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电力公司清洁能源用户管理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通常存在于企业外部,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与力量的总和,包括了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因素。其中,政策因素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的因素;经济因素为国家的经济水平衡量指标所衡量的国家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经济走向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人类聚集所构成的社会团体里成员的价值观念、信仰、文化传统以及形成的整个团体氛围和社会风气的集合;技术因素是指与企业生产制造活动有关的工艺水平、硬件设备研究、核心研发技术等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由短期内不为企业所支配的变量组成,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陕西省电采暖的推广实施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如环境保护政策、技术水平、经济适用性等在引导推动清洁能源背景下电能用户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 政策环境
以电代煤战略将传统燃煤采暖的能源消费模式代替为电能采暖,通过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升级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中所占据的比例,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国家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大力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采暖用户产业的发展。2019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了“2019—2020年供暖季能源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会议对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保暖保供工作,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保障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二是坚持以供定改,地方先保障供电能力再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精心选择清洁供暖方式;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做好供暖季能源安全供应的风险防范。冬季清洁化既要快又要稳,不能搞大跃进,要保重点,要循序渐进,不能抢跑。
陕西省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和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支持陕西以电代煤的开展实施。2019年4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关中地区散煤治理行动方案(2019—2020年)》(陕政办发〔2019〕14号),方案对陕西产业结构优化、煤炭消费总量削减、清洁供暖持续稳步推进散煤治理和秸秆等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要求,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提升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2019年2月12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了《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2019—2020年行动计划》,为新增电力市场主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该文件指出国网公司将引领能源新技术应用、统筹布局综合能效服务、供冷供热供电多能服务、分布式清洁能源服务和专属电动汽车服务等四大重点业务领域。2019年4月11日,陕西省政府在《关中地区散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0年)》(陕政办发〔2019〕14号)中提出,合理确定散煤治理方式,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清洁能源采暖用户户用电能力达到4~6kW。高效经济推进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到2019年12月底,关中平原地区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山区农网整村连片改造任务完成60%,其余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目前,陕西省电网电力体制改革为电力市场开拓和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项目推进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
(1)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建设补贴方面
2017年5月,陕西省财政厅等5厅局印发《关中地区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奖补办法》(陕财办〔2017〕38号),对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城乡居民,给予每户一次性补助采暖设备费用1000元;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农村地区,改用高效清洁炉具,给予每户一次性补助300元;对实施改造有困难的城区低保户及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改用兰炭、洁净煤等清洁燃料,给予每户每年补助300元,连续补助三年。
其中,关中地区各地级市清洁采暖建设补贴政策如下。
2017年8月,铜川市发改委发布《铜川市铁腕治霾专项行动散煤治理奖补资金发放实施细则》(铜发改环资〔2017〕298号),鼓励城乡居民用电替代散煤,补助政策与全省政策相一致。
2017年8月,《宝鸡市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奖补暂行办法》的通知(宝市财办发〔2017〕11号),对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城乡居民,补助政策与全省政策相一致。对燃煤锅炉拆改的,省级按照2万元、市级1万元蒸吨的标准给予补助,政策执行期与全省政策相一致。
2017年9月,《关于印发渭南市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奖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渭财发〔2017〕267号),对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城乡居民,补助政策与全省政策相一致。对20蒸吨/h及以上燃煤锅炉完成拆改的,补助政策与全省政策相一致。20蒸吨/h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拆改的,省级按照2万元/蒸吨的标准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对除企业用户外的燃煤锅炉用户完成拆改的,市级再按1万元/蒸吨的标准进行奖补。政策执行期与全省政策相一致。
