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paper的中文译名
——基于早期英汉词典的考察
潘瑞芳[1]
摘要
现代报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产生于欧洲的Newspaper随着近代东西方的交流传入中国,而早期英汉词典开了新闻用语生成的先河。Newspaper对应的中文译名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对此,学术界尚未有充分、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早期英汉词典对Newspaper一词的动态翻译,发现其中文译名发生了从“京报”到“新闻纸”,再到“报纸”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的过程和痕迹,也能够发现近代中国人对Newspaper这一新事物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水平,并可以探寻近代知识分子在“变局”时代的艰难探索与转型之路。
关键词
英汉词典 Newspaper 新闻纸 报纸
一 引言
报纸是影响近代中国的重要西方现代性知识载体之一,其诞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2]报纸阅读在晚清官方初步兴起是为了实用,是“为致用而读”[3],是晚清知识界“打探”西方的一种重要工具[4]。晚清知识界的报纸阅读,同样是中西比较、“映照”的开始。[5]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晚清知识界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国家想象[6],同时体现了晚清文学观念流通的现代化进程[7]。因此,晚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等人,将报纸看作开发民智和改革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8]
有别于明清时期的“京报”,作为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报纸”具有独特的思想史意义,具有“现代性”的品格。[9]作为本源的英文词语Newspaper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反复变化才最终定型为“报纸”,其过程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外的知识迁移与语言文化接触。但是,对于Newspaper如何转译成“报纸”并逐步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及其“现代性”的传递过程,目前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也影响了今天我们对东西方在知识文化上的互动痕迹的理解。
本文基于台湾开发的近代“英华字典”数据库[10],通过对早期英汉词典的考察,勾勒Newspaper中文对应词的转译及其过程,并从中探寻近代知识分子在“变局”时代的艰辛探索与转型之路。
二 近代“新闻纸”知识的引入与早期英汉词典
(一)近代“新闻纸”知识的引入
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报纸是由新教传教士带入中国的。[11]在道光癸巳年(1833)郭实腊(Karl Friedrich Gutzlaff,1803~1851)主编的现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有一篇《新闻纸略论》,该文专门讨论了“新闻纸”这一新生事物。该文在同年十二月又重印了一次(见图1),其内容如下。[12]
图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新闻纸略论》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篇纸,致今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纸,但闻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议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半月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纪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13]
这是近代中文世界里最早讨论“新闻纸”的文献资料。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重要信息。
(1)“新闻纸”被认为是整个西方最“奇特”的事物之一,是作为一种“新奇”的事物引入并介绍给中国的,也是近代来华传教士乐于传播的重要西方知识之一。新闻纸产生于17世纪的“义打里亚国”,即现在的意大利。
(2)“新闻纸”的名称和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最初的“新闻纸”又称为“加西打”,即gazette。因此,在近代早期英汉词典里,有时候“新闻纸”也翻译成gazette。
(3)“新闻纸”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事物,在整个社会中都有重要作用。其出版方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世界各国“新闻纸”所呈现的内容也在经历了“官方—民间”的互动与碰撞之后,才逐步达成了共识。
(4)“新闻纸”的出版频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有所不同。有日出、双日出、周出等。其中,每月出版一期的“新闻纸”,已经不单纯是“新闻”了,而是“论博学之文”。有点类似现代出版的“期刊”,且在世界媒体领域,已经有较高的专业度区分。
