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的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论

(1)选题背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1)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包容性程度和绿色程度低,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土地矛盾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解决传统城镇化道路中阻碍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实现共享式发展与包容性绿色发展,成为既顺应世界潮流又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空间分布看,民族地区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生态脆弱区、全国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集中分布区在地域上的耦合,存在比较尖锐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传统城镇化追求增长速度,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拉大了城乡差距。过大的城乡差距又抑制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减贫效应,资源开发中利益共享不够,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环境破坏严重。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增长,使经济中绝大部分劳动力有机会参与经济增长并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即走绿色包容性发展之路。因此,按照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来实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生态安全、区域开发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绿色包容性发展倡导绿色、可持续、共享式经济增长,走向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共同繁荣。本书秉承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针对传统城镇化道路中阻碍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机会均等、成果共享与生态环境协调,建设起绿色包容性的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且引入空间分析,探讨该区域以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理论和民族经济政策具有学术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佩鲁(Perroux, 1950)、缪尔达尔(Myrdal, 1957)、赫希曼(Hirschman, 1958)和弗里德曼(Friedmann, 1966)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都把城乡联系视为以城市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一种联系,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城乡分离的社会大分工,使城乡协作关系笼罩上城市中心论阴影。西方城市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可城乡关系的最高阶段是走向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848)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为城乡一体化理论指明了方向。霍华德(Howard, 1898)的田园城市描绘了城乡一体化的美好蓝图。麦吉(Mcgee, 1989)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2)绿色包容性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全新视角,其概念源于包容性增长,在世界银行报告(2006)中首次提出,后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完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发展理念,并受到众多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如Ali(2007)、Felipe(2007)、Makinley(2010)、Klasen(2010)。Koen(2013)等学者开始进行包容性城镇化研究。

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战略(付春香,2012;钟海燕,2013)、省市域城乡一体化对策(李盛刚,2008)、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何庆光,2010)、城乡医疗一体化(吴静,2012)、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张瑾燕,2011)、城乡教育一体化(常金栋,2012)、城乡文化一体化(李秉文,2011)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已刻不容缓。自2011年起,有学者引入包容性增长理念研究我国城镇化问题,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研究者如郑长德(2010—2012)、毛阳海(2011)等。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其重要的地缘政治条件、独特的文化宗教背景、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位和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相关研究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进入逐步成熟的时期。城乡一体化研究中针对民族地区的成果较少,缺乏专著成果,以规范分析为主,面板数据分析和实证模型研究较少,主要分为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几类研究视角。绿色包容性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全新视角,2010年以来包容性增长引起国内学术界热议,但既有研究主要停留在现象描述、理念普及的初级阶段,包容性发展的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和政策分析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欠缺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野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

(3)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本书将以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解决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作为研究目标,把绿色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与民族地区的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重点厘清绿色包容性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和发展思路,应用研究重点分析以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破除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发展路径(见图0-1)。

图0-1 主要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分析城乡一体化理论、绿色包容性发展理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厘清绿色包容性发展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提出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构建全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应用研究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分析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空间分析和指标体系测算,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绿色包容性发展的约束性因素,进而研究得出以绿色包容性发展解决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中主要问题的路径,最后落脚到对策建议。

分论包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成果共享;提升城乡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体现机会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绿色城镇化发展;社会包容与城乡各民族交融(3);四川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案例分析。分别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对策研究和案例调查。

研究思路突出问题导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结合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和民族特色,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基本理论,关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中被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运用空间信息技术、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Stata进行研究,并以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把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同时,以案例形式对问题区域进行分析。课题研究总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观念贯穿全过程。力求研究内容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1) 本书所指民族地区系民族八省区范畴,包括内蒙古、广西、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宁夏,个别章节进行了其他民族地区的案例分析。

(2)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17.

(3) 社会包容与城乡各民族交融由李皓研究,相关政策建议见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