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阮士怡临证传承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正气存内,发于脾肾

人体中的正气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司气血的生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为一身之本。此二脏,对于正气的盛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元气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可谓是人体“正气”的根本。元气来源于先天,即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精气,形成元气的先天基础;出生以后,又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培育,以保持元气的充足。即元气的充足与否取决于先天禀赋的肾精是否充足,又有赖于脾胃后天的资助化生。

宗气,亦称胸中大气,积于胸中,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因此,宗气的充盛与否直接关系一身之气的盛衰。以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限,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宗气的形成与脾胃化生水谷精气的能力密切相关,同时清气的吸入又与肺司呼吸、肾主纳气的功能密不可分。因此,宗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气与血的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虽皆源于水谷精微,但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营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营气的充足保障了一身之脏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充分,是人体正气强盛的具体表现。故而,营的生成及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脾气盛则营气足,化生血液濡养四末。

卫气,“卫”即保卫。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即肺、脾、肾三脏有关。它本源于先天,即肾中阳气的一部分,故又有“卫阳”之称。肾居下焦,故有“卫出下焦”的说法。而卫气的防卫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除先天禀赋肾阳外,更有赖于中焦脾胃气化生成的水谷精微不断的补充。所以从后天这个角度来说。又是“滋生于中焦”。卫气性剽悍滑利,正如《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运行和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卫气的防卫功能是“正气”抗邪的直接体现,若卫气不足,无力抗邪,则人体易感外邪,又不得防其传变入里。

由上可知,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为正气,互根互用,互为补充。正气有赖于先天禀赋滋养和后天水谷化生,与脾肾二脏密不可分。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说:“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故以正气为本,应当注重先后天之本——脾和肾的功能。

阮士怡教授临证时时顾护正气,顾护正气的根本又在于顾护脾肾。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他提倡“治心不拘于心,五脏并重,治病求本”,五脏之中尤重脾肾,脾肾为正气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