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三脏相系,治于病本
虽然五脏虚皆可令人病,但因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临床实践中阮士怡教授则最为重视心、脾、肾三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在五脏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首先,心主血,水谷精微物质入心则化赤,即心是血化生之重要场所。其次,心主脉。心脏之搏动为气血运行动力。由此可知心气的充沛与否决定了一身之脏腑、皮脉筋骨能否得到充足的营养。若心气不足则鼓血无力,营气不能达于四末,血行不畅则易致脉络瘀滞;心阳不足、胸阳不振则不能温煦,或引发胸痹心痛;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或发为心悸、怔忡。再次,心主藏神。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灵枢·本神》谓:“心藏脉,脉舍神。”《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这些内容都说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受心与血脉功能的影响。虽然,心系疾病的病位在心,但应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神的作用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器官,人的思维情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外,阮士怡教授还认为心脉系统通过脉络、血液遍布全身各脏腑,且周流不息,故心脉系统出现病理变化必然会影响各脏腑,各脏腑的病理变化也会影响局部血脉甚至整个心脉系统,可见心脉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人体正气的盛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同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营血化生有赖于脾胃气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故心与脾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李杲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阮士怡教授以为脾胃伤则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无所养,脉道空虚,血行无力。再者,脾气虚则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液妄行而成瘀。又脾虚不能运化津液,则生痰浊诸证,痰浊上蒙心窍,痹阻胸阳,胸中气滞而发为胸痹;又因浊邪客清,脉道不利,痰瘀互结阻于脉络,脉络即病,其输送营养精微、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也受到影响,脏腑四肢百骸不得濡养、代谢废物不得排泄,从而变生百病。
肾为先天之本,为十二脏腑之根本,也为一身阴阳气血之本源。肾藏精,精化气,肾气是生气之源。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则心肾相交,亦称为“水火既济”。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既体现了心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创造了物质基础。若肾中之精气不固,加之随着各种病邪的侵袭、增龄等因素的影响,肾气渐减,则肾气衰,心阳亦弱,必致气滞;气为血帅,气虚不能帅血,血行不畅则出现血瘀。肾气不能温煦脾阳,则脾气衰弱而出现水谷不得运化,聚而生痰化湿,导致痰浊害清,痹阻脉络。
由上可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禀先天为根本,脾为后天以资助,心-脾-肾三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相互滋养,彼此制约,病理上交相为害,一损俱损。故而调三脏可以安五脏,安五脏可以顾护一身之根本,心-脾-肾三脏一体观可谓中医“治病求本”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