顺着延河北上朝王家湾一带窜来,离王家湾仅有15里,情况十分紧急,中央机关决定从王家湾转移,毛主席率部队在雨夜向靖边县小河村转移,6月9日早晨到达小河村。当党中央和战士们到达小河村时,看到村内一层一排的窑洞被杨柳掩盖着,一片青翠,特别美丽,战士们不由得赞叹:“多像一座小延安啊!”
6月9日下午,一股敌人窜过王家湾朝小河村扑来。周副主席向毛主席汇报后,决定马上撤离,向靖边天赐湾转移。天赐湾地形虽好,但村子小,中央机关几百人在这里工作不方便,党中央决定撤离天赐湾。1947年6月16日,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天赐湾重回小河村。党中央第二次住进小河村不久,恰逢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决定在驻地召开纪念大会。1947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小河村召开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6周年大会,史称旮旯沟会议。
二、小河会议概况
为了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后的有关任务,部署各战区的协同作战问题,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小河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又称“小河会议”。由于参加会议的人数较多,窑洞里坐不下,警卫战士们商量后决定在院子里搭个凉棚,又向老乡借了两张桌子,十几把椅子,解决了开会的地方。
出席小河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习仲勋、马明方(米脂县人)、贾拓夫(神木人)、张宗逊、王震、贺龙、张经武、陈赓,以及胡乔木、王铮等。会议主要研究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形势下的许多重要问题。
周恩来在会上总结了战争第一年(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取得的歼敌112万的伟大战绩,分析了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消长趋势。他指出,敌军在建制、人员、武器等方面都损失了约三分之一,战斗力已大大削弱,为我们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指出,敌人现在虽然仍貌似强大,但经过我们这一年的斗争,他们的实力已经有很大削弱,尤其是士气低落,后方空虚,人民反对;我们的实力已经有很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我们士气旺盛,人民拥护,无后顾之忧。所以,我们不能等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后再进行战略进攻。
根据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毛泽东首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5年(从1946年6月算起)时间来解决的设想,但不对外宣布,还是准备长期作战,5年到10年甚至15年;关于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了,日本投降后的和平谈判是必要的,全部问题政治解决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教育了群众;关于土地改革,毛泽东提出,由于战争的迅猛发展,农民群众对土地有进一步要求,需要制订比五四指示更进一步的土地政策。五四指示是指1946年5月4日中央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发出了《关于清算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开始向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转变。
毛泽东还强调,“三三制”不变,但是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
任弼时在会上介绍了陕北土改情况,彭德怀、贺龙、习仲勋、马明方、贾拓夫等在会上作了发言。
为了加强党对西北战场的领导,会议决定组成以彭德怀为书记的西北野战军前委,使西北野战军进一步发挥牵制和逐步消灭胡宗南集团的战略作用,同时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统一领导这两个解放区的地方工作,使晋绥解放区进一步成为陕北的后方基地。
三、小河会议的意义
小河会议是解放战争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形成了指导人民解放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发展战略进攻的正确方针和加强西北战场的重要措施,对我军在陕北战场迅速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大西北,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总结了作战经验,调整了战略部署
小河会议认真分析了战场形势,总结了作战经验,并根据战局的变化,调整了战略部署,为形成“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配合,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的战略进攻态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小河会议的决定,刘邓大军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等同志率华东野战军,向苏鲁豫皖地区挺进;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的第4、第9两个纵队和38军组成太岳兵团,由陈赓同志率领,强渡黄河,向豫西挺进,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把整个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毛泽东对这一战略部署的解释是“蒋介石搞了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有想到自己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来个针锋相对,紧紧拖住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刺上一刀。”
(二)对于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河会议对于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迅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3万人,对国民党军队从山东到陕北哑铃形阵势的中间薄弱环节实施突击,在鲁西南张秋镇至临濮集之间150公里的正面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黄河防线,并乘势发起鲁西南战役。这一战役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考虑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战略突破后战局的变化和陕北的粮食供应问题,与西北野战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领导人磋商后,决定太岳纵队不来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出击豫西,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从战略上配合陕北战场。与此同时,在内线作战的各路大军也先后转入了反攻,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极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
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超过敌军,就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新高潮,小河会议决定的战略部署有利于中共中央这一战略意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小河会议的历史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为今天的改革发展服务。党中央在小河的革命历程同样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战略思维
