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杭州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地名寻古

第七章地名寻古

刻在时光里的印迹

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地,至今仍保留着众多与南宋历史典故相关的地名。这些地名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和文化特色。

地名寻古之

断河头

今天的杭州市上城区建国南路有个断河头小区,附近有断河头农贸市场,初次看到这个奇怪的地名牌子总感觉是印错了。但这个地名已经实实在在的叫了800年了。杭州城里最古老的河道之一——东河就南起断河头,向北至滚水坝与京杭大运河连通,纵贯整个杭州老城区。

南宋时东河是杭城的水上交通干线,也是京杭大运河散淤的河道之一。东河与中河串联起钱塘江与大运河,确保了杭州的漕粮、物资以及茶叶、香药、金银布帛等顺畅转运,使杭州发展成为一座以江河湖海为纽带连接世界的繁华都市。当时东河“沿河成市、因水成街”,两岸柳树成荫,人家枕河而居,南来北往的游客乘船川流而过。杭城流传着“东菜、西水、南柴、北米”的民谣,其中“东菜”就与东河息息相关。彼时城外菜农大多集中在东河沿线如东青门外桥畔售卖,因此东河也叫“菜市河”。

断河头所在的地方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宋高宗时秦桧拜相,要建相府。秦桧就向宋高宗请求把这块地方赏赐给他。为将东河水引入府第,便将此河近相府段变为暗河。原与中河相通的东河就成了断头河。因为这里是断头河的起点,所以老百姓巧妙把“头”和“河”两个字倒装,言简意赅又非常贴切地道出了这个地名的来历。这个地名或许还暗含了杭州人民对秦桧的诅咒,希望秦桧在这个地方好运到头,最好遭到掉脑袋的报应。结果也如人民群众所盼,秦桧死在这个地方,死后相府也被官方收回,成了退位当太上皇的宋高宗的“北内”,也就是今天杭州城一大著名景点——德寿宫。

元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扩建杭州城,东河变成了城市内河。2010年,通过在河坊街凿路成河,在历经800年沧桑变迁后,东河再次与中河贯通。如今的东河经过多次大规模综合整治,已蜕变成一条特色鲜明的美丽河道,成为杭州城的重要景观和排水河道。如果到杭州旅游,沿东河走一圈,看到的就是一幅市井与风雅并存的典型江南水乡图景。

地名寻古之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坐落于西湖北岸的苏堤跨虹桥西北侧,岳庙以南,总占地面积 12.65万平方米。景区内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滨湖密林等五个景区。其中荷花池面约占38亩,种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珍稀名贵品种,是我国赏荷的佳地。

曲院风荷因南宋时期的酿酒作坊“麯院”及周围的荷塘而闻名。杭州成为南宋事实上的首都之后,为满足统治阶层终日花天酒地的需求,官府招聘天下酿酒能手,在西湖九里松洪春桥堍设立了麯院,前面挖大池塘,引金沙涧(西湖主要水源之一)水专门酿制美酒,供宫廷享用。为保证水质清澈,池塘里种植各种名贵荷花,四周造起曲折回廊,亭台水榭,后面是制酒、酿酒工场。夏日荷塘环绕,荷香与酒香交织,形成独特景致,得名“麯院荷风”。

“麯院荷风”最终改名“曲院风荷”原因说法不一。相传麯院酿酒老人因风吹荷瓣掉入酒碗,触发灵感酿制出带有荷花清香的“荷香酒”,吸引了南宋四大画家之一的马远来此饮酒作画,留下题为“曲院风荷”的水墨画,从此这个地方名声大噪,发展成为西湖著名景点之一。但一锤定音的是1699年,康熙帝南巡至此时,亲题“曲院风荷”四字,并刻字立碑在曲院亭中。好多人说这位“千古一帝”写了错别字,将“麯”误写成“曲”,后来康熙的孙子乾隆为祖父开脱,引经据典说早在《战国策》就记录了大禹曾经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他爷爷写成“曲”字,就是要倡导勤俭节约,号召不要喝酒误事,用心何其良苦。“曲院风荷”这个名字就这样叫响了。

