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瑶族的迁徙及国际性特征的形成

(一)瑶族的历史文化概貌[2]

中国瑶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湖南、贵州等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分布于中国境内的瑶族总人口为263万余人。另有一部分瑶族迁居世界各地,其中包括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有人口64万人,[3]目前全世界瑶族总人口有328万人,其中境外瑶族人口约占瑶族总人口的20%。[4]

据考,瑶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国中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隋唐时逐渐形成“瑶”,迁居到中国南部山区。瑶族多散居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高山密林之中,“食尽一山,即移一山”。在人口增加,可开垦利用山林减少的情况下,瑶族只好放弃已有的家园,向他乡转移。居无定所,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追剿、迫害,使这个民族在过去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

因生活于崇山峻岭之间,居住分散,又不断游移,所以瑶族支系繁多。据说国内的瑶族有28种不同的自称,[5]他称则多达456种以上。[6]瑶族服饰也因不同支系、不同地域而异,有近百种之多。这些服饰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或一段历史故事,也与瑶族的迁徙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东连南排瑶妇女头上有鸟的羽毛装饰,表现了其祖先居住山林,与鸟兽为伍而形成的图腾崇拜;广西白裤瑶将瑶王印绣在背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瑶王印”图案记载了白裤瑶被骗走瑶王印,遭受外族欺辱的一段往事;云南红头瑶头顶红色象征着芭蕉花的饰物。相传古代迁徙时,妇女头顶红色的芭蕉花给后面的人指路,以便在丛林中穿行的后来者识别,由此演化为这种特殊的头饰;越南境内的小板瑶妇女有着两种不同颜色的包头巾:居住在靠近中国边境几个省的戴白色的头巾,往南一点的,戴黑头巾。之所以如此,据越南学者介绍是因为小板瑶在向外迁徙的途中,得知明代皇帝被推翻了,深感悲哀,于是戴白头巾以示哀悼。但走在前面的一些小板瑶不知道这一消息,仍然戴着原来的黑头巾。因此,小板瑶的头巾就有了不同的区别。

瑶族最重要的节日“盘王节”,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古时高王来犯,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一只龙犬知晓,摘下金榜,渡海破敌,立下了汗马之功。因破敌有功,龙犬被平王封为盘护王(俗称盘王),配以宫女(一说公主)为妻。夫妻双双移居深山老林,生下六男六女,成为瑶族的十二姓。后来,在一次打猎中盘王不幸身亡。瑶族于是每年农历十月丰收之后击长鼓,祭祀盘王,这便是瑶族过“盘王节”的来历。这则神话也被记录在瑶族民间世代流传并珍藏的“过山榜”之中,经过年代的沉淀,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过去瑶族有语言无文字。与汉族杂居交往中学会使用汉字,至今保存的许多历史文献都是靠汉字记载下来,在瑶语中也留存很多汉语借词。瑶族先辈们还创造了一些“土俗字”,夹杂在汉语中使用,用于书写文献、誊抄经文、记录歌谣和传抄书信等。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分瑶语支系、苗语支系、侗水语支系和汉语支系四大支系。

因为不断迁徙的缘故,瑶族尤其重视保护自己民族的典籍。这些典籍大多都是用汉字手工誊抄。平时被视为家族或家人的护身符,秘不示人。道光年间的《广南府志》称“瑶人……男女皆知书”。民国时的《马关县志》载瑶族“有书,父子自相传习,看其行列笔划似为汉人所著,但流传既久,转抄讹谬,字体义殊难索解,彼复宝而秘之,不轻示人,愈不可纠正矣”……可见,瑶族尊书、知书,手抄传习祖上留下来的典籍是有悠久传统的。

瑶族的书面文献以手抄手绘为主,内容丰富,主要有“过山榜”、族谱、家先单(“家先”,指家庭与家族之祖先,家先单为瑶族祖先的花名册)、宗教经书、歌书、占书相书、医方炙语、契约账据等。瑶族还留有大量祖图和民间宗教画及碑刻铭文,口传史料和民间艺术也很丰富,有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舞蹈等。

(二)瑶族的境外迁徙和美国瑶人的来历

关于瑶族向海外的迁徙问题,范宏贵、张有隽教授都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瑶族向海外的迁徙,大约起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公元1600—1800年左右),因人口压力、生活方式的局限以及天灾人祸、战争调遣等因素,加快了迁徙的速度。“明中叶开始,首先是居住在广东的瑶族向广西迁徙。瑶族进入广西后,有的居住下来,或在关系范围内迁徙;有的继续往前走,一部分进入越南,一部分进入云南,然后从云南迁入越南、老挝,再继续往前走的一部分,于清代晚期到达泰国北部。”[7]

瑶族到达欧美一带,则与越战有关。据美国瑶人艾·乔伊·萨利叙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优勉瑶人一直是流亡者。“起初,中国封建统治政府迫使他们离开城市,搬迁到山上去,然后他们又不断地更换居所。有时候因为土地过于干旱,使得他们无法耕种土地获取粮食;有时候则是因为中国封建统治政府迫使他们搬迁。所以,他们从中国的中部流亡到东南亚(SE Asia)地区。即使是在老挝(Laos),由于战乱,他们也不得不从西部迁移到东部,接着又从东部迁移到南部,辗转流离于这个国家。所以,对于优勉瑶人来说,身为一名流亡者已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流亡历史。”[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0—1980年左右),越南战争升级,影响到整个中南半岛。不少已在越南、老挝定居的瑶人又逃入泰国,居住在国际组织为其建立的难民营里。自1976年始,受联合国难民署统一安置,因越战而逃亡至泰国的瑶族难民开始陆续移居欧美等国。美国安置的部分难民,主要居住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一带,蒙大拿州、阿肯色州、伊利诺伊州、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宾西法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纽约州,也有部分散居瑶人。至今美国瑶人有4.1万—4.2万人[9],均系越战后从老挝逃到泰国难民营的战争难民。笔者在美国瑶人社区获得的调研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美瑶人还成立了美国寮瑶协会,证明从老挝经过泰国难民营到达美国的瑶人占大多数。

美国旧金山奥克兰瑶人李义云讲自己的祖先于1127年离开湖南上山,1200—1300年间到过福建和广西,1393年到达越南,1730年到了老挝,1898年到泰国。越战后来到美国。美国瑶族妇女赵彩莲告诉笔者,她的父母都出生在中国。大约在1958年直接从云南边境迁徙到老挝南塔省一个叫破罐山的地方。1965年因为越战升级,为躲避危险,不得不逃到湄公河北部Nam Keung地区,生活了7—9年后仍无安全感,于是在1975年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湄公河,逃到泰国Ban Tong(邦国)难民营,成为战争难民。在难民营生活了2—3年后获联合国难民署安置,1978年来到美国旧金山定居。美国沙克拉门多市瑶人盘文安提供的祖先的《宗支祖图》(手抄本)显示,其先祖迁徙路线为中国广西融县—罗城—泗城—云南文山—猛腊—猛竜(老挝)—暹罗(泰国)—加利福尼亚(美国)。

现移居美国的瑶族,都认为中国南京十宝殿、紫荆山(钟山)、会稽山是瑶族的祖源地,而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则是瑶族迁徙中记忆深刻的迁居地之一。美国瑶族已成立了“全美国瑶人协会”,时常回国寻根祭祖。他们不仅在家中保留着大量瑶族手抄文献,家庭成员和居住社区族群之间还坚持使用优勉瑶话交流沟通,在异国他乡保持瑶族的风俗传统。许多中老年瑶胞还与国内的瑶族同胞用瑶语沟通,共叙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