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文献分析

(一)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我们以“京津冀”“环渤海”为主题词(因“首都圈”一词代指区域过于宽泛,在此不做主题搜索词使用)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清晰地看到京津冀相关文献数量变化趋势(见图2-1)。1994年之前的相关文章零星而分散,一直处于低水平小幅波动,1994年是第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点,文章数量由1993年的34篇增加至181篇。第二个明显的增长点在2004年,自2004年起至2013年相关研究的数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且呈现均匀增长趋势。2014年起文章数量激增,由2013年的1352篇增加至4021篇,新一轮研究热潮自此开启,此后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图2-1 “京津冀”“环渤海”相关文献数量变化(1982~2018年)(篇)

(二)基于CitySpace的京津冀区域发展知识图谱分析

由于京津冀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对京津冀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关注点一直处于变化和调整之中,为厘清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以及热点之间的网络联系,更深刻地理解各学科关于京津冀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方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演化做出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数据检索源,通过“期刊检索”中的“高级检索”模块收集数据。以“京津冀”“环渤海”为篇名对相关期刊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98~2018年,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条件为精确,共得到相关期刊1967篇(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10日)。为保证研究质量,识别剔除书评、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献综述、会议纪要、期刊征稿通知、新闻报道等,最终获得有效文献共计1864篇。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ySpace对“京津冀”“环渤海”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该软件能有效揭示某一研究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探寻研究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和发展前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文献计量领域。本文应用CitySpace中的作者分析、研究机构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热点词凸显分析等功能,以期探寻近20年来有关“京津冀”“环渤海”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演进趋势。

3.研究结果分析

(1)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机构

对1998~2018年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的1864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表高质量期刊数量最多的作者是孙久文、韩增林,都是发表13篇CSSCI期刊文章,在该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由普赖斯定律计算[1]可得到M≈0.749×3.6=2.69,因此该领域发文数大于2篇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统计结果显示,核心作者共有50位,表2-1为排名前10位的核心作者,图2-2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领域代表人物。

表2-1 1998~2018年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表CSSCI期刊数量位居前十名的作者

图2-2 1998~2018年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领域代表人物

为考察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情况,绘制了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机构合作图谱,其中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连线反映机构合作情况(见图2-3)。发表高质量论文数量位居前十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8篇)、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8篇)、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6篇)、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5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31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30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8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7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3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9篇),以上研究机构在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机构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182个,连线128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078,说明在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领域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密切,研究团体比较集中,已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科研群体。

图2-3 1998~2018年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代表机构

(2)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

经统计分析热点聚类,形成主题词知识共现图和热点聚类知识图谱,网络节点数为330,连线数为1066,ModularityQ值[2]为0.4589,MeanSihouette值为0.4063,处于合理范围内,说明该关键聚类网络具有显著性特征,网络聚类效果较好。围绕“京津冀”“环渤海”主题,主题词知识共现图中展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协同治理、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生态治理、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出现频次较高的相关主题词(见图2-4)。热点聚类知识图谱中展示了9个聚类,代表国内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经济增长、京津冀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环渤海、环渤海地区(见图2-5)。总的来看,学者们往往将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区域作为研究的地域范围,注重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治理方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生态治理等。此外,对于雄安新区及滨海新区的研究也较多。

图2-4 国内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主题词知识共现图

图2-5 国内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热点聚类知识图谱

(3)京津冀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分析

突变词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由于有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研究历经时间久、研究范围广,故选取了48个突变词来做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8年,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经历了重点研究区域由环渤海区域转向京津冀区域,由主要研究产业集群扩展到研究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到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后趋于细化研究金融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大气污染防治、基本公共服务等。具体来看,1998~2004年,学者们主要关注环渤海区域研究,2005以后开始注重京津冀区域研究。2005~2013年,学者们将研究重点转移至产业集群、区域合作等方面,期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都市圈发展。同时,注重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标研究,找出竞争力所在,探索区域发展路径,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2014~2018年,学者们主要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实现,从顶层设计、产业布局、环境治理、区域城市空间布局等领域展开研究。特别是2016年以后,学者们的研究范围更加细化,关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治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协同立法、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研究。

图2-6 1998~2018年京津冀区域研究热点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