(5)新闻出版的数量以英国、法国、美国为最。当时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讨论新闻的管控与新闻出版的“自由”等问题。[14]
可见,正是通过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积极努力,“新闻纸”这一新生事物和新生知识载体才走进了中华大地,逐渐进入晚清士大夫的视野之中。[15]
(二)近代早期英汉双语词典及其价值
外语的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双语词典”或“双语辞典”是两种语言最直接、最简便的沟通工具。晚清以来,来华新教传教士蜂拥而至,为了加强汉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外汉、汉外双语词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间出版了一系列的双语词典、辞典、教科书、手册等,使中外语言之间的互动更为平等、规范和标准化。[16]同时,这些双语互动资料,也成为传播现代新知识、新事物的重要平台。
其中,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1822年出版的《英华字典》是近代中国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发端。[17]截至1908年,来华新教传教士、语言学家、海关洋员、晚清士大夫等相继编纂出版了多部汉外、外汉双语词典(见表1)。这些词典所收录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范畴,能够呈现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与知识互动的状况,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缩影。而且新闻出版是当时的热门领域,承担着传递现代新知识的责任。因此,早期英汉词典中也收录了大量的新闻用语,开了新闻用语生成的先河。[18]
表1 近代主要汉外、外汉双语词典
续表
三 Newspaper中文译名的四个阶段
以Newspaper为检索词,在近代“英华字典”数据库中进行全文检索,在82个词目下,共检索到162笔,其变化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Newspaper在各年份英华字典中的使用情况
可见,Newspaper一词,在各词典中,不管是词目数还是使用次数,虽有的年份减少了,但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笔者对Newspaper在早期英汉词典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化梳理,认为Newspaper中文译名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京报”与“新闻纸”的诞生
《京报》是一份半官方报纸,是朝廷信息、谕旨、奏章以及都察院呈报的大汇总,开始发行于1730年。[19]《京报》在晚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815年,马礼逊专门翻译了《京报》的部分内容,以帮助外国人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马礼逊对《京报》的英译,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向世界译介中国的重要案例,是马礼逊对当时被解聘译员职务的积极回应。[20]
在马礼逊的《英华字典》里,Newspaper只出现一次,且有专门注解:
NEWSPAPER or Peking gazette, 京抄; 邸报; 辕门报, a sort of paper issued daily in provincial towns(第293页)
可见,马礼逊将Newspaper和“京报”对译,形成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以帮助外国人理解。这是一种“比附”的翻译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纸”一词在马礼逊的这部词典中,尚且没有出现。
但在《英华字典》第293页,出现了News词目(something not heard before, 新闻),其对应的中文词是“新闻”,全词典中共出现8次。由此可见,在1822年前后,News和“新闻”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对应的翻译关系,至今仍在沿用。之后,卫三畏《英华韵府历阶》、麦都思《英华字典》等词典中News的对应词语,均包括“信息”“新闻”“信”等。这为Newspaper的中文对应词“新闻+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卫三畏《英华韵府历阶》中,就将Newspaper译为“新闻纸、辕门报”。麦都思《英华字典》中将Newspaper译为“新闻篇、京抄、邸报、辕门报、京报”等。Newspaper的中文对应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京报”对应和比附阶段,“新闻纸”一词已经出现且基本定型。
1866年之前,在英汉词典里,Newspaper还属于新事物,出现的次数较少。Newspaper的对应词,仅仅是一种对应的翻译关系,以“新闻纸”“京报”为主,所涉及的关于Newspaper本身的知识也很有限。同时,还存在着“京报”和“邸报”这样的对应词语。[21]
(二)第二阶段:以“新闻纸”为主的阶段
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走向世界”,逐步适应与接纳“现代世界体系”。同时,Newspaper一词也脱离了其附会的“京报”“邸报”,其现代新闻与传播的本质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22]
