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关于本书

(一)选题的由来

2006年笔者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访学期间,有幸得知这批瑶族文献的收藏信息,并对文献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由于这批文献的专业性,亚洲部正苦于没有专人整理。笔者经亚洲部同意调阅文献观览并与负责人沟通,遂获得亚洲部书面邀请,前去对这批文献做义务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掌握了文献的概貌和相关细节。

例如这批收购而来的241件文献为瑶族民间手抄手绘文献,分卷子和书册两种。“过山榜”、《盘王大歌》、族谱、家先单等瑶族标志性典籍都在其内。

文献中既有清代藏本(见图1—2),也有民国时期的藏本。藏本抄成年代之间具有数百年的跨度,说明瑶族人即使在战火纷飞年代,处于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下,仍恪守古训,不断“依古抄存”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寄予将来能在新的环境下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愿望。

由于这批文献是瑶族同胞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传承并保存下来的珍贵民族史料,对于这批文献的研究,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文献史料是科学研究的依据。流散在海外的瑶族文献是瑶族长期以来艰难迁徙历史的见证,是瑶族人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借以全面了解全球瑶族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海外瑶族文献的抢救性研究成果,能为国内瑶学研究补充新的资料、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课题,促进瑶学研究国际化进程。

这些瑶族文献颜色泛黄、烟熏火燎、虫噬水渍痕迹比比皆是,还有一些藏品破损现象严重,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它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日本学者竹村卓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亚开展对瑶族历史文化调研后感叹道:“对于瑶族来说,只要发现一定时期内能垦殖的土地和保证暂时居住的空间,都在他们主观意识中认为这既不是泰国,也不是老挝,而是普遍的‘瑶族世界’……瑶族那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生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16]

图1—2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年间的瑶族文献 何红一摄

的确,瑶族是靠什么精神或力量支配着,从古到今、从传统到现代,一次又一次地远徙,在寻找生存之地的同时,将自身文化远播到世界各地?瑶族,既是一个传统的山地民族,又是一个不断拓荒的游耕民族。文化的封闭性和包容性同时显现:一方面顽强地坚守着本民族固有的神秘传统;另一方面又能很快学习和吸收他国和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融入新的环境,显现出极大的文化包容性。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部分瑶人在迁徙的国度中突然沦为战争难民,几经磨难又被安置到欧美大陆,从农耕文明一下子进入现代文明的重围之中,这种跨大洲、跨时代、跨社会文化形态的嬗变集中在一个民族身上,在世界都是少有的。然而,无论面临何等的艰难险阻,瑶族都用逢山过山、逢海过海的气魄勇敢地跨过,顽强地生存下来,与迁徙地居民和睦相处,说明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适应力与勃勃生机。

无疑,海外瑶族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一个十分典型的个案,为当代多元世界中各民族文化的变迁和调适提供了典型范例。瑶族作家兰怀昌曾在《瑶族歌堂诗述论》中这样评价自己的民族: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一个背负大山的民族、一个多称谓的民族、一个艰难地寻找自己脚印的民族。[17]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邂逅和这些残卷故纸背后隐藏的一个民族的秘密,吸引我选择了它。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

1.国际瑶学研究状况

尽管瑶族历史悠久,古籍《后汉书》中已有了关于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的记载。但我国国内的瑶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民族学的兴起并传入中国,我国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者开始运用新的方法对瑶族进行科学调研,国内瑶学研究才正式起步,并逐渐发展起来。