2017年11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市铁腕治霾财政奖补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017〕103号),燃煤锅炉拆除或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奖励标准为3万元/蒸吨,对驻西安部队燃煤锅炉拆改继续沿用2016年奖补标准(20万元/蒸吨)。
2018年11月,陕西省西咸新区财政局等五部门修订《陕西省西咸新区铁腕治霾财政奖补办法实施细则》部分财政奖补内容,对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城乡居民,给予每户一次性补助采暖设备费用3000元,城区和建制镇以及农村地区补助政策执行期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底。
2018年11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咸阳市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咸政发〔2018〕26号),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居民用户倾斜,原则上每户财政补贴5000元,居民自筹1000元;财政支持的改造采暖面积不超过60m2,60m2以外的改造费用由用户自筹。
(2)清洁能源采暖用户运行补贴方面
陕西省大力推行清洁能源采暖改造以降低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占的比例,为调动用户的改造意愿,实行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居民电采暖电价优惠政策、居民峰谷电价优惠政策,以减缓居民冬季采暖的经济负担。2017年11月20日,根据西安市铁腕治霾财政奖补办法精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农林委、市铁腕治霾办等部门联合制定了《西安市城乡居民煤改清洁能源财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对于购置电采暖设备并签订煤改洁合约(协议)承诺书的城乡居民,在首个供暖季结束后,依据供暖期电费缴费凭证按照每度(kW·h)电0.25元一次性给予财政补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元。安装了峰谷分时计量表的居民同时享受峰谷电价补贴。政策执行期城镇地区为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农村地区为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
(3)居民采暖电价优惠政策
陕西省关于居民采暖电价优惠政策见表3-1,对于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采用电锅炉、电地热、电热膜等方式采暖的“一户一表”居民用户,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用电量全部执行居民阶梯第一档电价,年内其他月份执行相对应的居民阶梯电价。采暖期间由阶梯电价升级为仅执行居民阶梯第一档0.4983元/kW·h,用多少电价都不涨。其他7个月仍执行阶梯电价,一、二档阶梯额度为1260kW·h、2450kW·h。
表3-1 陕西省居民采暖电价优惠政策

数据来源:《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居民电采暖用电价格政策的通知》(陕发改价格〔2020〕1450号)。
(4)居民峰谷电价优惠政策
对于实行“一户一表”的居民用户(不含居民合表用户),政策优惠内容为以年为周期,一年内不作调整,居民生活用电峰段为每日8:00—20:00,用电价格在现行对应标准基础上每kW·h加价0.05元,居民生活用电谷段为每日20:00—次日8:00,用电价格在现行对应标准基础上每kW·h降低0.2元,见表3-2。
表3-2 陕西省居民峰谷电价优惠政策

数据来源:《关于调整我省居民生活用电峰谷时段划分的通知》(陕价商发〔2018〕83号)。
城乡居民用户选择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后,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用电量不再执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但年内其他月份应执行相对应的居民阶梯电价。
通过实行峰谷电价优惠,峰谷时段均为12h,各占一半。采暖期间在取消居民阶梯电价的基础上执行峰谷,峰段电价为0.4983+0.05元/kW·h,谷段电价为0.4983~0.2元/kW·h。白天(峰段)用电只要不超过晚上(谷段)用电的4倍,电价均能降低。其他7个月在阶梯电价基础上执行峰谷,一、二档阶梯额度为1260kW·h、2450kW·h。
(5)陕西各地市运行补贴情况
陕西省各地市政府对认定的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实施用电补贴,具体补贴情况见表3-3。
表3-3 陕西省各地市用电补贴政策

数据来源:《西安市财政局等五部门关于调整西安市城乡居民煤改清洁能源财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的通知》(市财发〔2018〕124号);《咸阳市城镇地区清洁能源采暖用户三年工作方案(2019—2021年)》(咸政办发〔2019〕66号);《铜川市散煤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0年)》(铜政办发〔2019〕19号);《2019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实施意见》(宝政办发〔2019〕43号);《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渭南市散煤治理暨“双替代”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渭政办发〔2019〕60号)。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大力推行电代煤工程并出台系列行动方案进行总体布局,为陕西省A电力公司电力市场开拓和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项目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作为陕西省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公用事业企业,承担着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广大电能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电力供应的重要职责,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关于能源结构调整、电力体制改革发展的有关法规政策对A电力公司推动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就居民用户而言,进行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投资及运行花费过高,陕西省政府通过出台相关运行补贴政策减缓居民冬季采暖成本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城镇居民煤改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但目前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大面积推广实施仍存在阻力,在价格敏感型的农村供暖市场,成本费用是农村用户选择清洁供暖项目产品的重要参考标准。在现行的补贴政策条件下,农村居民的改造意愿普遍较低。陕西省清洁能源采暖用户中农村居民群体占比较大,电代煤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广实施,需要从需求侧用户的角度考虑,进一步优化采暖补贴政策和电价优惠政策。