然而,“新闻纸”一词对于晚清知识界来讲,依然显得十分陌生,且不易理解。于是知识界创造了“新报”一词来指代这一新鲜事物。这一创举,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堪称开天辟地之举。[23]“新报”不仅被用作报刊刊名,也被当作西式报刊的代名词。向芬、刘晓平研究认为,19世纪70至90年代,有15种报刊以“新报”为刊名,占当时总数的五分之一。[24]但是,在近代“英华字典”数据库中,“新闻纸”是作为Newspaper的主要对应词出现的。
1.1866~1869年罗存德与《英华字典》
来华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著的《英华字典》是19世纪汉外词典编纂的最高成就。[25]从近代“英华字典”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罗存德的《英华字典》是“新闻纸”对应译名阶段的典型代表。
在罗存德《英华字典》里的10个词目下,共找到13笔用例。 其中包括“忙速写一款新闻”“落新闻纸、卖落新闻纸、附落新闻纸、附入新闻纸”“日报、日录”“首款、首段”“写新闻者”“出新闻纸”“新闻纸”“通报”“管新闻纸、出新闻纸”“新闻纸名”等丰富的用法和译法。可以看出,罗存德《英华字典》对Newspaper的翻译,已经基本固定为“新闻纸”了。同时,“日报”一词也已经出现。更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跟“新闻纸”出版、编写相关的表述,如“写新闻者”“管新闻纸、出新闻纸”“出新闻纸”“新闻纸名”等,反映了当时的新闻报纸出版、发行、管控等情况。这说明晚清不仅有了比较多的新闻出版业务,也有了相应的运营部门、政府管理机构等,“新闻纸”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884年井上哲次郎出版的《订增英华字典》是罗存德《英华字典》的升级补充版。两者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2.1899年邝其照与《华英字典集成》
Newspaper在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的5个词目下,共有9笔用例。其中,Newspaper词目直接对译为“新闻纸、日报”。《华英字典集成》中关于Newspaper的收词很值得关注,有如下特点。
一是出现了专业的“新闻纸主笔”一词,即Editor(one who superintends, revises or proparos a work for publication; the conductor of a newspaper, journal, magazine, &c.)及其中译对象“纂修书籍人、日报馆主笔人”。这是晚清士大夫和近代口岸知识分子转型为“报人”的重要反映。[26]
二是出现了专门的“新闻纸夹”(Newspaper file:a contrivance for holding and preserving newspapers in order for reference)这一反映日常新闻纸用品的术语,足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阅读报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读书人不仅读报,而且要将报纸进行整理。
三是出现了有关新闻报纸的专业出版机构和办公室——“日报馆、新闻纸馆”,即Newspaper-office (the place where a newspaper is published)。可见,在当时新闻纸出版已经逐渐转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四是收录了不同刊期的新闻纸词语,如周报(Weekly newspaper or Weekly)、季报(Quarterly newspaper or Quarterly)、日报(Daily newspaper or Daily)等。可见,对国外新闻纸的出版频率、类型已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这一记述和郭实腊关于“新闻纸”的论述比较接近。
五是出现了比期刊出版周期稍长的“新闻书”(Magazine:a periodical publication or pamphlet as distinct from a newspaper),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杂志”。
总之,在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里,可以看到与“新闻纸”有关的知识、职业、用品等多个方面的词语已经从日常生活进入词典,反映了时代对新知识的吸收,以及新事物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三)第三阶段:“报纸”的产生与混合应用阶段
“报纸”一词产生于1873年[27],在1908年首次进入双语词典。可见,词典记录新的词语,是带有滞后性的;反过来说,收入词典中的词语,一般要具备相当的稳定性和广泛性。因此,双语词典中所收录的词语,能够很好地反映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情况。
从早期英汉词典来看,Newspaper的对应词“报纸”在20世纪初才正式进入双语词典的词汇系统之中。但是在当时,呈现的是“报纸”与“新闻纸”混合应用的状态。
1.1908年颜惠庆与《英华大辞典》
在颜惠庆《英华大辞典》中的35个词目下,共检索到36笔用例。其中,对应的词语十分丰富,包括“新闻纸”“日报”“落新闻纸, 上新闻纸, 附入新闻纸, 登入新闻纸”“报张,新闻纸”“新闻纸, 报章”“写新闻”“发行新闻纸, 出新闻纸”“日报,新闻纸”“印刷物, 新闻纸, 报章, 丛报”“新闻纸名”“报, 报纸, 报章”“报章, 新闻纸”“官报,京报, 邸报”等不同的用法。
(1)“报纸”的产生
在《英华大辞典》9个词目下,共检索到9笔“报纸”的用例。其中,最重要的是收录了“报纸”这一中文对应术语,并对报纸的价值做出官方的肯定式表述,即“a newspaper is the organ of a political party, 报纸乃政党之机关”。此外,还有“a semi-official newspaper, 半官报”。“报纸”的具体用例包括“一卷报纸”“报纸之短评”“报纸卷”“报、报纸、报章”“新闻记者业”“报纸业、新闻业”等。还介绍了“报纸”的先锋——Newsletter,即“七日报,通传新闻之七日信(报纸之先锋也)”,以及法国的“滑稽报纸”,即“(法国)讽刺之画报,讥刺之报纸,滑稽报纸”。对于Journal也有专门的对译词,“a newspaper published daily, or otherwise, 报,日报,杂志,新闻纸”。另外,出现了报纸上的主要栏目,如“社说,论说(新闻杂志的)”等。
