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一棵树
基础教育部 樊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棵树》。这一棵树,和做“有境界、有品质”的幼专老师有何关联呢?
首先我想和各位提起两个职业——医生和教师。我一直认为教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是具有同质性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两个救命的职业。医生医者仁心,救的是性命;教师仁者爱心,救的是心灵。2008年,医生和教师相遇在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中,医生牺牲小我救死扶伤,教师舍弃生命为学生让出生命通道。2008年的惊天一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感动和伤悲,还有范美忠的“惊天一跑”。范美忠是何人?就是那位在震时第一时间丢下学生跑出教室的“范跑跑”。范美忠当年的那一跑,掀起了一场关于师德的大讨论。2018年是汶川地震后的第十年,当范美忠再次接受采访时仍然坚持他十年前的说辞——“我没有错”。听到范美忠十年后的话,我也不禁问自己,如果十年前那个人是我,面对生死,我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是会跑还是会留下?
这个关乎灵魂的拷问困扰我很久,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本绘本。这本叫作《爱心树》的绘本是教学中读到的,它似乎给了我一个方向。《爱心树》的英文原名叫作《The Giving Tree》——一棵奉献的树。书中讲述了一个索取的男孩和一棵奉献的大树之间的故事。男孩成长的一生伴随着大树付出和给予。大树给了男孩得以果腹的果实、能让他建房成家的树枝、让他航行去远方的树干,大树最终只剩下了坚守的树墩。这本绘本多被阐释为亲子间的关系,而我认为大树和男孩何尝不是关于师生关系的隐喻。我们就是那棵大树,学生就是那个男孩。学生从我们这里能得到什么呢?得到果实象征的知识,枝叶象征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我想更重要地是他们何以从我们身上找到为人师的精神、信念、风骨和灵魂。如果说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能够滋养学生的半生,那么为人师的精神和风骨应该可以滋养他们一世。突然想起前几天进行的期中测试,有不少学生都作弊了。之后我给了学生两种选择,要么重新考试,要么我扣分。自然为了分数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再考一次。我却认为,不管学生为了什么,我再给她们一次机会,这是对她们的爱,而通过这种选择让她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
我希望自己是图画书里的那棵树,尽管最后只剩下了树墩,但却仍然坚守着这片土地,为什么?因为爱与责任。
那么,我还会是那个一有危险就自己逃脱的老师吗?答案显而易见:用爱坚守,为责任执着!
(该作品在学校“做有境界、有品质的幼专教师”演讲比赛中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