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
第一节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的自然特点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73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60m3,因此,水资源是我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的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7.1%、61.1%和41.2%,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9.6%。水资源与人口、经济、耕地等资源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受季风影响,水资源年际变化大,降雨和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我国经常发生旱、涝及连旱、连涝现象,加重了水资源利用困难。
北方地区中的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适应的地区。该地区总面积145万km2,约占全国的15%,2000年耕地面积为7.0亿亩,粮食产量为1.7亿t,人口为4.38亿,地区生产总值为31303亿元,均超过全国的1/3。区内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工业基地,有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平顶山、南阳、徐州、济宁、济南、青岛、烟台、太原、呼和浩特、西宁等大中城市,具有城乡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2%。全年降水约集中在6—9月,特别是黄淮海平原,7月、8月两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汛期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又严重缺水。
黄河流域面积79.5万km2,干流全长5464km,从西向东跨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三个气候带。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6%,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m3。上中游紧邻西北内陆干旱的戈壁沙漠,中部是黄土高原,有43.3万km2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
淮河流域总面积33万km2,其中平原面积占2/3,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亿m3。该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很大,旱涝交替出现。平原地区耕地集中连片,保证灌溉用水是促进粮食稳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严重的水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2000年胶东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海河流域面积31.8万km2,其中平原面积12.9万km2,流域内人口密集,大中城市众多,其中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该流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m3,缺水十分严重。
与黄河邻近的河西走廊黑河、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仅100mm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2000mm,缺水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尾闾干涸长度增加、湖泊消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