国际瑶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六七十年代就比较活跃。胡起望《近代国外瑶族研究概述》和张有隽《瑶族研究国际化述论》[18]的论文对近现代境内外学者之于国际瑶学研究现状,给予了很好的总结:法国语言学家奥德里库尔的《苗—瑶语历史音位学概论》与《苗瑶语》、美籍华人语言学家张琅和李方桂、英国语言学家唐纳等学者在瑶族语言学研究上的成果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西尔维亚·J.隆巴德与赫伯特·C.珀尔的《瑶英词典》(1968年),都从语言学角度对瑶学研究做出了贡献。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伊茨《民族学和人类学博物馆收藏的越南苗、瑶(蛮)的服装》、《苗瑶民族起源于蛮》等研究,则在早期苗瑶民族历史及服饰文化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70年代以来在老挝、泰国北部从事瑶族研究的境外人类学、民族学成果,有日本学者白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瑶族及其相邻各族》(1978年)和《瑶人文书》(1975年)、竹村卓二的《瑶族的历史和文化》(1981年)、法国雅克·勒穆瓦纳的《瑶族宗教仪式绘画》(1982年)等,这些成果在国际人类学界造成影响,为瑶族研究的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1986年随着“国际瑶族研究协会”的成立,以及之后一年一度召开国际瑶族研讨会,国际瑶族研究开始热门化,并成为国际上一门专门的学问。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瑶族同胞的友好接触与往来,打开了海内外瑶族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大门。国际瑶学研究合作也日益加强,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海外瑶族研究的专著和论文。1989年广西民族学院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合作,派出专家组赴泰国北部考察。此次的收获除进行瑶族问题的专项田野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活”的资料外,还拍摄和抄录了大量的泰国瑶族的文献资料,之后于1992年出版了《泰国瑶族考察》一书。此书对泰国瑶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卫生、婚姻、历史、宗教、丧葬、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概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是我国第一本介绍泰国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著作。1993年问世的黄钰、黄方坪著《国际瑶族概述》,是中国第一部全面、集中论述海外瑶族的专著。著者为一对瑶族父子:父黄钰先生为瑶族研究先驱,终身从事瑶族研究,论著颇丰;子黄方坪原在广西民族学院从教,20世纪90年代迁徙美国。在美国从业的同时,亦不忘瑶族情结,关注并投入国际瑶族研究。《国际瑶族概述》对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瑶族的文化及社会生活概况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首次揭开国际瑶族社会面纱,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国际瑶族全貌,为境外瑶族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些出访过欧美瑶人的国内学者,也纷纷撰文发表美国瑶人文化状况与思考。玉时阶的《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研究》和《美国瑶族社会文化变迁》,通过亲自前往美国的调查所得,探究美国瑶族由山地民族演变为现代都市民族的原因。李筱文的《美国社会的“勉”瑶》一文,从“族群”的概念出发,从历史来源、社会组织、经济及文化诸方面全面介绍在美国社会崛起的族群——“勉”族群现状。张有隽于2003年先后发表《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过程、方向和路线——海外瑶族研究论文之一》、《越老泰缅各国瑶族人口分布、来源和称谓——海外瑶族研究论文之二》,系统分析了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过程、方向和路线,指出瑶族的迁徙是一种群体行为。并对越、老、泰、缅瑶人人口分布、称谓与支系、来源和迁徙做了深入探究,指出他们都来源于中国的蓝靛瑶和盘瑶等支系。

20世纪以来,境外瑶族研究还有[美]艾·乔伊·萨利、杜格·谢尔曼、迈克·斯威尼著《移动的山岭——美国优勉瑶人的迁徙故事》(李筱文、盘小梅译)、[法]杰西·波尔特的《勉和门——中国、越南、老挝和泰国的瑶族》(英文版)和[泰]差博·卡差·阿南达《泰国瑶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谢兆崇、罗宗志译),他们的研究为境外瑶族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资料和有启发性的思路,其开阔的研究视野也引起瑶学界关注。

2.瑶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国内瑶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国内瑶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始于我国早期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如费孝通、王同惠、颜复礼、商承祖、王兴瑞、杨成志、梁钊韬、江应樑等学者学人20世纪40年代以来对广西、广东的瑶族开展的一系列田野调查。当时,国内出版了一批调查报告与论集形式的调研成果,奠定了瑶学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方法指导下,走向田野、注重田野调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亦有许多学者学人深入瑶区调查,出版了包括“三大集成”在内的一大批民族典籍与资料。迄今为止,瑶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首推奉恒高主编的《瑶族通史》(上、中、下),“上溯远古传说时代,下讫20世纪90年代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到民族溯源、迁徙、民族关系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一部研究瑶族历史文化较好的学术著作”[19]。“这是瑶族有史以来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史书籍,为中华文化宝库又填补了一个空白。”对“跨度五千年的瑶族社会发展线路第一次全面疏通”。[20]其中下卷第六编重点论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及其在海外的发展”,为人们全面了解海外瑶族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瑶族卷编委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古籍办公室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瑶族卷》,为60分卷本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1996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的大型民族古籍文化项目,也是中华民族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瑶族卷”共收录瑶族古籍条目2616条,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国内瑶族文献整理方面的专著与专辑,还有黄钰的《评皇券牒集编》(1990年);盘才万、房先清收集,李默编注《乳源瑶族古籍汇编(上、下)》(1997年);李默、房先清编《八排瑶古籍汇编》(1995年);张生震主编《还盘王愿》(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盘王大歌》以及郑慧的《瑶族文书档案研究》(2011年)等。此外,单篇论文较多,不一一列举。