同时,A电力公司作为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落地实施的主体,也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电网企业一方面要承担高额配套电网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要承担执行电价优惠政策带来的电费损失,短期内电网运行效益会呈现下滑的趋势。A电力公司需要适应新形势、新环境,面对新挑战调整传统发展战略,借助电能替代和“互联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3.2.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即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地区及行业发展状况、消费者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等。经济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用户消费能力的先决条件,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经济环境的研究,企业可以捕捉市场机会,开拓经营新局面,同时预见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规避风险。
在前期文献研究及试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清洁能源采暖用户进程和电力终端消费的经济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用户消费能力。为更好地衡量陕西省电代煤潜力寻求市场突破点,在对陕西省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经济环境分析中,主要从省内经济总量及各地市GDP、产业结构占比情况、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电力消费数据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从宏观角度把握陕西省整体经济状况。
(1)陕西省经济总量
陕西省近年经济总体上保持中高速增长、低膨胀的良好局面,经济形势稳中向好。2013—2019年,陕西省GDP年均增速8.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18年,陕西省GDP为24438.3亿元,同比增长11.6%;2019年陕西省GDP为25793.17亿元,同比增长5.5%,如图3-1所示。

图3-1 2013—2019年陕西省GDP及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2013—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陕西省统计局)
伴随着经济总量持续上升,陕西省人均GDP也稳步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陕西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477元,人均GDP从1952年相当于全国的71.4%提高到98.2%,几乎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2019年,陕西人均GDP为67000元,同比增长5.3%。从图3-2可以看出陕西省人均生产总值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陕西省各市区经济总量呈现较大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如图3-3所示。从主要经济指标看,2018年,关中生产总值分别为陕北、陕南的2.8倍、4.4倍;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陕北、陕南的1.8倍、9.9倍。2018年GDP总量最大的是西安市,是第二名榆林市经济总量的2倍有余,更是铜川市的27倍。经济增速来看,2018年安康市以10.2%的速度位于第一,而铜川市仅仅为6%。人均GDP来看榆林市超过了西安市位居第一,而渭南市以33009的数据位于最后一位,而陕西省人均GDP在4万元以下的地级市只有渭南市和商洛市。

图3-2 2013—2019年陕西省人均GDP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2013—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陕西省统计局)

图3-3 2018年陕西各市区生产总值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8》国民经济核算,陕西省统计局)
整体而言,陕西省的经济总体状况是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为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环境。
(2)陕西省产业结构
从经济结构情况来看,陕西省三次产业持续优化升级。201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830.1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12157.4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10450.65亿元,增长8.8%;全省产业结构为7.5:49.7:42.8。
如图3-4所示,2019年,陕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990.93亿元,增长4.4%,较上年加快1.2%,占GDP的7.72%;受年初能源生产安全事故影响,全省工业经济低位开局,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多项措施,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第二产业增加值11980.75亿元,增长5.7%,占GDP的46.45%;第三产业发展稳定,增加值为11821.49亿元,增长6.5%,占GDP的45.83%;全省产业结构为7.7:46.5:45.8。
从表3-4列出的陕西省历年产业增加值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小,增速也较为缓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近两年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涨幅更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为陕西省制造业给出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市场信号,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地方电网企业也需要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顺应消费结构升级。

图3-4 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2018、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陕西省统计局)
表3-4 2010—2019年陕西省各产业增加值统计表

(数据来源:2010—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陕西省统计局)
