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分析
1.1 城乡一体化理论及维度分析
1.1.1 城乡一体化理论分析
本书涉及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0.2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农村人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城市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由乡村向城镇转化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其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1),表现为:
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过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第二,城镇的发展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促使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第三,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的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就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消费结构中,城镇消费群体显著增加,农村人口消费群体明显减少。
第四,农村景观逐步演化成城市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城镇化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断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成为社会文化主体的过程。(2)
从空间结构角度看,城市和乡村是两大空间载体,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但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而城乡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一体化。不同于将乡村户籍变成城市户籍、将乡村景观改建成城市景观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在不改变城市和乡村空间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社会联系加强,城市先进生产力向乡村渗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形成一体化空间结构。(3)
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和弗里德曼等人的理论都把城乡联系看成以城市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一种联系,强调以城市为中心,通过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这些理论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城乡分离的社会大分工,使城市和乡村的协作关系笼罩上了城市中心论的阴影,长期以来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相互分离,形成两个社会地理空间系统以及两个经济空间系统。西方城市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可城乡关系在最高阶段将走向类似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形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为城乡一体化理论指明了方向。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描绘了城乡一体化的美好蓝图。麦吉于1989年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也译为灰色区域)。(4)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发展角度揭示了城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发展可概括为乡域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几个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而且,马克思认为社会全部经济史都可概括为城乡分离的对立的运动,德国城乡分离的大分工花费了三个世纪的时间,“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5)
针对城乡对立的现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对立将消除,城乡实现融合,而他们提出的“城乡融合”,类似后人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6)恩格斯阐述了“城乡融合”的思想,他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消失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城乡产业所需要的,既是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所需要的。(7)“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8)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标志是工农之间阶级差别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消失。他提出了城乡融合要共享福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阐述了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那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2)霍华德的“城市—乡村”磁铁
早在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就是一种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在城乡分离的社会,工业和农业在产业形式上截然分开,城市和乡村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自的人口。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第三块磁铁(城市—乡村,即田园城市)融合了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优点,将吸引大量的人口。霍华德的“三磁铁图”(见图1-1)实质是城乡一体化区域,包括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由农业地带分隔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组成的“社会城市”,“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正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区域。从现代城乡一体化理论看来,田园城市与城乡一体化理论有一定关联。但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市并不是为了消灭城乡差别,而是消极地避开了城市和乡村的缺点,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希望实现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9)。

图1-1 三磁铁图
资料来源: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笔者进行了修改。
(3)麦吉的“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都市区的发展激发了学者们检验这一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试用性,以及探讨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兴趣。人们发现,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泰国、印度等,在城乡交接的地域内形成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别降低的空间形态,这种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区发展类似,却又有着显著区别,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基于对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加拿大学者麦吉于1987年首次采用Kotadesasi一词来描述这种新型的城乡联系空间结构,他后来又提出了Megaurban region(超级都市区)和Rural-urbanmix(乡城混合区)等概念来进一步阐释,1991年他最终采用Desakota region这个全新的概念来命名这一现象。
Desakota是个复合词(印度尼西亚语),Desa指乡村,Kota指城镇,对Desakota region的译称有城乡一体化区域、灰色区域等,是具有乡村与城市特征的新型空间形态。从图1-2中可以看出,麦吉所研究的城市区域中有若干在区域内占有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的中心城市,围绕各个中心城市的是边缘城市区域,通常在中心城市通勤距离范围内。Desakota region延伸在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上,其间混合了密集的农业和非农业活动。Desakota re(-?)gion向外围延伸是人口密集的乡村区域,在亚洲国家常常是从事水稻种植的农业地区。区域外围还存在零星人口分布的边缘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由发达的交通轴线联系起来的中心城市,以及通勤的城市外围区和核心城市之间的Desakota region构成Megaurban region的空间范围,这一概念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接近但又有所区别。