南宋延续北宋的“榷酒”政策,实行酒类专卖制度,政府垄断酿酒、销售环节以增加税收。杭州作为都城,设有包括曲院在内的多个官营酒库,负责宫廷和官府用酒的酿造,同时严格限制私酿,违者重罚。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杭州酒税年收入高达百万贯以上,占全国酒税收入的近四分之一,足见其规模。当时杭州以酿造黄酒为主,宫廷御酒如“蔷薇露”“流香酒”等以糯米、花果为原料,工艺考究。曲院“荷香酒”品种应该也是黄酒。

尽管官府垄断酿酒权,但民间仍存在家庭自酿自用的“万户酒”现象,部分特许酒户(如寺庙、富商)还通过缴纳“酒息钱”获得酒类特许经营权。杭州城内除官营的高级酒楼如和乐楼外,民间酒肆——“脚店”遍布街市,以清河坊、众安桥一带最为繁华,《梦粱录》记载“歌叫喧嚷,声彻九霄”。每逢节庆,酒更成为不可或缺之物,如清明“新酒”上市、端午饮菖蒲酒、重阳菊花酒等习俗盛行。成就了“诗酒风流”的江南文化意象,又如陆游诗中写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如果仔细品味,诗人大概率是在小楼上喝了一晚上的老酒吧。

地名寻古之

留下

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赵构发布诏书,定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南宋都城选址之争尘埃落定,杭州正式成为王朝实际上的首都。

定都之后,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建皇宫。赵构起初看中的是杭州西部的西溪。西溪以湿地著称,河网交错,港汊纵横,不利于人员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的建设,赵构选择这里,应该是考虑到这个地方在地理条件上对防范擅长骑射的金国军队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他逃跑吧。在众大臣的反对下,皇宫最终选择建在凤凰山东麓吴越国王宫旧址。但赵构还是对西溪念念不忘,说“西溪且留下。”于是“留下”便成了此地的地名沿用至今。

留下坐落于杭州“双西”西湖、西溪之间的风水宝地,南面有小和山、玉屏山、屏基山等群山,现在尚存“一水穿镇、两岸临屋、三桥横卧”的古镇老街,其中一座单孔圆弧形石拱桥——忠义桥,全桥由32块拱石砌成,拱脚处的券石与桥台的水磐石为榫卯连接。桥拱石上的有石刻题记,题记饰边框,上覆荷叶,下为托莲。题记中“嘉定戊寅四月”等字迹清晰可见。“嘉定戊寅”即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所以忠义桥是杭州唯一的宋代桥梁原物,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因水运发达,历史上的留下曾是杭州城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南宋时这里茶市生意兴隆,商贾云集,可惜随着时间的变迁,水运没落后,现在的留下古镇街道上已看不到往日的繁华热闹的场面了。整个留下古镇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只有青苔覆盖的石瓦、宁静的小桥流水和斑驳的绿荫,氛围与杭州市区的河坊街等地方的热闹截然不同,游客以周边居民短途休闲游为主。如果要感受宋韵文化的“氤氲之气”,体验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情趣,留下古镇是个挺合适的地方。

地名寻古之

米市巷

米市巷,顾名思义就是一条买米卖米的巷子。其得名就是源于自南宋时期起这里商贸发达,为杭城米业集聚之地。民以食为天,从米市巷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杭州商贸业中的重要地位。

米市巷所处地理位置在今天杭州市拱墅区南部临近运河一带,与西湖距离也不远。与大多数人想像的不一样是,这个地方直到明代时其实都划在城市范围以外,属于杭州东北部郊区。

虽然是郊区,但南宋时这里已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城内河道与大运河在米市巷附近的密渡桥一带交汇,并进而向东直通大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由于离城近,又得益于大运河,所以这里即是北方使者沿大运河南下抵达杭州的第一门户,也是杭产货物外贸出海的第一码头。成为杭州城北的要津口岸,其区位优势和价值,如果用不恰当的比喻形容,就相当于今天的舟山宁波港。

“吴儿临水宅,四面见行舟”,南来北往的商户们通过水路进出杭州,都要在这一带汇聚,这也让枕水而居的杭州百姓看到了另一种商机。南宋时这里密集林立了北关门瓦、北郭瓦子、米市桥瓦等勾栏瓦舍,相关服务业相当兴盛。2005年,在湖墅南路和密渡桥路交叉口考古现场,出土了多种陶瓷器、铁器、石器和动物骨头、牛角、船桨以及少量的海螺壳。发掘出1025枚宋代铜钱,几乎涵盖两宋所有年号。这次考古发现印证了这一带源远流长的内外贸码头的历史地位。《宋会要辑稿·食货》、《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宋咸淳年间,设在密渡桥西南的北郭税务,每年征收的税额达到十万贯以上。