在产业增加值整体上升的趋势下,陕西省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却较为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状态。2018年西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58.8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25.61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5165.43亿元,增长8.3%;产业结构为3.1:35.0:61.9。宝鸡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63.39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0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667.70亿元,增长8.2%;产业结构为7.2:63.3:29.5。咸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84.9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92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738.56亿元,增长8.6%;产业结构为12:56.9:31.1。渭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96.8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742.28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728.64亿元,增长8.7%;产业结构为16.8:42:41.2。铜川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4.9%,第三产业增长7.4%;产业结构为7.5:43.2:49.3。
纵观陕西省各地区发展数据,除了西安市和铜川市以外,大部分的地级市第三产业都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的经济产值。细分到第一、二、三产业来看,占比最高的分别是渭南市、西安市、西安市,而最低的都是铜川市。可见,陕西省近年经济呈现稳步回升的趋势,但资源投入及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制造加工业,在向服务业转型的经济时代中,陕西省仍需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活力、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推进。
(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
随着陕西省经济高速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2019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98元,同比增长8.3%,增速位列全国第11位;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2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13元,收入增长9.9%,如图3-5所示。

图3-5 2013—2019年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数据来源:2013—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人民生活,陕西省统计局)
对比分析陕西省近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陕西省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可得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发展速度。2013—2018年,陕西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而城乡居民收入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6.8%和8.2%,生产总值的增速长度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
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陕西省城市居民的收入由2013年的22346元增长到2019年的36098元;农村居民的收入2013年的7092元增长到2019年的12326元。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3年的3.27:1逐步下降到2019年的2.93:1,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从16154元增加到23772元。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城市和农村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将会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动力,进而会阻碍“三农”产业的建设,从而也会影响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图3-6 2019年陕西各地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9》人民生活;陕西省统计局)
从图3-6可以看到,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陕西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三大区域中包括西安、宝鸡、渭南、咸阳等市的关中地区收入最高;包括延安、榆林地区的陕北次之;包括汉中、安康等市的陕南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三大区域城镇居民收入全部高于农村居民收入,但关中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最大,陕南最小;同时,关中地区各市之间收入差异也较大,陕北、陕南各市收入水平相对较为均衡。
2019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850元,铜川为32504元,宝鸡为34446元,咸阳为36187元,渭南为336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分别为14588元、10229元、13094元、11918元和12775元。关中地区的城镇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收入,且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从三大区域内各市的平均收入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各市(区)之间收入水平较为接近。
基于居民收入情况,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程度要小于城镇,陕南、陕北差异要小于关中。陕西省各区域发展不协调阻碍着全省经济整体发展,也为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带来难题。
(4)陕西省电力消费情况
从国内电力市场大的经济环境来看,经过电力体制改革,全国的发电量、用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都有了较高速的增长。据统计,2018年,全国社会用电量累计68449亿kW·h,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最高增速,电网企业销售电量55677亿kW·h,同比增长9.4%。2018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含发电权交易电量)合计为20654亿kW·h,同比增长26.5%,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30.2%,较上年提高4.3%,市场交易电量占电网企业销售电量比重为37.1%。
