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10]瑶族文献概貌

(一)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

建馆于1800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由托马斯·杰弗逊大楼、约翰·亚当斯大楼和詹姆斯·麦迪逊大楼三座宏伟的建筑组成。该馆位于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和丰厚的文史渊源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心,与美国国会仅隔着一条独立大道(ndependence Ave),两者间且有地下通道连通。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书约1.34亿件,[11]每天新增加7300件[12]。分属450种文字的资讯载体超过1亿3千多万件。美国国会图书馆从1865年起,开始收集亚洲图书资料,1869年首次获得中国满清政府同治皇帝赠送的933册古籍。1904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参展的177种中国优秀古籍,也由清政府悉数赠予美国政府,保存于国会图书馆。[13]以上馆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中文收藏之基础。目前亚洲部共有280万本(册)藏书,中国图书收藏超过百万,是除中国本土外,境外中国图书收藏最多的图书馆(见图1—1)。

图1—1 美国国会图书馆主楼杰弗逊大楼(亚洲部就设在该楼的二层)何红一摄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所收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有藏文、蒙文、满文与纳西族东巴文典籍,还有瑶族、苗族等汉文少数民族典籍。[14]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域外收藏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重镇,是域外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中国图书和文献收藏机构。

(二)漂泊的记忆——美馆藏瑶族文献的由来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瑶族文献来自于英国古董商人罗伯特L.斯托珀之手(Robert L.Stolper)。罗伯特L.斯托珀原籍美国,后移居英国。起初主要收藏印度文物与艺术品,后开始收藏中国与东南亚古籍文献。他长期在东南亚一带收集古董与古书,当地有许多供货商为他的供货下线。罗伯特定期去收集这些供货,再带回欧美卖给所需客户。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欧美大型图书馆和收藏机构,为采购瑶族文献都曾派员光顾过罗伯特在英国的家。罗伯特收藏的瑶族文献主要有手抄本、卷子和仪式画、神头、法衣等。其中手抄写本为其收藏之大宗,主要收购地在泰国。由于自2007年起,罗伯特就患病卧床不起,故其收藏业务由妻子代理。

美国国会图书馆瑶族文献的收藏议案始于1999年下半年。当时的经手人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理论部主任居蜜博士收到英国古董商罗伯特L.斯托珀的来信,信中谈到卖方欲将从泰国曼谷收购的一批瑶族文献转售给国会图书馆的意向。期间双方经过多次的沟通,居蜜博士亲赴英国查看文献样品,并申报美国国会图书馆文献与服务部门审批,最终于2005年双方达成收藏协议。当年年底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正式收到卖方寄来的首批收藏样品,继而又在2006年1月收到卖方寄来的文献184份。[15]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笔者应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整理这批瑶族文献期间,美国国会图书馆又分两次收购了罗伯特L.斯托珀剩余的瑶族文献50余件。至此,美国国会图书馆先后从英国古董商罗伯特L.斯托珀手中收购的瑶族文献总数达241件。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经手人只知道罗伯特L.斯托珀手中的这批文献的大致来源——从东南亚收购而来,但是对它们如何流散于世却不得而知。又由于收购后闲置于库,无人整理,更没有人进一步追问来由,加上罗伯特L.斯托珀后期患病,这批文献的详细来源遂不得而知。笔者在整理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证与分析,认为这批文献出自向海外迁徙的瑶人群体,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清代。它们的形成应该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瑶族宗教文化传承的需要。正如道教经典是道教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样,瑶族宗教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影响,从而形成具有瑶族特色的瑶传道教。瑶族宗教的传播靠的是瑶族经书和仪式,一般瑶族男子到了成年时期都要由瑶族师公、道公举行“挂灯”受戒仪式。“挂灯”、受戒时除师父秘授仪式与法术外,抄写师父传予的汉文经书,便是一大功课。师父向受戒徒弟传授替人消灾免祸的秘方,这些秘方的内容和方法都是通过引渡师用习书读经方式传授给弟子的。先由师父逐字逐句逐篇教念教写,经过一段时间,直到徒弟把全部经书念熟抄下方算结业。瑶族人迁徙到异地,凡做仪式时都需要经书做指南,抄誊经书也是拜师学法的必然途径。大量的经书就是这样由一代一代师徒传习并流传下来。

