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华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发生持续干旱,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不断加深,缺水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期,缺水范围仅限于京津冀局部地区,到2000年缺水率超过10%的面积已占黄淮海流域总面积的43%。海河流域的缺水面积占全流域的70%,城市缺水问题更是日趋严重。持续多年的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尽管各地特别是黄淮海平原地区都加大了节约用水力度,但仍然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以维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黄河下游断流频繁,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严峻局面。随着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黄河下游断流频繁。1972—1999年的28年中,有22年出现断流。在1999年采取水资源调控措施之前,几乎年年断流,断流历时增加,断流河段延长。在1997年,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河南开封附近。断流造成黄河下游两岸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黄河下游得不到必要的输沙水量,导致主河槽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不仅增加了洪水威胁和治黄难度,还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999年以后,虽然加强了水资源调控管理,未再出现断流,但因采取了封堵引水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沿黄两岸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仍然较大。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年)》,淮河流域严重污染河长占调查评价河长的比例为74%。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根源,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来自于工业废水,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河段污染尤为严重。此外因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形成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体污染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用水安全。

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超采严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地表水长期过量开发利用,平原河道长期干涸,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研究机构的分析,海河流域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深层地下水30亿m3。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地下水的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城市水资源日趋匮乏,局部地区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沧州一带,由于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深层地下水,氟骨病和甲状腺病等地方病蔓延,危害当地民众的健康。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地区持续干旱,严峻的缺水局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充分暴露了我国农村抗旱能力不足和城市供水系统的脆弱。尤其是在1999—2000年,北方发生了严重的连续旱灾。海河的主要河流多数断流,中小水库干涸。河北农村大片土地龟裂,庄稼枯死。河南郑州、洛阳、许昌等地河道断流,池塘见底,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淮河流域的持续干旱使供水和航运都受到严重威胁。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郑州、焦作、平顶山、济南、德州、威海、烟台、潍坊等大中城市发生供水危机。特别是天津市用水告急,不得不第6次引黄应急,烟台、威海等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影响比较明显。有关研究成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1980—2000年黄淮海流域持续偏旱长达20年之久,其平均径流量比1956—1979年的年平均值减少了11.2%,约190亿m3。因此,因水资源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黄淮海流域缺水的紧张局面。

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加快,黄河上中游支流开发和集雨工程的发展,各方面的用水量势必增大,黄河干流的水量将进一步减少。因此,黄河下游沿黄灌区的用水保证率将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