(2)海外瑶族文献的整理

德国瑶族文献的整理,始于德国慕尼黑市巴伐利亚州州立图书馆与慕尼黑大学1995年的瑶族经文研究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陆续从英国书商手中收购了2776件瑶族手卷,之后与慕尼黑大学联合开展了对这批文献的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两本瑶族文献目录索引:

一是托马斯·赫曼、迈克尔·弗里德里希编辑的《神的信息:中国南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瑶族宗教手稿》(威斯巴登:赫拉索维兹出版社1999年版)。为巴伐利亚州州立图书馆馆藏2776件藏品中选取的55件代表性收藏简介,有馆藏瑶族手稿本、卷子、神头(纸质面具)、头冠等。每件除了文献的一般信息介绍外,还配有文献图片。

二是欧碧·露西亚编辑的《瑶族手稿第1集: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品》(斯图加特:弗朗茨·施泰纳出版社2004年版)。此为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850件馆藏目录索引,主要列有篇名(包括一些小题目)、所有者、年款、起始句和结尾句、特征、索引号等目类,并注明整理者对书主的瑶族支系类属的判断。

作为境外首次出版的瑶族文献索引,两部目录的先后出版,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瑶族的影响,为世界瑶族文献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日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世界范围内瑶族文献的收集与研究。尤其是2008年成立的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21],不仅对中国境内瑶族仪式和相关文本进行多年的持续田野调查,还关注欧美国家的瑶族文献收藏,先后派员远赴德国巴伐利亚州州立图书馆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对馆藏瑶族仪式文书手稿进行实地考察,已刊行了6期《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和1期调查研究报告集,[22]成果以纸质形式和电子版本形式与各国读者、研究者分享。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辑的《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上智大学泰国西北部瑶族历史文化调查团收集文献目录》,整理出当年白鸟芳郎在泰国收集的瑶族文献160余件,所列目类与德国版基本相同。但是增加了每册书的相关照片,这一点对研究者查阅来讲,直观而方便。

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收藏瑶族文献时间较晚,之前尚无人涉足研究。对美馆藏瑶族文献的研究,目前除了本课题组的研究外,尚无他人介入。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空间很大,亟待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三)本书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书从民族学与民族文献学交叉角度入手,首先运用民族古籍整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方法对美馆藏瑶族文献进行梳理,通过有重点的考释、校勘与归类,确立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涉及的相关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又回到文本进行比较研究。运用写本学、民族文献学理论观照研究对象,研究其特征与价值,总结出辨识境外瑶族文献性质和特征的方法,提出一套抢救境外瑶族文献的体系与指导性建议,为境外瑶族文献整理与研究探索道路。

本书分十个章节从以下七个方面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文献的整理与分类研究

整理与分类是文献研究之基础。这批文献虽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收藏,却无法统括在西方盛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之下。作者在分析研究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方法与分类思想的基础上,尊重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分类的传统,结合美馆藏瑶族文献的资源特点、内容性质,对美馆藏瑶族文献做出科学的分类。并遵照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和中国文献著录国家标准系列的原则,总结德藏瑶族文献类目编排得失,依据中国瑶族文献的实际,“因书设类”,拟定编目类目,将美馆藏瑶族文献划分为六大类别。

通过对这批馆藏瑶族文献进行著录、分类等形式,揭示和反映所藏对象的主要信息,让其中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方便读者和研究者快捷、准确地检索,分享知识财富,推进社会文明。同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美馆藏瑶族文献建立目录服务,还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瑶族研究对话,为创建更完善的全球瑶族古籍与文献分类体系,最终建立统一的《瑶族手抄文献联合目录》奠定基础,使瑶族文献真正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2.文献中的俗字整理与研究

