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尴尬的“环保”

浙北某县有一家企业,花两百万资金引进可降解快餐盒的生产线后,本想大赚一笔,不料事与愿违,环保产品并不被市场看好,目前六条生产线已停掉五条,企业正面临出售的困境。

此事中蕴含的道理应该说是比较浅显的,即这家企业的市场定位肯定出了问题,客户不买账嘛。但原因恰恰不是这样,因为他们事先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有充分的理由:市场上绝大部分一次性塑料餐盒都是典型的“白色垃圾”,国家迟早要彻底根除,现在只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些无能为力,但不会一直呈无序状态。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把新品开发定位在极具市场前景的环保产品上,是相当明智的。那么毛病究竟出在哪里?

从常识上看,顺理成章要赚钱的事有时恐怕赚不了钱。那家企业没料到客户不认账,没料到用户也不认账,更没料到那些不环保的产品竟会如此“横行”。这样的“没料到”太多了,这些“没料到”是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人们环保意识不强或觉悟不高什么的,这里有观念问题,更有难以逾越的经济障碍,当然某些部门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还可以看到,过分的超前带来的危害有时也不亚于滞后。市场经济最忌马后炮,跟在别人后面永远赚不了大钱,那些国内外一流的企业都是挺立在市场的风口浪尖的。但适度这个词也在永远地告诫人们,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否则就要吃苦头。前两天,我还看到广东的一则消息,说某镇在规划自来水生产能力时,超前十五年,结果用水量和生产能力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水价涨成了天价,自来水厂难以为继。不同的企业同样的遭遇,道理自然也有些相似,既是一种“科学”的无奈,更是一种善意的市场提醒。

幸好,浙北的那家企业还没有完全瘫痪,还有方法可以补救,但要破解那令人窒息的“尴尬”,还是要花些功夫的,因为理论归理论,及至真正治病,就会有天下无可依的感觉,因此,除却一些干扰经营的关键因素外,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就显得极重要了。

(原载《杭州日报》200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