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各大洲的戏剧影响力

本章的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与第一章相同。在“十七年”的时间里我国学者翻译了相当多的外国戏剧,一共出版了1270部作品,其中3部出于多国作者之手,不方便划入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洲。其余1267部在各大洲的分布与所占的百分比如图2-1所示。

当时人们还把不少翻译过来的剧本搬上舞台,以便广大群众能够在剧院观赏到外国的艺术。根据刘孝文和梁思睿编撰的《中国上演话剧剧目纵览:1949—1984》,这“十七年”间上演了4 大洲的166部外国戏剧,其中非洲和大洋洲戏剧没有登上中国舞台。各大洲的分布情况请见图2-2。

图2-1 各洲戏剧数及百分比

图2-2 各洲首演戏剧数及百分比

除了阅读和观赏之外,人们还将注意力转向了戏剧批评。在这个时段,我国翻译出版了外国戏剧研究著作66部,其中7部为多国的文集,不容易进行洲别鉴定,剩下的59部全部为欧洲著作。

在这“十七年”中本国人研究外国戏剧的著作非常少。《全国总书目》中只列出5部著作:舒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问题》、陈瘦竹的《易卜生“玩偶之家”研究》、赵仲沅的《莎士比亚》、唐枢的《莫里哀》和朱仲玉的《契诃夫》(不完全是研究戏剧的著作),而且研究的对象全部为欧洲戏剧或者剧作家。除了这5部书之外,还有6部著作的部分章节讨论了外国戏剧。这6部著作是:张月超的《西欧经典作家与作品》、冯至主编的《德国文学简史》、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外国文学参考资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教科学编辑部编写的《阅读与欣赏》(外国文学部分)、王央乐的《拉丁美洲文学》和杨周翰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上)。这些著作基本上以欧洲文学为核心。

在这个时段,学者们编辑出版了不少戏剧刊物,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戏剧论文,其中较有影响的刊物包括《戏剧报》《文艺报》《戏剧论丛》《南国戏剧》《戏剧研究》《戏剧学习》《外国戏剧资料》《中国戏剧》等。其他类型的刊物也刊登了不少关于外国戏剧的文章。但这个时段的论文目前还难以进行统计,因为很多刊物已经找不到,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也很少收录,所以很难全面收集。这些刊物上关于外国戏剧的文章给人的大致印象为:以翻译和介绍为主,内容以欧洲为核心,真正的研究比较有限。

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当时外国戏剧的翻译、演出和评论以欧洲为核心,其他各洲的份额相当少,甚至为零。虽说这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但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而言,亚非拉戏剧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当时外国戏剧的译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第二,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圈——北美洲,在“十七年”中几乎没有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因为当时的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

第三,“十七年”外国戏剧的出版和演出相当繁荣,体现了一定的多元性;在理论著作的翻译方面,标准很单一;在外国戏剧的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