图1-2 麦吉的城乡一体化区域示意图
资料来源:T. G. Mcgee(1991),笔者绘制。
第一,人口密度高,城乡联系紧密。亚洲的城乡一体化区域人口密度较高,人们从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活动,这类传统种植业具有季节性特点,农闲季节必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非农就业岗位。此外,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这两个条件为城乡之间建立经济联系创造了条件。
第二,农业活动和非农活动混杂。城乡一体化区域中居民的经济活动多样化,既存在传统农业,又存在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产业,而且非农产业增长很快,是一种农村及城市经济行为在同一空间高密度的混合区域。
第三,各种用地方式高度混杂。城乡一体化区域内农业、农副业、工业、住宅业用地方式及其他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交错布局,既为农产品提供了便利的加工场所和消费市场,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第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人流、物流频繁。麦吉认为亚洲的城乡一体化区域内有着高度整合的“交易的环境”(transactive environment),即拥有人口与商品的聚集流动和网络组织,并提出城乡一体化是“特殊区域的增长过程,这种区域的农业和非农业活动的特征是商品和人频繁的相互作用”(麦吉,1985)。密集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城乡一体化区域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极为方便,大量的居民到大城市上班以及从事季节性帮工,而且普遍采用摩托车、卡车等传统的运输手段,所以运费相对低廉。
第五,跨越行政区划界线。城乡一体化区域不仅在于城市与乡村生活的融合,还在于它可能会跨越行政区划界线,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灰色区域”。
可见,“城乡一体化区域”是一种既非城市也非农村,但又既是城市也是农村的各种城乡构成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高度混合而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一体化区域在城市化作用下逐步形成和演变,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而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显现出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征。“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基于政府产业转移政策引导下中心城市的工业向外扩散而形成的,同时也是靠政府支持下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乡村实现城镇化而逐步形成的。麦吉重视城乡联系与城乡要素流动,他的理论既不同于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联系模式,也不同于自下而上分散的发展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与乡村是相互隔离的空间概念,而在城乡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达到整合状态时所产生的灰色区域——Desakota region,却淡化了城乡差别,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其实质就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新理论。(12)(13)(14)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典型特征。城乡“二元”结构是多维的,包括相对发达的工业与相对落后的农业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城市与滞后的乡村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形成的二元文化结构,城乡居民户籍分列和城乡不同的土地制度造成的二元政治结构,等等。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仅仅是视觉触及的表象,其后隐藏着深层次、多元的二元结构分异。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才能破除这些多维的二元结构。
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让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各具特色又协调发展,从而破除二元结构,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城乡一体化方向看,伴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单向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15)(16)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共享,城乡共同走向经济繁荣;从发展机会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体现了机会的均等性,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发展机会均等;从成果共享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使农村居民、城市居民能共享经济利益;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区域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的。
1.1.2 城乡一体化维度分析
相关文献在构建城乡一体化水平指数时,一般选择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分析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三个维度(王颂吉、白永秀、宋丽婷,2014)(17),本书把城乡一体化大体上区分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环境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等四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借助于类似科布—道格拉斯的函数形式,构造城乡一体化指数(Development Index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URIDI),它由四部分组成: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效应、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效应、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效应和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效应。这四大效应相互促进,因此总的城乡一体化指数不是四者的加总而是相乘。

其中,IS代表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IE是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ISO是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IEN是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α、β、γ和λ是参数,α+β+γ+λ=1,这里取等权重。
在计算各个维度指数时采用相对值,即各指标相对于总体区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对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论的。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有些区域的某个指标值为0,在构建分项指标时使用的是算术平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1所示。(18)
表1-1 城乡一体化维度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王颂吉,白永秀,宋丽婷.县域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以陕西83个县(市)为样本[J].当代经济科学,2014(1).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式(1.1)中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四个方面的指数的变动方向可能是一致的,如随着时间的推移,IS、IE、ISO和IEN都有所改进,说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更加包容、更加绿色;相反,如果随时间推移,四个指数都减少,说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不是包容性的,也不是绿色的。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个指数的变动方向不一致,例如,空间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可能出现相反方向变动,空间一体化和环境一体化可能出现相反方向变动,经济一体化与环境一体化可能出现相反方向变动,这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包容性和绿色的净影响将取决于α、β、γ和λ及每个因子的相对大小。
特别地,IGDI的增长率(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标)可通过对公式(1.1)取对数和求微分得到:

公式(1.2)可用于计算不同时期的IGDI,由此可评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包容性和绿色程度。两个时期IGDI的差可被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包容性和绿色水平判断。
该指标体系中,二元结构指数(dI)反映一个经济体二元结构状况,dI越大,表明二元结构程度越高。其中,Ag表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ag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定义二元结构指数为:

城乡居民收入比公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