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阅读视野下的文类、空间和文学史:弗兰克·莫莱蒂文论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作为方法论的远距离阅读

任何文学研究都必须从文学现象或文学事实出发,尤其是要从变化着的文学事实出发。这个态度既是现象学的也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事实?抑或文学事实是什么,从何种角度切入才能有效地认识它?第一个问题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难道文学事实不就是由作家写作、出版机构出版和传播、公众阅读、专业批评、文学评奖等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吗?的确如此。可是,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似乎说明文学事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并且随着文学边界的不断消解,文学这个概念本身都成为不确定的,又如何判定某个文本是不是文学作品,那又怎能确认它是不是文学事实?此问题所衍生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多,我们绕不过,却又无力给予满意的回答。纵观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史,其对文学事实的观照视角依据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四坐标”来看[1],经历了从世界到艺术家、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欣赏者的转换。拉曼·塞尔登所总结的则更为详尽和细致。他划分出“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五大主题,并在每个大主题之下又细分出若干小主题。[2]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还算古老的领域,文学研究的视角移转是相当缓慢的,相比再现论统治的两千多年而言,后来者既来得太晚,持续性又太短——最长者如表现论也不过区区两百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每一次转换都是对文学事实的一次重新确认和深描,但一次次地“面向事实本身”又都是一次次地对文学事实的偏离,它们太容易各自为政、故步自封,而忽略了对方的正当性。

既然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加起来都囊括了文学事实的所有方面,那么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是不是束手无策、该另起炉灶呢?解构主义选择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形而上学。虽然它被视为走向另一极端的反抗,但是它反文学研究的形而上学之姿态是我们应该记取的。抛开既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以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文学和文学研究,一个不容否认的文学事实是:文学这个由语言构筑的人类实践的形态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的研究则往往主观性、随意性过强——我们常常把“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作文学的魅力所在。但事情有另外一面,我们宣称文学研究乃是一门科学(难道我们不是把它当作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文学研究是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认识(难道我们不是把感性体验变成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理性文字?)。既然文学研究的最终样态是所谓的知识,那么它的客观性如何保证?作为一门科学的合法性又何在?主观性和客观性,又回到这对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个悖论许多学者和流派都曾遭遇,康德的解决方案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通感;再现论的标准为是否真实、逼真地描摹了对象;解释学则直接承认阐释循环的合理性以及通过视域融合来实现……其实,我们似乎淡忘了真正宣扬认识客观性的乃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不论是涂尔干的模式还是韦伯的模式抑或马克思的模式,它们的知识的确定性确乎大于人文学科。不过,人文学科的学者似乎在有意或无意地抗拒自然科学的霸权——追问意义的学科以量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本身就是荒唐的。总之,在文学研究中敢于宣称要向自然科学借法的学者的确微乎其微,由此而受到非议和指责将是不可避免的、猛烈的。莫莱蒂已经在沿着那个方向开拓、前进,不过他也承认很多尝试都才走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莫莱蒂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的成果之一便是远距离阅读。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新范式,远距离阅读与细读形成鲜明的对比:细读多数情况下着眼于经典的文本,远距离阅读则要把那些早被遗忘的非经典纳入其中以完成对文学演化形态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