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小学生劳动观念教育指导
现在的小学生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环境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渡。由于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五六年级的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都做不好。扫地怕灰尘,擦桌椅门窗怕弄脏了衣服的大有人在。
他们不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艰辛而光荣的道理。他们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由于不少学生很少参加劳动也不主动帮助家人,从小就滋生了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思想。
如大扫除时,许多学生表现出挑轻怕重,嫌脏嫌累现象;而扫地又扫不干净,擦窗擦不干净;有的不能按时做班上的清洁卫生,有的甚至鄙视劳动。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惰性思想严重,“怕”学习。课前怕预习,上课怕思考,怕回答问题;课后怕作业,怕读书,怕问老师同学,更不复习功课。学习上听之任之马虎了事,作业时没有笔没有墨、没有应备的本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甚至从来不做家庭作业。
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成绩不理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有懒惰、不爱劳动造成的。
然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当代学生身系国家的未来,肩负历史的使命。我们的国家能否繁荣昌盛,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青少年这一代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有没有劳动观。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因此,学校要培养一代新人、有用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懂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创造美。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大量事实证明,劳动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家庭只知道片面关心“心肝宝贝”的“吃和穿”,而忽略了对“心肝宝贝”的劳动教育。有这样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个冬天的早晨,一名五年级男生可能是因为当天起床慢了,来不及吃早饭,匆忙赶到学校上学,他的老奶奶紧追其后来到学校送早点,老奶奶很有耐心,直等到课间才把孙子叫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孙子直挺挺站在走廊,两手自然下垂,老奶奶手持早点,直往孙子嘴里送,并小心翼翼的看着孙子一口一口的嚼,嚼完一节再往里送一节,然后再换饮料往孙子嘴里送。这样的场景,您说是不是“奇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居然还享受婴儿般的待遇!我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怎样过日子。
劳动教育应当作为德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师群体要对劳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事,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生活困难大的病人收拾院落、清洗生活用品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营造爱劳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未来社会竞争激烈,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都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有6%的中小学生打过工。日本一些小学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接受劳动磨炼。
学生的情操会在劳动中得到陶冶,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因此而降低。一句话,劳动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