2017年,电力消费总量较2016年增长6.6%,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陕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陕西省发改委公布的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见表3-5。2017年陕西省用电量达到1350.67亿kW·h,同比增长16.27%,高于经济增速,能够有效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分别达到38.71、853.8、225.46亿kW·h,同比增长3.24%、8.19%、13.22%;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据了陕西省用电量的绝大部分,占比63.21%。
表3-5 2017年陕西省用电量情况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7》能源,陕西省统计局)
可见,陕西省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呈持续走高趋势,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财政收入扩大化居民电力消费需求提高。
综上,陕西省经济环境和全国电力市场经济大环境整体向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能带来电能消耗的绝对增长,为煤改清洁能源等节能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陕西省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持续上升,为陕西省A电力公司开展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但陕西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也给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全面推广带来了难题。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实施难度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配套电网投资建设情况更为理想,居民对电采暖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关中地区中,西安GDP总量远超于其他市区,良好的资源基础有利于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市场的开拓;铜川的生产总值出于较低水平,电力公司在铜川推行清洁能源采暖用户相较于其他地区阻力会更大。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环境,A电力公司可考虑根据各地市经济水平选取经济发达地区优先进行清洁电能采暖改造,形成“示范效应”,再扩大辐射范围全面推广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
结合陕西省产业结构分布情况,工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且近几年服务业涨幅明显,居民生活用电作为第三产业层级将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同时,电网企业也应认识到在陕西省经济整体增值的趋势下各地市产业布局仍存在差异化现象。西安市第三产业占比远超第一、二产业;渭南和铜川第二、三产业占比相当;咸阳和宝鸡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远大于第三产业,故A电力公司在各市区开展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时应综合考虑各区域经济结构状况,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工作实施。
根据居民用户电力消费能力情况,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保持增长,居民用户对于电能改造的价格承受能力会逐步增强,对陕西省电采暖推广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意愿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铜川地区,A电力公司在推行电采暖时需要考虑该地区人群的消费能力,提供更为充分的经济优惠,以保障偏远山区村户的冬季采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影响电力消费的因素,能在极大程度上为清洁能源采暖用户的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电网企业可结合居民收入的现实情况制定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实施计划稳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建设。
总的来说,陕西省经济运行态势持续向好,用电市场需求巨大,三大产业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迅速,同时,陕西省市场交易电量占比在全国中排名并不高,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陕西省市场交易电量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A电力公司的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市场发展前景明朗。
3.2.3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人口、文化等环境因素。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企业可以对社会主流倾向有一定把握,从而制定相适应的战略扩大市场。
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和陕西省A电力公司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推进情况,对陕西省煤改清洁能源进程影响较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城乡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居民住房面积、采暖情况和低碳环保意识。因此,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对A电力公司电能替代工程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1)城乡人口规模
陕西省人口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0年的3735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3876万人,全省常住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如图3-7所示,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6.21万人,较2018年增加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3.63万人。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陕西城镇化率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9.4%;从年龄情况看,0~14岁人口占14.65%,15~64岁人口占73.51%,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4%。
