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那么哪些人属于肝癌的危险人群,如何选择筛查时间呢?对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版)》中,对肝癌的危险人群及筛查时间进行了分级(图3)。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长期从事肝癌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何裕民教授建议乙肝病毒携带者小于30岁的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大于等于30岁的人群应每半年检查一次。慢性肝炎患者小于30岁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大于等于30岁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肝硬化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或遵医嘱密切随访检查。
对于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没有肝硬化的患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上腹部B超,抽血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指标。如果上述检查有异常,那就要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甚至肝动脉造影检查、肝穿刺活检等。
图3 肝细胞癌危险人群分层及筛查流程图
如有慢性肝病病史、肝硬化、年龄超过40岁、未规范抗病毒治疗、未戒酒、有肝区疼痛、消瘦、腹胀、长期腹泻等情况,应根据医嘱及时检查。
尤其是对于家里近亲有肝癌史的人群,更要定期监测,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切记!
不仅如此,《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还给人们提出了明确的原发性肝癌预防措施。该共识指出,预防的目的是识别和消除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一级预防是防止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普通人群产生初始危害的措施;二级预防是针对患有慢性肝病人群,控制相关病因和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分层筛查及监测,以减少或延缓肝癌发生的措施;三级预防是对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治疗后,进一步采取减少原发性肝癌复发、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总体生存率的措施(图4)。
图4 肝细胞癌的三级预防目标人群及措施
该共识告诉人们,对于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要尽早治疗慢乙肝、慢丙肝。尽可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以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我们建议乙肝携带者不要用过去的老观念对待治疗时机的选择,如等待发病、等着有症状,可能那时已经发展到肝硬化,甚至失代偿期,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其实临床上对于早发现、小于3厘米的小肝癌,往往不容易发生转移,治疗效果也较好,5年生存率很高。
从逻辑上讲,只要能够通过主动检查发现病症,尽快开始治疗,就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而不是在身体出现症状后,扛不住了,才去检查,发现病情到了难治阶段,要承受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悔之晚矣!因此,危险人群定期复查非常必要,不要变成“将头插进沙土里的鸵鸟”,逃避自身健康问题,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早发现、早治疗,就永远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