美馆藏瑶族文献由汉字杂以瑶用俗字抄写而成,俗字蕴藏量巨大。这些俗字既保留了中国古代手抄文献俗字用法的基本传统,也呈现出明显的瑶文化特色。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杰出贡献,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对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也对境外民族文化生活以及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本书通过对美馆藏瑶族文献俗字的考辨,观察远离母语,不断迁徙、漂泊的族群,如何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化记忆的经验,分析跨文化民族迁徙中所发生的文字学现象。这种考察和研究既总结了汉字在汉字语言环境中运用的例证与共同规律,也印证了汉字在少数民族方言中运用的特殊规律,更能通过汉字在境外异文化包围中顽强生存的个案,发现我少数民族在使用汉字过程中的独创性和创造精神,拓展汉语俗字研究的国际视野,为汉字俗字在跨文化、远距离迁徙族群中的传承和运用提供借鉴。

3.文献的写本学特征研究

美馆藏瑶族文献属于写本范畴。在书写形制、书写符号、书写年代、装帧、题跋、特殊语用、印鉴等细节上,都留有瑶族一代代手工传抄的痕迹。这些痕迹与悠久的汉文化传统息息相通,又体现了瑶族写本鲜明的个性与标志性特色。瑶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多个民族和国家民众交往,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将与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印记吸收进来,体现在写本之中,为写本学研究提供新的案例。这些存在于美馆藏瑶族写本中的特征与国内写本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境外瑶族版本识别与鉴定。

写本学是产生于敦煌写本研究基础上的一门学科。虽然是舶来物,但已经在敦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瑶族写本本身非常丰富,分散在全球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其数量虽不及敦煌写本那么巨大,但是在中国南方民族中,其存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本书从写本学角度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归纳与考辨,界定其特征,将敦煌写本学研究延伸到瑶族写本领域,为境外瑶族写本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文献的断代研究

本书运用文献学与民族古籍整理方法考释美馆藏瑶族写本年代,通过不同纪年法的互证、古代文化知识印证、同名书主不同写本的年代印证、写本内容名物印证以及俗字辨析等方法,对馆藏瑶族写本年代进行考释、补正、纠错、补缺,解决了部分写本断代之谜,缩小了美馆藏大量写本年代信息缺失之憾。瑶族写本的断代,不仅为这批文献的编目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瑶族文化发展史、瑶族迁徙年代提供了可靠证据。当然,美馆藏瑶族文献尚有部分写本年代缺失现象,需要比对其他瑶族写本样本,包括德国、英国和荷兰同时期收购的同类藏本,再结合纸张、书写风格和书写工具鉴定、内容考证等综合因素,方能有更多收获。期待着境外瑶族写本能像流失的敦煌写本一样,集境内外收藏之力,信息整合、资源共享,那时,瑶族研究工作将会有跨越性进展。

5.重要文献的个案研究

本书还就重要馆藏文献——瑶族“过山榜”、清代瑶人经书选本和瑶族启蒙读本开展了个案研究。

“过山榜”是瑶族民间广泛流传的过山文书之总称,也是信奉盘王的瑶族人民世代流传和珍藏的关于本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文献。其内容涉及瑶族的起源、图腾崇拜、姓氏由来、祖先迁徙、瑶汉关系以及有关民族权益等,被国内外瑶族研究者视为揭开古代瑶族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历来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对其之研究,也成为多年来瑶族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国内大批“过山榜”藏本整理出版,国内的研究也取得可喜成果。但境外版本却很少出现在人们的研究视野。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四卷“过山榜”,属于较为珍贵的原始抄本。它们的存在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瑶族“过山榜”的总藏量,也为“过山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本书首次对其进行甄别、校勘、文字梳理和特征归纳,并提出有意义的探索思路。

研究指出美馆藏四件“过山榜”卷子与泰国及国内版本之间的联系,为追踪美馆藏“过山榜”的递藏关系提供了有效证据。研究还考释了“过山榜”境外流传的痕迹,列出四份“过山榜”抄件在大量使用瑶用词汇及俗字甚至错讹字上的表现与特征,便于研究者查检与比对。本书呼吁学术界重视“过山榜”原始版本的研究问题,认为原始版本与印刷本之间相去甚远:抄写者的笔触、笔意,文化修养、书写个性,以及文字以外的生动插图、印鉴的风貌都在刊印符号中被一一隐去。学者如果仅仅凭借刊印后的“过山榜”为研究对象,犯了科学研究之大忌,容易造成研究误差。本书呼吁国内外收藏机构尽早开放“过山榜”原始版本,以方便学术研究。假如国内外收藏者手中的数十件、上百件原件“过山榜”公开问世,直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最终解读“过山榜”之谜指日可待。

