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杭州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诗画江南

第八章诗画江南

愿以我笔写我心

从西湖烟雨到运河帆影,从市井喧嚣到家国忧思,宋代文人的诗词为杭州注入了不朽的灵魂。他们的喜悦、悠闲、悲慨与超脱,共同构成了“宋韵文化”的多维面相。

诗画江南之

盛世繁华的酣畅

《赐梅挚知杭州》赵祯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

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

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离京赴杭州任知州,宋仁宗赵祯赐诗为其送行,即《赐梅挚知杭州》。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名臣辈出,出现了北宋第一次兴学运动,史书中关于杭州官方办学——州学的最早记载就出现在宋仁宗时期,1033年,宋仁宗应杭州知州胡则的奏请,为杭州州学赐学额。梅挚是名臣,为官勤政爱民,并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直言上书,宋仁宗曾经说:“梅挚言事有体”。宋仁宗在诗中勉励梅挚到杭州后,要分担皇帝的忧愁,获取百姓的颂扬。

受到皇帝的表扬,而且杭州被皇帝御封为“东南第一州”,这显然是一件大事。梅挚感恩皇帝赐诗,到杭州后在吴山建堂,取宋仁宗诗中第一句“地有湖山美”中的“有美”为堂名,并请欧阳修撰写了《有美堂记》,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蔡襄写好,刻成石碑在有美堂郑重展示。有意思的是,八年后蔡襄同样出任了杭州知州,可见蔡襄和杭州还是有缘分的。

有了皇帝的背书,杭州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天吴山上有美堂遗址在位置上左临钱塘江,右瞰西湖,是登临远眺、饱览美景的理想去处。欧阳修并没有来过杭州,在梅挚数次请求下,欧阳修才写就《有美堂记》,不过这时梅挚已经调任金陵(南京)了。

欧阳修从皇帝认定的“东南第一州”入手,用金陵和杭州两个地方作对比,金陵城战后残破,而杭州城纳土归宋,和平统一。指出“独钱塘,自五代始时……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於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杭州城人居建筑如此华丽,山水风景绝美,而且百姓富裕安乐,四海舟船往来。所以“钱塘兼有天下之美”。可以说是对杭州不吝赞美之词。就如南宋时杭州本土画家李嵩的《西湖图卷》所描绘的那样,宋朝杭州即有湖山胜景,又充满市井活力,呈现的是一片繁华盛世风貌。

诗画江南之

田园风光的旖旎

《过杨村》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蒲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淳熙十五年(1188年),距离南宋和金朝上一次战争——“隆兴北伐”已经过去25年。北伐失败后,宋孝宗转而注重内政,通过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由于政令清和,赋税政策相对宽松,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农村又重现勃勃生机。

这一年的4月,杨万里被宋孝宗外放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做知府。诗人一路坐车出杭州城,在位于今天西湖区双浦镇的铜鉴湖畔转走水路西上。乘船前,他经过一个叫杨村的村庄。杨诗人到杨村自然格外亲切。石桥岸边、杨柳树旁、葡萄架下,春天的花开正盛,远处麦田由绿转黄,再加上炊烟袅袅的农家、开门迎客的酒家,江南的田园风光一下子深深吸引了诗人的注意。于是就信手写下了《过杨村》。

杨万里和杨村的故事还有续集。第二年,杨万里应召回朝,再次路过杨村。有别于上次的春日美景,这次他看到的是杨村在初秋时节的旖旎风光。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芙蓉花,锦绣十里,美不胜收。于是又欣然提笔,写下《杨村栽芙蓉花为堑一路几数万枝》。

杨村江上绕江园,十里霜红爛欲燃。都种芙蓉作篱落,真将锦绣裹山川。晚妆照水密如积,春色入秋寒更鲜。客舍瓶中两三朵,可怜向客强婵娟。

宋代诗人笔下江南乡村的湿润与生机,无论是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还是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翁卷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都成为了经典田园意象。宋画中的江南田园也同样让人陶醉,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南宋画家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描绘的是两个身披草衣的牧童在风雨之时赶牛归家的场景:两个牧童沿柳岸放牧时,突然风雨大作,柳丝翻飞、芦苇倾倒,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个披蓑俯身匍匐在牛背上,右手紧拉着斗笠,另一个的斗笠被风吹落。江南乡村常见的风雨牧归景象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气息。