米市巷的米业贸易,主要依靠大运河便利的运输通道。以米市巷为主要交易场所的“湖墅米市”在南宋就已发展完备,直到近代,仍为“浙江最大米市”(据民国时出版的《杭州经济调查》)。从物价水平看,南宋初期米价因战乱一度达到每石5-6贯(5000-6000文),社会稳定后,米价回落至每石2-2.5贯。宋代1石米约等于现在的59.2公斤,南宋后期1两银子大概可换成3贯铜钱,换今天的银价换算,米价相当于人民币2元/斤。

地名寻古之

六部桥

六部桥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跨中河,东面隔中河高架通六部桥直街,西连中山南路,为古凤山水门内第一桥。

六部桥亦称都亭驿桥,不管是六部桥还是都亭驿桥,都是把附近机构的名字作为桥的名字。南宋时期,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二十四司官署在桥西,因此得名“六部桥”。南宋时有都亭驿在桥东,都亭驿在宋朝是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凡北来之使,先住此驿,然后经此桥入宫觐见,所以该桥也被称为“都亭驿桥”。据《梦梁录》记载,南宋时已有六部桥,并沿袭至今。该桥在元时称“通惠”,明代则称“锦云”,清代复称“六部”。现存六部桥是在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的,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桥面全部采用大青石板,显得古朴厚重。2000年,六部桥作为“中河南段古桥及古泉”的组成部分,被列为杭州市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

南宋行政机构官员去单位上班或进宫上朝要经过这座桥。开禧三年(1207),六部桥畔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六部桥兵变”。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三日破晓,南宋权相,时任平章军国事(规定三日朝见一次,班次在宰相之上,三省长官的官印都放在他家)的韩侂胄去上早朝,行至六部桥时,中军统制夏震在南宋主和派史弥远指使下,将他劫至玉津园夹墙内,用龙吞金瓜锤砸天灵盖害死。三个月后,南宋朝廷割下韩侂胄头颅送往金国,金国将其头颅挂竹竿示众后漆首藏于军器库。

韩侂胄一生成败令人感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韩侂胄被完颜洪烈当面骂的狗血淋头,完全是一副唯唯诺诺、不知四六,任由金国人予取予求的懦弱宰相形象。但这实实在在是冤枉他了,历史上真实的韩侂是个不折不扣的主战派。

在登上权利巅峰后,韩侂胄主导了开禧北伐,1205年,他首先在舆论上造势,谏议宋宁宗为岳飞平反追封为鄂王,把秦桧谥号由忠献改为缪丑并斥责其误国,当时南宋朝野都群情振奋,连已经65岁风烛残年的辛弃疾都重新出山,选择和韩侂胄站在同一战线。1206年,南宋四路大军开始正式北伐,虽然这次北伐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充分准备,但打仗还是要靠硬实力,由于军事将领才能不足和军队战斗力下降,北伐失败,只能议和。金人明确要求割地赔款和韩侂胄人头,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无理要求,把韩侂胄的头割下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金军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史称嘉定和议。据《宋稗类钞》记载:韩侂胄被杀后,被割下人头,用匣子装好送给金人,乞求媾和,这就是所谓的“函首安边”。反道是一心想得到韩侂胄人头的女真人,不但对他进行了厚葬,而且追谥他为“忠缪”,并解释说:“对国家一片忠心,可是对自己则是一种谬误。”两相对比,相当的讽刺与撕裂。

元代修《宋史》时,把韩侂胄和秦桧、蔡京、贾似道等人一起列入《宋史·奸臣传》,不免有失公允。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韩侂胄当权时反道学,搞出过“庆元党禁”。道学是北宋中期所形成的一种新儒学,以“理”或“道”为基本哲学范畴,着重讨探“性命义理”。这种新儒学被称为理学,道学是其别名,以朱熹为代表人物。韩侂胄曾称道学为“伪学”,并把朱熹等五十九人列为“伪学逆党”,凡是同他们有关系的人都不许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出任官职。而元代修《宋史》的文人偏偏又特别崇尚道学,证据之一就是《宋史》专门设立了《道学传》章节。所以韩侂胄史书遗臭万年的下场再次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