其二是瑶族民俗文化习俗的需要。“无岭不瑶,无瑶不歌”,喜爱唱歌,以歌传承瑶族文化是瑶家传统习俗。瑶歌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但也不乏借助手抄本形式,由民间懂得汉语的师公以及歌娘和歌手用汉语夹杂着瑶族自造俗字的方式传抄保存并流传。《广东新语》记载山子瑶与壮族一样,喜好作歌,歌成后先抄成范本,供奉后珍藏,以至歌本累积数箱之多。歌本,以及用于祭祀的经书唱本,亦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三是瑶族迁徙文化的需要。由于不断迁徙,瑶族迫切需要妥善保存和随身携带祖传的文献与信息,以便认祖归宗。像家先单、宗支册、族谱、“过山榜”之类,记录着本民族祖先最重要的信息,而手抄书册与卷子便是当时这些记录的最好载体方式。这批文献中署名的最早的抄存年代是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其他明确标明清代的瑶书抄本有50余册之多。瑶族大规模向东南亚一带迁移是在明末清初,瑶族迁徙时间也与这批文献所署上限年代相吻合。

在整理中,笔者发现有七本文献的题跋中均署名抄书人“谢新华”。经过追踪调查,证实该抄书人为国民党士兵。新中国成立前由云南逃至东南亚,靠给瑶族人教汉字为生,并随瑶人一起迁徙到老挝,一直充当瑶人的教书先生。美国旧金山一带很多瑶族师公不仅认识谢新华,还言称自己是谢的学生。谢新华虽然已过世,但其儿子媳妇现在尚定居在美国波特兰市,笔者通过与谢新华儿子儿媳的电话采访,获知谢新华的相关信息。

综上可见,这批馆藏文献属于明末清初向东南亚迁徙的中国瑶人,是他们漂泊迁徙、闯世界的精神支柱。由于越战和东南亚时局动荡,他们不得不在颠沛流离的困境和战争炮火的硝烟中与随身携带的传家宝分离。

(三)美馆藏瑶族文献概貌

美馆藏瑶族文献中,有瑶族重要文献《盘王大歌》和《评皇券牒过山榜》,还有经书、歌书、历书、占书、相病书和启蒙读本等其他瑶族文献。

其中《盘王大歌》为瑶族“还盘王”时必唱的大歌套曲,记录了大量的瑶族历史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是重要的瑶学研究资料。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盘王大歌》三册,抄写工整,抄本稍有残缺,以致首尾缺失,年代不详。套曲七任(段)仅存六任曲。尽管如此,透过这些原始抄本,还是能窥见美馆藏《盘王大歌》古朴而原始的整体面貌。

《评皇券牒过山榜》又称“过山榜”,涉及瑶族起源、民族崇拜与信仰、姓氏由来、祖先迁徙、瑶汉关系等内容,是瑶学研究的主要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瑶族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收藏的四卷《评皇券牒过山榜防身一十二人》,题称相同,均为卷子装。作为中国写卷的典型形式之一,卷子抄件舒卷自如,收藏方便,为不断迁徙的瑶族所喜爱。

经过整理发现,这批收藏文献中所标明抄成的最早年代为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其他明确标明清代的瑶书抄本有50余册。因破损一时无法判定准确年代的抄本约40本。最晚的抄本款为1976年。这表明这批文献一直被主人不断依古更新、“依古誊抄”,处于活态传承状态。

这批瑶族文献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迁徙中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它是瑶族人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借以全面了解瑶族的一把钥匙,1984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其中对少数民族古籍范围做了详细的界定:少数民族古籍,包括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其时间范畴与汉文古籍一样以1911年为下限,但“因族而异”,部分可延伸到1949年。据此,笔者以为这批瑶族文献中的大部分文献都有着民族古籍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