瑶族世居山区,崇拜巫鬼。生病、生老病死或发生不祥、不测之事都要请道公或师公举行宗教仪式:打斋、请神算卦、超度、还愿,一一化解和应对。所有的宗教仪式活动都有相应的经书配合,所以经书为瑶族文献之大宗,也为美馆藏瑶族文献收藏之大类。

《从人·财楼科》是丧葬礼仪中用于纸扎从人、财楼仪式的科仪文书,对了解瑶族丧葬礼仪和民间信仰有着重要意义。本书选取美馆藏清代瑶族写本《从人·财楼科》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民族文献学、民俗美学理论,对其中相关歌谣与礼仪进行考疏与解读,探讨其在文化传承、民间信仰、民间审美情趣以及文献学方面的文化价值,弥补了该领域交叉研究之空缺。该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瑶族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对于了解瑶族丧葬文化的多元性、正确认识瑶族丧葬礼仪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认识纸扎礼仪与瑶族信仰的关系、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宗教艺术与人生的谜团,使其中尊宗敬祖、报恩孝亲、悼念祝福等与社会民生有用的成分得以弘扬,有着现实意义。

瑶族启蒙读本是瑶族在漫长的跨国、跨州迁徙过程中,在远离母语,身处异文化重围之中,随身携带的进行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和汉字识字教育的工具,是延续瑶族文化的法宝。

本书运用民族教育学理论对美馆藏11本瑶族启蒙读本进行了分类整理与研究。瑶族虽然一直处于颠沛流离,被迫迁徙状态,但却从来就是一个不甘于文化落后的民族。无论在何等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没有忽视过对瑶族子弟的启蒙教育。瑶族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宗教教育的形式,借助自编或改编的启蒙读本进行本民族的启蒙教育。11本启蒙读本的存在,足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迁徙中的瑶族,无论在何等困难的条件下,都一如既往地重视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恪守诗书传家美德。

本书通过对这一批启蒙读本的校勘、校释和比对研究,总结出美馆藏瑶族启蒙读本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认为这些瑶族启蒙读本与汉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证明瑶汉文化从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抄写独特,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特殊的海外流传背景,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瑶族教育的一手资料。这批启蒙读本还有利于海外瑶族对瑶族子弟进行认知教育和德行教育,使中华文化能够在异地他乡广泛传承。

6.文献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美馆藏瑶族文献所体现的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有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中医学价值、宗教学价值、文字学价值等。对其功能与价值的探讨,一直贯穿本课题始终。几乎每一分论,都涉及文献的价值问题。本书还运用一章的篇幅,集中讨论文献的文化储存、文化认同功能。正如瑶族研究先驱费孝通先生所言“全世界各地的瑶族的祖先,都是从中国迁出去的”。美馆藏瑶族文献是以文本形式保存的瑶族“集体记忆”,再现了瑶族族源传说以及境外迁徙之史实。这种“记忆”具有文化储存与文化认同的功能,其中的一些核心符号,已构成瑶族记忆链中的重要环节,是美国瑶人在新的文化境域进行文化重构的基础。在因天灾人祸和长期与祖源国隔绝而导致的文化“失忆”的情况下,这些记忆符号起着文化“修复”作用。

流散在美国的瑶族文献是瑶族数百年来漂泊迁徙历史的见证,是瑶族在多元文化背景冲突下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瑶族人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珍贵历史记录,既是传统文化精神经验的储存器、民族文化来源,又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起点和基础。梳理与总结美馆藏瑶族文献与民族记忆的关系,有利于在继承瑶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塑造瑶族文化形象,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瑶族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促进中美瑶族同胞的联谊与互动,共建世界瑶族和谐家园。

图1—3 眺望山外世界的瑶乡孩子 何红一摄

7.文献的抢救与保护问题研究

国务院在1984年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中强调:“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书以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参与美国境内中国瑶族文献的调研及抢救实践为例,报告美国境内瑶族文献的分布、收藏现状等调研成果;同时也以当事人身份报告了参与修复美馆藏破损藏品“过山榜”的提案,以及对其修复的过程,首次为境外瑶族文献的抢救性修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个案。本书还根据调研中所获得的美国瑶族文献保存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条境外瑶族文献抢救与保护的建议,意在为美国境内瑶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以及境外其他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四)本书研究特点

