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此书是历年来一些文章的结集,内容都与文学、文化及东西比较研究有关,其中大多带有回忆和随笔的性质。上编以记叙和评论人物为主,其中包括我曾有幸交往的前辈学者朱光潜、钱钟书、王元化、朱维铮等诸先生,有曾与之交谈过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有百岁以上仍然健在的作家马识途先生和我在哈佛结识的丹尼尔·艾伦教授,也有比我年轻几岁的朋友葛兆光。他们都是我熟悉而且敬佩的学者,只有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凯慕德是我虽心仪已久,却未能谋面者。凯慕德的去世代表了西方文学批评一个重要时代的结束,所以我特别写了文章以为纪念。下编则多是个人生活的回忆,记录了自己近30多年来生活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几十年,个人生活的沧桑之变离不开整个中国大环境的改变,所以即便是个人生活的片段回忆,也好像是些微型的剪影,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勾勒出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轮廓。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美国,在国外生活过较长一段时间,近10年来在中国香港地区工作,也常常去欧美等地访问讲学,所以这里有几篇记叙到牛津、哈佛、多伦多、北欧数国及纽伦堡等地的观感。纽伦堡像德国其他城市一样,在战后经历过彻底的重建,也彻底摒弃了纳粹第三帝国的影响。战后日本的情形则很不相同,所以我最后一篇文章评介了近年来西方学界对法西斯时代日本的研究和批判。这些文章无论记事还是记人,无论是研究性论文、书评论文还是以随感随笔的方式写来,自问都有关于学术和思想,所以我将此书题为“文学·记忆·思想”,希望能大致显出其总体性质。

数十年来,我一直在大学里工作,研究兴趣始终在东西方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收在本书里的两部分文章就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涉及东西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随着中国的变化发展并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克服东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达到跨越文化差异的相互理解,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也许出于不同的原因,有不少学者都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对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研究总抱着怀疑态度,甚至否认其可能或价值。比较研究,尤其跨越东西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的确需要对两方面的文化传统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相当充分的认识,需要奠定坚实的比较基础,否则表皮浮泛,就很容易变成肤浅而牵强的比附。对所有做东西方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人,这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一种鞭策,使我们不敢懈怠,争取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本书这些回忆和随笔性质的文章,卑之无甚高论,但我仍然希望它们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能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本书中有许多篇文章都曾收在已经出版的书里,有几篇则是第一次编在这本文集里。我一向不主张把在一本书里发表过的文章在别的书里又出版,但经不住老朋友丁子江教授的催促,只好选出内容较有关联的文章结为一集。在促进和推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子江的热诚专注,使人不能不为之所动。所以他虽远在美国,却能运筹帷幄,使在中国香港的我不得不听其使唤,将这些文章挑出来,交由他与金惠敏教授主编的丛书《国际新比较学派文库》出版。在此我要感谢子江教授的厚谊,因为没有他的一再敦促,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存在。至于书中难免谬误和偏颇之处,皆因作者自己学力和见识有限所致,在此希望得到海内外读者诸君的批评和指正。

张隆溪

2015年1月8日于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