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城镇与农村的内涵及特点
1.1.1 城镇与城市的内涵
目前,关于城镇和城市的内涵、关系界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
(1)“城镇”包含“城市”。城镇包括城市和建制镇,而城市包括建制市的市区。城市与城镇之间是一种所属关系[2],如图1.1(a)所示。“城镇化”体现了城市化的主张和乡镇化的导向[3]。
(2)“城镇”并非“城市”。城镇是指建制镇镇区,而城市是建制市的市区,它们是不相容的关系[4-5],如图1.1(b)所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起始阶段[6]。
(3)“城镇”等同“城市”。镇是规模较小的城市;将“镇”归入“城市”的范围,将其统一称为城市[7-10]。它们之间是一种全同关系[11],如图1.1(c)所示。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
图1.1 城镇与城市的关系
(刘冠生,2005)
1.1.2 乡村与农村的内涵
关于乡村与农村的内涵、关系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1)“乡村”包含 “农村”。乡村是由乡 (集镇)和村庄 (农村)构成,农村是乡村的主体[12,13]。它们是一种所属关系[16],如图1.2(a)所示[1]。
(2)“乡村”等同“农村”。乡村包括集镇及其周边村落,它是与“城市”和“建制镇”相对应的概念[16-18]。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城镇以外的地域。它们是一种全同关系[19-21],如图1.2(b)所示。
图1.2 乡村与农村的关系
(刘冠生,2005)
1.1.3 我国农村主要类型
(1)按照地理位置将农村分为:平原农村、水乡农村、山地农村、高原农村、沿海农村等,如图1.3所示。
图1.3 农村类型
(2)按照发展阶段将农村分为:既有农村、新建农村、灾后重建农村等。
(3)按照交通线路将农村分为:沿线式农村、围点式(中心式或核心式)农村、网络式农村、自由散落式农村等。
1.1.4 我国农村主要特点
(1)分散性。我国农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比较分散,尤其在边远山区这种分散性更为明显,农村间的联系也较弱。在经济较发达的一些平原地区,农村由于发展需要渐渐出现了互相融合的现象,农村之间道路的畅通使其联系逐渐紧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进步,增强了农村之间的合作。
(2)数量多,规模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现实,我国有约50.32%的人口仍旧居住在农村。农村分布比较零散,多数农村的规模比较小。
(3)群体性。一个地区的多个农村往往以集镇为功能中心组成一个发展群体,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均在村里,但集镇在工业、商业、医疗等生活设施上的优势使村民与其联系紧密。
(4)住宅功能多样。对城市来说,居住建筑只有单一的居住、生活的功能。但农村住宅不仅可满足村民日常居住生活需求,还有生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