(2)新闻出版的产业化
新闻纸的出版发行,已经形成了专门的产业,且整个产业链条已经较为成熟。相关词语如“出版发行”“印新闻纸, 印报, 出报”“出印, 发行, 出版”“出新闻纸”“每日出版”“发行书籍”。
同时,在出版发行领域,已经产生一种新的雇佣关系,相关说法如 “在新闻纸馆中作事”“报馆之各职员, 报馆之办事人”“News-boy ,卖新闻纸之童”,以及一种新的职业,即“社(公司)或新闻纸馆之代理人”。
在社会上,也有了“定阅”“订购”等行为。社会也在关注“新闻纸之销数”,即销量。
(3)丰富的报纸类型和出版元素
产生了很多“快报”类的新闻纸,即“速传新闻之物, 捷传消息之物, 新闻纸”。还有一种是“号外”,即“新闻纸之额外出版, 号外, 额外报张(即俗所谓传单) ”。新的报纸类型还包括“七日报, 通传新闻之七日信(报纸之先锋也) ”“每半星期一次的, 一星期两次的; 半星期出一次之报, 每星期出二次之报, 半星期报”。
在新闻纸的出版方式上,报纸里还插入了“图画”,即“插图入报中”。
在出版印刷的技术上,出现了“黑边铅条, 丧事铅条(印报时用阔铅条, 排在字中以印黑色圈边) ”这一标记特殊事件的方式。
在报纸的阅读方式上,也收录了“略读”一词,即“略读一书或新闻纸”。
(4)国外知名报纸
在词典里,还介绍了国外的知名报纸,如“The Times Newspaper, 伦敦泰晤士报”。
2.1912年翟理斯与《华英字典》
在翟理斯《华英字典》的14个词目下,共找到16笔用例,仍然是“报纸”和“新闻纸”混合使用。翟理斯采用“以词释字”的方式对汉字进行注释,即“新:a newspaper 新闻纸”“闻:a newspaper 新闻纸”。
但是,“报”已经逐渐超越了“新闻纸”,成为Newspaper的主要对应词。关于“报纸”一词,有两例。其他部分,所收录的字、词,与“报纸”有密切关系。在“板”一字下,有“板:出板”;在“状”一字下,有“此棚中人售报之情状”;在“访”一字下,有“访事人”,也就是后来的“记者”。其他用例如:
“登”:“not to be inserted, -in a newspaper 不得登载 ”;
“录”:“to publish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as in a newspaper 登录宣布”;
“笔”:“leader-writer or editor of a newspaper 主笔”;
“缀”:“continued from a previous issue, -of a newspaper 缀录前报”。
可见,单体的“报”已经承担了“新闻纸”“报纸”的功能。
此外,翟理斯《华英字典》还专门介绍了上海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申报》,“申:the Shên Pao or Shun-pau,-the first Chinese newspaper published in Shanghai, so called from 申江 an old name for the river Whangpoo 申报”。在“都”字之下,介绍了《都门纪事》报。
3.1913年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
在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的1个词目下,仅找到1笔“新闻纸”用例,即“Newspaper 新闻纸、报张”。
在1913年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中搜寻“报纸”,在3个词目下,共找到3笔用例,即“News:消息、新闻、报纸”“Gazetteer:地名辞书、新闻、报纸、记载新闻者”“Intelligencer:报告者、通知者、广告、报纸”。此时,“报纸”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四)第四阶段:“报纸”的时代
通过全文检索,从整体来看,“报纸”在1908年首次出现在早期英汉词典中,之后其使用频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在晚清,报纸大体上是政府的主要读物。“This newspaper is a Government Organ.这报是政府的机关报。” Newspaper在这一阶段,有“新闻纸”“报章”“新闻报”“报”等多个对应词。
在赫美玲《官话词典》的33个词目下,共找到68笔用例,在整体使用量上达到了最高点。其中“报”“报纸”占据了绝对上风。“报纸”一词在《官话词典》的9个词目下,共找到11笔用例。其中,Newspaper已经直接翻译成“报纸”,如“Journal:periodical 报纸”“To contribute to a newspaper 供给报纸文稿”“Press: newspapers generally 报纸”。
值得注意的是,“A newspaper paragraph 报纸一段”一词说明当时“读报”已经成为社会风尚。“篇”“条”等量词,也和Newspaper在一起使用,成为日常用语。“Trade Paper (Econ.)(部定)贸易报纸”成为“部定”的专有名词。“ (新)报纸碎锦”成为当时的新词语。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的“报纸业(Journalism)”和专门从事报纸稿件撰写的“Journalist报纸主笔”等新兴行业与职业。
在20世纪初,关于双语词典中的Newspaper收录情况,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与报纸相关的活动增多