陕西省各地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差别较为明显,如图3-8所示,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常住人口最多,超过1000万;超过500万、400万各有一个地级市渭南、咸阳;超过300万的有宝鸡、汉中、榆林;超过200万的有安康、商洛、延安;而面积最小的铜川常住人口不足100万。

图3-7 2010—2019年陕西省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比重
(数据来源:2010—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人口,陕西省统计局)

图3-8 2019年陕西各市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统计
(数据来源:2010—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人口,陕西省统计局)
从城镇化率情况来看,2019年陕西各地市的城镇人口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西安城镇人口占74.61%、铜川占比66.07%、延安占比64.07%、榆林占比59.54%、宝鸡占比54.26%、咸阳占比52.14%、汉中占比51.96%、安康占比50.45%、渭南占比50.39%、商洛占比49.37%。人口增量和城镇化率是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陕西部分地市城镇化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2)城乡家庭居住情况
1)住房面积。从陕西省城乡居民历年居住情况统计数据来看,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居住人口都为3人。201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建筑面积为38.2m2,是1987年的7倍。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建筑面积为41.5m2,是1987年的4倍,且农村地区的房屋多为自建住房。可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都在快速增加,如图3-9所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城乡居民对室内装修、使用功能、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住房质量和物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各项支出大幅增加。住房的需求已从有房住逐步向住大、住好、住舒适转变,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2)采暖情况。陕西城镇冬季采暖设备中,自行采暖占比46.3%;由市政或小区集中采暖占比44.4%;无采暖设备的户数占比9.3%。
陕西农村居民采暖设备主要集中在自行采暖,2018年自行采暖占比为73.8%,不过相较于2017年的86.6%有所下降;乡村地区由市政或小区集中采暖的比例较低,只占0.4%;并且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无采暖设备,所占比例为25.8%。可见农村地区的采暖主要是用户自行解决,农村居民通常会利用农作物时所产生的非农作物产品如秸秆进行燃烧采暖,或者采用燃煤采暖。由于住房密集度相对较低,集中采暖在农村地区开展有难度。

图3-9 2013—2018年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建筑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2010—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人民生活,陕西省统计局)
3)节能环保观念。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陕西省居民低碳环保观念普遍增强,伴随着科技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消费方式也在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居民对节能消费意识有所提高,愿意为节能付出一定的成本。
居民对于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忍耐度不断降低,尤其是周边居民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以此赢得广大居民用户对电力公司的支持。
通过以上社会环境的分析,A电力公司开展电代煤工程存在以下优势。
陕西省人口规模的稳定增长,为陕西省未来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提供了重要判断依据,人口增长必然带来采暖市场的需求扩大化,尤其是西安、渭南和咸阳的人口体量较大,相应采暖市场也会存在需求缺口,A电力公司可以“按需定给”的思路制定合理的配电输送计划。
面对陕西各地市城镇化水平和采暖方式的差异,比如咸阳、汉中、渭南的城镇化率远赶不上西安,由于农村地区土地广阔,居民所处的居住位置相对比较分散,各村户主要采用自行采暖,若实行集中供暖铺设电网,实际享用户数就比较少,易造成资源浪费,A电力公司可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采暖需求差异,分地区统一电采暖设备配置,实行标准化建设。
随着城乡家庭住宅面积不断增长,住房结构不断完善,居民住宅的品质明显上升,呈现从刚性需求向改善型需求过渡的趋势。电采暖由于其清洁、安全、高效的优势与居民住房舒适度的要求相符,A电力公司可以抓住居民对住房舒适度要求与日俱增的市场机会,加大对电采暖的宣传力度,激发居民用户煤改电积极性。
整体来看,无论是从企业自身、用户需求、社会环境的角度,目前陕西的能源替代发展环境处于一个较为稳定、良好的状态,为A电力公司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3.2.4 技术环境
近年来,伴随着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我国不断加大电力科技研发和能源替代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注重加强电力输送、电网建设以及清洁能源供暖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对电网企业输电、变电、配电以及售电工作展开提供了支持。
清洁供暖技术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集中供暖体量大、系统配置灵活度高等特点,能有效解决冬季城市雾霾问题。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需求不断加强以及节能减排要求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分析能源替代相关技术、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和电网建设技术,有利于加快能源替代实施进程、推动示范工程建设,为政府加快理顺城市供热价格、合理制定清洁供热价格机制提供参考,为电网企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推动奠定技术基础。
(1)电网调度技术
