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脉中积”理论
一、理论来源
阮士怡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重视“先后天之本”,临证治疗中时刻顾护机体的正气,提出益肾健脾的扶正之法。但是对于“治病求本”理念又不仅仅拘泥于扶正固本,而是更注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抓住疾病邪正斗争病理变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结合现代医学,阮士怡教授对心系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冠心病发病环节中动脉粥样斑块在血管中的生成、进展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解决斑块问题是该病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既往的中医学理论中,对于该病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胸痹心痛,其发病机制主要着眼于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心脉。立法处方多行气活血或化痰逐瘀,但阮士怡教授将中西医理论相结合,认为冠心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管腔中的斑块类似于中医的积证,只是形成的部位不同,此积块在脉壁,虽触之不及,实为有形。由此提出了“脉中积”的理念,认为粥样斑块是血脉中之“癥积”。其为痰为瘀,为有形之物凝滞脉中,具备中医癥积之特点。《景岳全书·积聚》曰:“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盖积者,积思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此与现代冠心病病机研究如出一辙。人随年龄增长,脾气渐虚,津液不能顺畅舒布全身,却易炼液为痰;气阴两虚,运血无力,脉道失濡,瘀血滞留脉中,痰浊瘀阻脉络致气血不畅而生百病。体内痰浊已成,盛于脏腑,使人身体各器官结缔组织增生,而功能退化,血管亦不例外,痰浊阻于脉络、阻滞血流,不通则痛,致冠状动脉狭窄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