“Advertise in a newspaper在新闻报上登告白”“Contribute to a newspaper 给新闻□投稿”“Put in the newspaper 登报”“Insert as into a newspaper, book, etc.登、上”“Interview of newspaper reporters 访问之谒见”“Skim a newspaper 挑着看新闻报;大概齐理了一理新闻报”“Contribution to a newspaper 投稿”“Contributed Articles (newspaper) 来稿”“From regular correspondent to newspaper 投函、来函”等活动都与报纸相关,反映出阅读报纸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文)定购(Subscribe as to a newspaper)”成为文化领域的专用词语,“Subscribe as to a newspaper 定;预定;收;收新闻纸”“Subscription to a newspaper 报费;报资”等也成为日常用语。
在晚清近代时期,对新闻有较为严格的控制。因此,常常有“Suspend a newspaper 封闭报馆”的现象,相关词语也被收入英汉双语词典中。
2.报纸出版本身的类别增加
在报纸的“类别”上,出现了“A special Edition (newspaper) (新)号外刊行;(新)外刊”“Supplement of a newspaper (Trigon.)(新)外度;附张;(新)外角”“Cutting as from a newspaper 摘条儿;裁条儿”等。还有专门的栏目,如“Obituary:portion of a newspaper 挽辞集”“Article of a newspaper 论说”“Leader in a newspaper 论说;首论”等。“Newspaper clippings (新)报纸碎锦”也作为新词进入词典。
在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已完(Concluded:as at end of newspaper article)”“未完(To be Continued:at end of a newspaper article)”等词语,也进入了词典。
“发行所”也作为新词进入词典,如“Forward of a newspaper (新)发行所”。
3.与报纸出版相关的职业词语大量涌现并定型
“Writer as of a newspaper article 记者;编辑人”“Correspondent of newspaper or reporter通信员;报馆访员;访事人;访事员”“Reporter of newspaper访事员”“Staff of a newspaper 报馆(馆)各职员;报馆里的办事人”“Contributor to a newspaper 投稿人”“Editor of a newspaper, etc.主笔;总主笔”“Editor of a newspaper, etc.(文)总撰述”“Reporter of newspaper (新)新闻记者”成为常用的新词,进入双语词典,丰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称谓。[28]
(五)小结
报纸、杂志等现代媒体和传播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同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29]传统的京抄、邸报, 仅用于记录上谕和奏议,虽然也是定期出版发行,但是与现代传媒意义上的Newspaper式报纸相差甚远。从最早的马礼逊《英华字典》的简单“比附”,到1916年赫美玲《官话词典》的丰富多元,早期英汉词典对“新闻”类用语的收录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规范化、专业化,整个新闻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也真正进入了报纸的时代,与报纸相关的知识、职业等全面进入英汉词典的系统里,开启了真正的传媒现代化。[30]
四 从“新闻纸”到“报纸”的动态过程
(一)“新闻纸”与“报纸”的用例数量比较
如图3所示,Newspaper的中文对应词——“新闻纸”“报纸”的用例数量在早期双语词典中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
图3 “新闻纸”与“报纸”的用例数量比较
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的过程和痕迹,尤其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知识迁移与互动。同时,可以看出,语言接触产生新词语并融入汉语的词汇中,需要一个曲折的选择过程。这一互动的选择过程正体现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和碰撞[31],我们从中能够发现近代中国人对Newspaper这一新事物、新知识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关于“新闻纸”“报纸”的知识、职业、发行等方面的词语都逐步被纳入双语词典之中,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中外语言文化接触的痕迹。
(二)对新闻报纸与社会发展的反思
新闻业所开创的“公共空间”,也是社会自我反思的一个新平台。[32]因此,Newspaper的中文译名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社会通过“打探”西方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33]
咸丰十年(1860)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增多,阅读报纸的氛围在官场中逐渐形成,且晚清的官员们也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关注新闻纸上的世界动态,并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参照。[34]同时期出访的晚清官员们,同样十分重视对国外新闻纸的阅读和收集。[35]
芮玛丽(Mary Wright,1917~1970)指出,“阅读外国报纸和公共文献,以便与变动不定的世界事务同步而行”[36]是同治时期(1862~1874)一个显著的政治现象。因此,1866年前往欧洲考察的斌椿使团,就对当时欧洲的“新闻纸”及其出版印刷机构做了初步的考察。[37]在斌椿使团的欧洲日记《乘槎笔记》《航海述奇》中,“新闻纸”已经成为他们在欧洲的信息资讯与知识来源的一部分。如:“(7月31日)阅新闻纸内云:布、敖两国罢兵,系法国为之解和。其所争之地,法分四分之一,其三分皆归于布国。”[38]