当前,电力系统在进行电力输送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技术原因而使电网建设陷入各种困境之中。为能有效克服这些困难,使得电网建设尽快走出这些困境,尽可能地促使我国电力输送的供电能力及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高,我国在电网建设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从而有效促使我国电网技术水平及综合效益得到大力提高,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目前,电网调度中有以下三种电力输送新技术。一是紧凑型输电技术,这种输电技术是通过优化排列导线,在同一塔窗内放置三相导线,且无一接地构件存在于三相导线之间。二是同杆双回输电技术,这种输电技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雷击故障、电磁环保、线路机械故障、线路检修与维护、带电作业等技术问题。当前这种输电技术在我国输电线路走廊紧缺地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若双回输电线路在两三年内要进行先后建设,则应优先建设同杆双回输电技术。三是串补及可控串补技术,这种输电技术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输电系统建设之中,可加快工程进度并节约建设成本,因而可带来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这种串补和可控串补装置,我国已能进行自主设计和成批生产。
基于此,最近几年以来,供电企业积极地把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电网建设之中,带来了电网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电代煤工程中电力输送提供了技术保障。
(2)电采暖技术
1)直热式电采暖技术。直热式电采暖技术是指将电能由电热设备转换为热能并直接供热的一类技术,采用发热板或电阻丝直接加热而不经过水油等第二介质,具有调节灵活、分散控制、节约能源的特点,易于实现分区、分时控制,在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间歇性供暖的场合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直热式电采暖设备有电锅炉、电热油汀取暖器、碳晶电暖器、踢脚线式电加热器、多功能暖风机和小太阳取暖器等。直热式电采暖设备的发热元件主要有发热电缆、电热膜、碳晶板和碳纤维等,其中发热电缆热转换效率接近100%,采暖效果比较好。
这种采暖技术的优点是升温快、噪声小,分户供暖、分室调温,能够产生辐射热、使人体感舒适,无需水循环、不需专门维护,清洁、安全。缺点是对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发热不均匀、电能消耗大、运行费用较高,采暖成本的提升对推行清洁能源采暖有一定影响。因此该类采暖设备适用于有分区域调温、间歇性采暖需求的应用场景,例如中小学校、办公场所等。
2)蓄热式电采暖技术。蓄热式电采暖技术是指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存储于蓄热介质中,并由蓄热介质释放热能以满足用户用热需求的技术。热源与蓄热介质是蓄热式电采暖技术的核心部分,像空气能热泵使用电能作为辅助能源,主要热源为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将低温热能收集转化为水热来采暖。
蓄热系统按蓄热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全量蓄热和分量蓄热两种,全量蓄热就是利用谷电时段的电价优势,把全天所需热量全部蓄存,做到非谷时段不用电。分量蓄热就是在谷电时段蓄存部分热量,以尽量减少峰电、平电的使用。
全量蓄热虽能最大限度发挥峰谷电的经济效益,但所需设备容量大,初投资高,资金回收期长。分量蓄热设备容量较小,初投资较为合理,但电费成本相对较高。在实际工程中,在选择全量或分量蓄热方式时,要考虑当地的阶梯电价因素和项目的实际需要,结合工程造价情况,通过经济分析和综合考虑,达到投资和效益的平衡。
(3)电网互联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电力数据体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电力大数据包含的数据信息涉及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如发电、电能输送、电能耗管理、智能表、传感器等,电力大数据能够全面、实时反映电网运行情况,同时为电力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电网互联技术可将电力用户、电网企业、发电企业、供应商及其设备进行相互连接,产生共享数据,从而有效为电力用户、电网与发电企业以及供应商等提供相应服务。国家新提出的“能源互联网”战略目标中,也着重强调加强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为此,需要不断实现电力科技创新,通过对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和人机交互,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效率,搭建应用性能强大、操作便捷、灵活性良好的职能服务系统,以便可以更好地践行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目标,早日实现电网智能化,为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新业务新模式发展、企业生态环境构建等各方面,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综上,我国电力科技整体水平和清洁供暖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进展,A电力公司实施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技术环境较为优越,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存在潜在威胁需要公司制定决策进行规避。
在清洁能源推广与清洁能源用户采暖改造的背景下,传统的电网输电配电能力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陕西省用电需求将大幅增长。对于电网调度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接入,陕西省还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因此,A电力公司应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对电网设施薄弱的地区进行全面改造。从而降低电力工程投资成本和施工成本、避免各种电力故障的发生、为清洁能源采暖用户居民用户提供更稳定更可靠的电能。
面对多种清洁能源供暖技术,A电力公司需要充分发挥电采暖技术的优势,进行完善优化以争取更大市场。在直接电热的电采暖设备不节能且只有供暖单一功能的条件下,A电力公司需要根据采暖对象所处地区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电采暖技术设备,避免出现运行故障和运行费用过高的现象。同时,考虑将蓄热式电采暖技术设备可充分利用夜间谷电时段电力蓄热,降低用电及供热成本的优势利用起来,将该技术和电价政策相配合,提升用户采暖改造意愿,加速推进电能替代工程。
A电力公司现有的电力体系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不足,部分数据收集仍需借助人工采集,还存在着数据体量小、难获取、真实性低、价值密度小的缺陷。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A电力公司可收集海量的基础数据存储于升级后的数据中心,实现基础数据下沉,通过海量数据集合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发挥电网的枢纽作用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联接作用,实现电网互联。通过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用户的用电规律,挖掘潜在用户群,实现电采暖技术全面推广,加快电能替代步伐,实现终端能源消费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