瑶族文献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欧美瑶族,从古到今不断迁徙、游移,居住国度在三种以上。他们的手抄文献和口承文献是瑶族艰难迁徙历史的见证,其中保存了民族迁徙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文化信息:既有祖源国文化深刻的烙印,又不断地加入迁徙民族与迁徙地文化交流互动的印记,为文化的传承、调适、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依据,是了解世界瑶族历史与现状的一把钥匙,亟待得到各国学术界关注。对境外瑶族文献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比较研究,便于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探讨世界瑶族文化的特质,找出其间的文化认同与差异,促进世界瑶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本书力求在境外少数民族文献抢救性保护这一当今重要领域做出有价值的开拓和探讨,总结出规律性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与路径,为抢救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其特点在于:

1.材料新

本书所使用的都是该领域发现的第一手材料,之前从未有人涉及过,使本书课题研究的起步就充满挑战性。但作者并不满足于现有材料,又先后到国内外瑶族地区收集和挖掘到更多有用资料,来与境外所获得书面材料进行印证。在文献考证上,注重多重论证原则。材料尽可能翔实可靠,避免孤证。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没能提供这批文献的收藏地与所有者信息。作者通过文献上抄书人姓名线索,去美国瑶人社区调查,找到抄书人的后人及学生,印证了部分抄本信息,将死材料变成活材料,并因此把握了这批文献的重要线索和收藏轨迹。

再有,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有四件“过山榜”。笔者通过调研,又在美国瑶人社区和美国境内、东南亚境内先后发现了3件大同小异的藏品,为馆藏品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比因素。美馆藏《盘王大歌》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善而残缺不全。笔者又在美国旧金山瑶人处寻找到其他三个版本。在国内寻找到四件《盘王大歌》手抄本与之比对。“麻风病”药方经作者在美馆藏瑶族经书《麻风秘语》中发现后,又在德国的瑶族文献收藏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瑶族文献收藏中发现同类药方,这些新的发现和第一手资料,都为本书瑶族文献的比勘与考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用性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当今人类学者与民俗学者都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当下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中,显得更加重要。本书论证美馆藏瑶族文献在瑶学研究、文献学研究、文字学研究、民俗学研究等领域以及民族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和抢救中的独特价值与个性:它来自瑶族中迁移路线最远的人群,流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大,从中国到东南亚,再到美国;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到越战后的20世纪70年代,文化含量丰富,是研究境外瑶族文化的优秀样本之一。这些文献表现出瑶族在传承中华文明时非凡的创造性,对研究瑶族与汉文化的关系、瑶族与迁徙地国家的文化交往史,考察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都有着重要意义。本书透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了解和走进这个民族,倾听她的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并试图通过价值论证,提醒学术界重视瑶族这类文化样本的典型性。

本书不仅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做了整理性梳理与研究,还在整理中建立了一套区别于境外汉籍文献整理的,专属瑶族民间文献的整理方法与研究体系,形成了一个包括编目分类整理、瑶用俗字的辨析、写本学特征辨析、年代考证、具体文本的考释与解读、价值判断等一系列可操作性环节。希望本书研究成果能成为中国民族文献整理理论应用于境外瑶族文献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尝试,并在境外其他少数民族文献的抢救中发挥有效的参考作用。

图1—4 作者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馆藏瑶族文献研究工作报告 汤伟摄

由于欧美各大馆藏的瑶族文献同出一源,都是从一个英国书商手中间接购入,本书成果不仅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而且对其他国家收藏瑶族文献整理也具有参考意义。本书成果还可以延伸到境外中国其他民族的古籍整理与抢救之中,具有普遍参考意义。我们期待研究成果不仅能为美馆藏瑶文建立目录服务,还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瑶族研究对话,为创建更完善的全球瑶族古籍分类体系探寻道路,并为最终建立统一的《瑶族手抄文献联合目录》奠定基础,使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瑶族文献真正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3.注重理论与实际、文本材料与田野材料的结合

本书虽然立足于馆藏纸质文献研究,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课题负责人先后多次去美国与中国瑶族居住地进行田野调查。于2009年5月29日—6月8日、2013年7月6日—7月9日两次到美国旧金山全美瑶人协会所在地的北加州旧金山湾区做调查,重点调研了奥克兰市、沙克拉门多市、苏辛和费尔菲尔德市,召开了4次由美国瑶人协会领袖、瑶人学者、瑶族师公在内的座谈会,走访了11户美国瑶人家庭,收集到20余册瑶族手抄文献资料。