和平年代里,即使在遥远的南宋,杭州农村也魅力十足,所以难怪杨万里要感叹“为谁辛苦不归田”,希望能就此归隐,勤耕于此沃土。

诗画江南之

隐逸山林的超脱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与杭州的缘份很深,他自己说“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杭州是他在诗词中最常提及的地方,一生中共创作了453首与杭州和西湖有关的诗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创作的一首寄赠之作。参寥是僧道潜的字,在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陪伴好友渡过了数年至暗岁月,可以说是真正的铁杆死党。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在即将离别杭州赴汴京上任时,特作此词赠予参寥。

苏轼以钱塘江潮比喻人世的聚散分合,面对千变万化的人生境遇,他以豁达乐观的心态,俯仰天地,纵览古今,超脱时俗达到了“白首忘机”的境界,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真正看开了。但苏轼也在这首词里告诉我们,他的看开只是无意再去名利场上角逐,他对生活依然热爱,对友情非常珍惜。希望和好朋友相约归隐,像过去一样欣赏西湖山水美景。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从苏轼个人的情感角度落笔,以平实的语言,抒写了他与参寥深厚的情意,表达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即表现了洒脱的人生态度,又毫无消极厌世的负面情绪。达到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高超艺术境界(元好问《论诗绝句》)。

面对宦海浮沉,宋代文人常在杭州的山水间寻求超脱。如隐居孤山的林逋,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月意象,成为宋代隐逸文化的典范。宋画中对这种超然物外的意像也多有表现,李嵩以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的诗意作《月夜看潮图》,整幅画面描绘了远山江帆、月影银涛映衬下,三两个观潮者在近处楼阁内凭栏远望的场景。与传统观潮时节的车水马龙、人海喧闹截然不同,也是以潮为喻,表现淡看人生起伏时内心的祥和和惬意。

诗画江南之

家国山河的悲慨

《绝笔》谢绪

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付东流。

沦胥天下谁能救,一死千年恨不休。

湖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

苕溪北去通胡塞,流此丹心灭虏酋。

这首充满豪情与遗恨的《绝笔》,是南宋钱塘人谢绪在国家危亡之际留下的壮烈之作。谢绪性格刚毅正直,1276年南宋亡,谢太后和五岁小皇帝(恭帝)被俘北上。谢绪写了这首《绝笔》后在下溪湾投苕溪自尽。史载因“忠愤不舒,壮志未酬,尸体竟逆流而上”。人们崇敬他高尚的气节和情操,在他的老家——今天的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下溪湾为他塑像立庙。

出乎意料的是,谢绪死后名气越来越大,而且很神奇的是跨越地域成为“黄河之神”、“金龙四大王”,传说还显灵帮助朱元璋在黄河吕梁一带打败过元朝水师。明朝时谢绪成为主漕运之神,到清代时历代皇帝陆续给谢绪这个金龙四大王“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惠孚普运护国孚泽绥疆敷仁保康赞翊宣诚灵感辅化襄猷溥靖德庇锡佑国济”共四十四字的封号,实为罕见之殊荣。

按说按谢绪是杭州人,他投水而死的地方也在杭州。即使成神,也不应该到千里之外的黄河来显灵。分析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朱元璋当时在和元兵交战,拉上一个南宋殉国的烈士帮忙,主要是想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而漕运关系到明清两代经济命脉,作为主管漕运的神仙,受到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

南宋的偏安一隅,让杭州成为家国情怀的复杂载体。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激昂,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悲愤不甘,其中饱含的爱国热情都让人深深震动。谢绪的《绝笔》更是以“一死千年恨莫休”的决绝,书写了南宋遗民的气节,成为忠烈精神的悲壮注脚。

宋画中也常见表现家国情怀题材的佳作。“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李唐,原是北宋画院的画家,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逃到杭州,以卖画度日。年近八十时又进入南宋画院,有感于偏安一隅之耻,家国离乱之悲,李唐创作了《采薇图》,描绘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画中人物面容清癯却目光坚毅,荒寒山石与孤松映衬其气节,以借古喻今的隐喻手法,颂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暗讽南宋朝廷苟安之弊,对统治者投降变节行为进行谴责。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