到了光绪三年(1877),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并提出建议,要求出使世界各地的官员,除了记日记以外,还要将“内有关系交涉事宜”的图书、新闻纸等一起收集报送,“以资考证”。[39]可见,官方对新闻纸也越来越重视。随着“电报”“电话”等新技术的应用,报纸上的知识更新变得越来越快捷,报纸对社会也越来越有价值。
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出于对战败的积极反思,国内知识界对报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现代知识和观念代表的“新闻纸”“报纸”,也逐渐走向大众,成为大众的日常读物,成为整个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作为知识和观念的载体,也在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不断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同时,“京报”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低,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40]
(三)现代“报人”职业团体与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士大夫、“口岸知识分子”投身到新闻纸、报纸的写稿、编辑、出版、发行之中,实现了从“士人”到“报人”的身份转变。“报人”对近代的知识迁移和文化接触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现代“报人”职业团体的出现和新闻出版业的产业化、规范化,使晚清士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文化以及中国的重新认知。[41]在接受新事物并结合传统中国文化实际的基础上,他们接触、理解、尊重“他者”的文化,并与之开展积极的对话。Newspaper的中文对应词,从“京报”到“新闻纸”,再到“报纸”,其发展变化经历了曲折的话语实践过程,这其实体现了晚清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语境下,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逐渐学习现代新闻知识、接受新闻理念、开展新闻出版实践,并逐渐形成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复杂图景。同时,在现代性的传递过程中,也折射出晚清士大夫在中外比较、文明互鉴过程中的艰难探索与转型之路。[42]
五 结论
“新闻纸”既是一种新的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现代性的知识类型。[43]现代新闻业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有力地促进了“空间生产和知识转型”。[44]产生于欧洲的Newspaper随着近代东西方的交流传入中国,早期英汉词典则开了新闻用语生成的先河。Newspaper对应的中文译名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动态的变化。基于早期英汉词典对Newspaper一词的动态翻译,笔者发现其中文译名发生了从“京报”到“新闻纸”,再到“报纸”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的过程和痕迹,能够发现近代中国人对Newspaper这一新事物、新知识的认知策略和对社会的反思,也能总结出近代知识分子在“变局”时代的艰难探索与转型之路。
Chinese Translation of Newspaper Based on Earlier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
Pan Ruifang
Abstract
The birth of modern newspaper has led to a true public space.The Europeans had created newspaper and sometime later through exchanges the idea of newspaper came to China.The earlier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 have helped created news language in Chinese.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word Newspaper, which hasn't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have seen numerous changes.This article has found tha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has changed from Jingbao, Xinwenzhi to Baozhi.Looking at the evolved translation, we are able to feel the exchanges and conflict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find how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officials and scholars, recognize newspaper and try to find a way to adapt in a volatile time.