在国内,研究者深入广西南宁、金秀、来宾、南丹、富川、贺州八步、桂林;广东广州、韶关、乳源、连州、连南;湖南长沙、江华、江永、道县、郴州、宁远、蓝山共19处瑶族分布地,进行资料收集与调研,获得并印证了大量有用信息,为课题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本书作者还参加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过山榜”的修复论证,见证了整个修复过程。本书课题研究提出的关于境外瑶族文献的抢救与保护建议,就是基于大量实地调查和抢救实践获得的,是具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建议。

4.本书在方法上的探索

课题研究对象藏于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便于笔者最大限度地搜寻和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最新成就与动向,在数据的摄取和共享上都具备了一定优势。例如德国出版的两本德藏瑶族文献目录,一般研究者在国内看不到,而本书作者就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到的。

本书在借鉴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人类学、民族学以及西方口头诗学理论,在文献特征的归纳与考证方面也显示出一些突破性进展,使境外瑶族文献的特征更加明晰化,便于识别。

课题研究中还发现了收藏方——美国国会图书馆原来难以找寻的文献来源线索: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德国巴伐利亚州州立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三处文献在来源上的同一性,为欧美以及全球瑶族文献研究的协作和联动提供了科学依据。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瑶族文献研究也能像敦煌文献研究一样,形成国际大联合趋势,催生更科学、更实用的研究方法,使用更科学的研究手段来推进国际瑶学研究。

总之,流散在美国的瑶族文献是瑶族数百年来漂泊迁徙历史的见证,是瑶族在多元文化背景冲突下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瑶族人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海外瑶族文献是瑶族民族记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文化精神经验的储存器、民族文化来源,又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起点和基础。梳理与总结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与民族记忆的关系,有利于在继承瑶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塑造瑶族的国际文化形象,使瑶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瑶族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促进中美瑶族同胞的联谊与互动,共建世界瑶族和谐家园。课题研究符合当前民族工作的大方向,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精神。

图1—5 作者在美国北加州旧金山调研期间,与美国瑶族研究者黄方坪先生、泰国瑶族语言研究者Chiem Seng Yaangh博士、美国社会学家Marsha Smith博士、美国瑶族教育工作者卡尔·盘文凯(Pienh Kaota)博士夫妇(从左至右)交流并合影 [美]赵贵财摄


[1] 参见本课题前期成果之一《美国瑶族文献与世界瑶族迁徙地之关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58—63页。

[2] 参见本课题前期成果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新发现及其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71—75页。

[3]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 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下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页。

[5] 毛宋武、蒙朝吉、郑宗泽:《瑶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6] 黄钰、黄方平:《国际瑶族概述》,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7] 奉恒高:《瑶族通史·下卷·瑶族向海外迁徙及其在海外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41页。

[8] [美]艾·乔伊·萨利、杜格·谢尔曼、迈克·斯威尼:《移动的山岭——美国优勉瑶人的迁徙故事》,李筱文、盘小梅译,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9] 此数据为笔者2013年7月6日在美国旧金山奥克兰美国瑶族文化中心召开的小型调研会上获得。由前全美瑶人协会主席赵贵才提供,在会瑶族会员认可。大家认为以往有些文件提供的美国瑶人数据不够准确。

[10]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这一词组,在本书中,除了大标题和特殊强调外,均统一简称为“美馆藏”。

[11] 参见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for the fiscal year ending September 30,2007,Washington,DC:Library of Congress,2004,p. 253。

[12] [美]李华伟:《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馆藏与汉学研究资源》,《新世纪图书馆》2008年第1期,第86—88页。

[13] 李华伟2004年4月25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所做的学术报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汉学资源》未刊稿。

[14] 笔者2006年11月—2008年3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整理馆藏瑶族文献期间,对相关情况的了解。

[15] 信息来自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理论部主任居蜜博士对笔者提供的口头与书面资料。

[16] [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7] 兰怀昌:《瑶族歌堂诗述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18] 张有隽:《瑶族研究国际化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73—78页。

[19] 司马义·买买提,转引自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序一”第2页。

[20] 赵廷光,转引自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序三”第1—2页。

[21] 从2015年4月10日开始,该研究所更名为“一般社团法人瑶族文化研究所”,英文名为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Yao Culture。更名后的研究所也还是秉承2008年建立时期的主旨,并未有任何改变。只是形式上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大学的研究机构,而是变成了法人机构。

[22] 参见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网站(http://www.yaoken.org/about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