小河会议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转折点,小河会议上的战略决策及整个转战陕北过程中的战略决策体现了毛泽东等革命领袖高超的战略思维。
国民党集结重兵侵占延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假如死守延安,必然招致重大伤亡,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最后决定主动放弃延安。对此,毛泽东预言从全国战局的进展和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来看,暂时放弃延安无损于解放战争的整个大局,毛泽东解释说今天我们放弃延安,是暂时的,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我们今天放弃延安,意味着将来我们要解放西安,还要解放南京,最后解放全中国。
我军撤离延安后,面对十倍于我强大敌人的重点进攻,这个仗怎么打?毛泽东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认为:对于蒋介石、胡宗南的进攻,我们一定能够打败他,必须坚定信心,但要战胜敌人,必须有个正确的作战方针。对此,毛泽东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部队数量和装备都比不上敌人,因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后打集中强大的敌人。就是要采取“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团团转,把敌人磨得疲劳了,饿饭了,就寻找机会消灭它。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这些高超的战略思维使得转战陕北取得伟大胜利,其中体现的智慧在我们当前的改革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既注重当前,又谋划长远。当前我国实施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其中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中的动力所在,在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以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来透视中国的改革,才能清晰地看到改革的挑战与出路。
(二)群众观念
坚持群众路线,紧密依靠群众,是党中央转战陕北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强保证,群众观念在党中央留住小河期间也得以体现。党中央所到之处,人民群众给予大力支援,在困难时期宁肯自己吞糠咽菜、忍饥挨饿,也要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解放军。人民群众运送粮草、军火、伤病员、机器物资,为解放军带路送信、探听军情、传递情报、严守秘密,掩护党中央,使国民党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泽东也曾说“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党中央在转战陕北期间是“革命形态”的群众性政党,缺乏像执政党那样的执政资源,只有根植于民众才能生存、只有依靠民众才能发展,甚至可以说,离开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转战过程中将寸步难行。转战陕北就像当年的长征一样,不仅要随时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努力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陕北山大沟深,有利于与国民党部队周旋但同时增加了转移过程中的艰辛。与此同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还要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离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掩护,党中央很难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与长征不同的是,转战陕北是一次主动的选择,党中央获得了陕北人民的热情拥护,这一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在当前的工作中,我们领导干部也要树立起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贴心为民服务。
(三)动员意识
党中央在靖边小河包括整个转战陕北期间都需要动员民众参与到解放战争中来,支持党中央和革命红军实现全国解放,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动员起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与民众一起战斗,经常利用各种机会与民众交谈、调研,了解实际情况,为党中央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民众参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我们当前的改革发展同样需要动员群众参与进来,群策群力。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已经证明,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因此,作为执政党,我们需要集思广益,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破除由于资源禀赋、资金、技术等因素造成的束缚,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担当精神
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陕北的地理条件艰苦,经常夜间行军,非常辛苦,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忍的意志,党中央和革命军队的同志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与他们的担当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担当起了全国解放、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重任。广大民众刚刚经历过抗日战争,可以说恨透了战争,但在和平建国无望的情况下,党中央只能担当起解放全国的责任,与民众一起战斗,赢得胜利。在陕北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仍然非常自信和乐观,当时毛泽东已经54岁,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艰苦奋战,正是担当精神让这位伟大的领袖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和毛泽东一起坚持在陕北战斗的还有任弼时、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枣林沟会议后留在陕北的机关工作人员和警卫部队按军事编制分为四个大队,共800人左右,统归“直属司令部”指挥,任弼时任司令。他还负责土改工作,制定土地政策,参与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指挥解放战争的决策,还协助周副主席主管电讯工作,小河会议召开时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时称他是那时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个人。任弼时坚持“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他不满十七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英年早逝。叶剑英同志对任弼时的评价是“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这些伟大革命领袖的担当精神即使穿越几十年的历史时空仍然值得我们去慢慢领悟,更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推荐专题
1.转战陕北与小河会议。
2.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思考题
1.小河会议在中国解放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小河会议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