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教育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南山区是全市最早成立区级教科所的。1992年,刘焯铿局长让我做了首任所长。科研兴教是南山区域教育现代化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成功的法宝之一。

当时,我们提出并研究了“区域教育形象论”、“学校教育模式论”、“新人才模式论”、“素质元论”、“现代学校制度论”和“隐形教育投资论”。同时,我们健全了全区教育科研的网络,成立了南山区教育学会,下面有18个分会。我们利用学术团体,团结和聚集科研骨干。如“南山区学校教育模式设计与创造学会”就把校园长组织起来,经常研讨,帮助学校设计和探讨教育模式和办学特色,他们还出版了论文集。各学校也按我们要求建立了教科室,全区教科研网络初步形成。

搞科研,就要投入。华侨城中学方星在做“智能单摆”课题时,经费不足,我们就拨了4000元。这项成果后来获得全省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教具制作一等奖。记得在1995年,我们就投入100万元科研经费,用20多万元资助出版了专著和文集16种。

我们还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对所有科研成果都给予奖励,每年教师节,都要给教育科研评奖。我记得我们有个规定,一等奖是5000元,二等奖是3000元,三等奖是1000元,教师公开发表一篇论文100元的鼓励奖。学校也有奖励,南头小学,1995年一次性就奖励了2万元。

1996年10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带队在南山区“双基”督导检查时对南山评价很高。他说过:“看了南山,感到教育现代化并不遥远,你们跟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大差距,你们已经有了教科所,要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这是肯定,更是希望。

刘迅局长和1996年广东省教育科研成果特等、一等奖获得者杨佛海和禹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