Keyword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Newspaper;Xinwenzhi;Baozhi
[1]潘瑞芳,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博士,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史与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强朝晖、刘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64~65页。
[3]卞冬磊:《为致用而读: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兴起(1861-1890)》,《新闻大学》2019年第5期,第46页。
[4]卞冬磊:《“打探”西方: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初兴(1850-1870)》,《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4页。
[5]卞冬磊:《中西映照的开始:晚清新闻纸阅读中的“社会比较”》,《编辑之友》2019年第4期,第98页。
[6]卞冬磊:《“世界”的阴影:报纸阅读与晚清的国家想象(1898-1911)》,《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25页。
[7]蔡祝青:《文学观念流通的现代化进程:以近代英华/华英辞典编纂“literature”词条为中心》,《东亚观念史集刊》2012年第3期,第275页。
[8]早在1896 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就详细讨论了学校、学会和报纸的重要性,谭嗣同在《湘报后叙下》中明确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认为觉醒士民之道有三:一是创学堂、改书院,二是建学会,三是办报纸。
[9]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第71页。
[10]网站地址: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
[11]〔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强朝晖、刘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69页。
[12]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1997,第76页。原报刊用“纪”,本文采用中华书局版本,统一作“记”。
[13]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1997,第66页。
[14]“新闻自由”是近代新闻业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表现。
[15]郭嵩焘(1818~1891)在欧洲期间,对“新闻纸”极为重视,不仅购买报纸阅读,还请人将重要的内容进行翻译。
[16]蔡祝青:《文学观念流通的现代化进程:以近代英华/华英辞典编纂“literature”词条为中心》,《东亚观念史集刊》2012年第3期,第282页。
[17]参见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沈国威编《近代英华华英辞典解题》,关西大学出版部,2012;仇志群《从早期外汉词典看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司佳《早期英汉词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18]桂莉、聂长顺:《从早期英汉词典看新闻用语的生成》,《新闻与传播评论》2012年卷,第98页。
[19]〔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强朝晖、刘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70页。
[20]钱灵杰、伍健:《马礼逊英译〈京报〉析论》,《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第67页。
[21]“京报”一词在10个词目下,共找到19笔用例。但是在1918年赫美玲《官话词典》中已经找不到这一词语,该词已经从双语词典中退出了。与之命运类似的,还有“邸报”一词,全文搜寻后,只在5个词目下,共找到11笔用例。20世纪以后的大辞典中,“邸报”一词也已经绝迹。
[22]黄旦:《耳目喉舌: 旧知识与新交往——基于戊戌变法前后报刊的考察》,《学术月刊》2012年第11 期,第139页。
[23]黄旦:《耳目喉舌: 旧知识与新交往——基于戊戌变法前后报刊的考察》,《学术月刊》2012年第11 期,第134页。
[24]转引自向芬、刘晓平《从news到“新闻”,从newspaper到“报纸”——兼论近代新闻语词的衍变路径以及话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2页。
[25]沈国威:《近代英华辞典环流——从罗存德,井上哲次郎到商务印书馆》,《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47辑,2013,第21页。
[26]比如近代“口岸知识分子”王韬(1828~1897)在上海墨海书馆等出版机构做报刊的编辑。
[27]李玲:《从刊报未分到刊报两分——以晚清报刊名词考辨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148页。
[28]周光明、唐宇:《“记者”的前身与本身:晚清新闻从业者职业称谓之演变》,《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4期,第22页。
[29]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第142页。
[30]司佳:《早期英汉词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第64页。
[31]司佳:《早期英汉词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第60页。
[32]〔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强朝晖、刘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64页。
[33]卞冬磊:《“打探”西方: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初兴(1850-1870)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第125页。
[34]卞冬磊:《为致用而读: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兴起(1861-1890) 》,《新闻大学》2019年第5期,第48页。
[35]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4,第100页。
[36]〔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299~301页。
[37]斌椿:《乘槎笔记》(外一种),钟叔河辑校,谷及世校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第23页;张德彝:《航海述奇》(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第519~520页。
[38]张德彝:《航海述奇》(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第569页。
[39]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4辑,文海出版社,1969,第8页。
[40]邵志择:《机事不密则殆:京报、新闻纸与清政府保密统治的式微》,《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5期,第95页。
[41]卞冬磊:《“世界”的阴影:报纸阅读与晚清的国家想象(1898-1911)》,《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30页。
[42]向芬、刘晓平:《从news到“新闻”,从newspaper到“报纸”——兼论近代新闻语词的衍变路径以及话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 年第6期,第123页。
[43]卞冬磊:《中西映照的开始:晚清新闻纸阅读中的“社会比较”》,《编辑之友》2019年第4期,第104页。
[44]章清主编《新史学: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中华书局,2019,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