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80后”青春叙事的创作主体、叙事主题和艺术特征都与青少年人生经验密切相关,“80后”作家一般在青春期开始写作,许多人“少年成名”。而他们在作品中书写了自身在青春期、青年早期的生活和体验。作品的风格、情理表达方式、人物、语言都带有浓厚的青春气息。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自我认同的关键时间,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社会文化氛围的巨变,“80后”作家创作了大量表达自我认同过程中迷茫、痛苦、蜕变的作品,其青春叙事的自我认同主题十分突出。这也是“80后”文学至今仍然遭受“‘小我’、自恋与封闭”[38]批判的原因。
然而,从自我认同的视野来观照“80后”青春叙事,实际上有可能更好地阐释其文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发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一方面,对自我认同书写的分析可以联结“80后”文学的内外因素。自我认同理论把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而且本书以“青春叙事”代替“青春文学”概念,将关注叙事学中叙事话语层面,通过细读作品,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的心理特征。所以,自我认同视野下的青春叙事研究,将形成阐释的链条:社会文化—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另一方面,本书的立足点仍是文学研究,力图发掘“80后”青春叙事中自我书写的文学价值,而社会文化作者心理的分析有助于阐释和理解叙事作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本书所运用的自我认同概念主要来自心理学,但为了文学研究的需要,吸取了多种自我认同理论中的含义,宽泛地包括自我同一性、自我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层面。
自我认同起源于哲学,后来成为心理分析学、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主题。哲学领域中的自我认同问题,一般称为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在本体论上追问“我是谁?”“什么使我成为我?”在此哲学问题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发展出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分析理论体系。他在《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并提出和阐释了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危机等重要的概念。之后,他又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主要同一性问题,比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性对羞怯疑虑”、儿童期的“主动性对罪疚”、学龄期的“勤奋对自卑”、青年期的“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等等。[39]在精神分析领域中,弗洛伊德主要关注性能量的紧张和释放,基于性欲探讨人格发展,特别重视人的童年。与之相比,埃里克森主要关注心理的社会性发展,也就是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特别提出青少年期的重要性。他认为分析和解决青少年的危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还需要尊重心理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解决需要一个合法延缓期。
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十分具有启发性,影响了其后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催生了纷纭复杂的多个领域、形态和角度的自我认同理论。美国文艺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指出同一性、自我和主体问题是当代理论的争论焦点之一,并把相关思想分成四条分支:第一种强调自我是内在的、与众不同的,先于行为;第二种强调自我或主体是被出身和社会赋予的,比如你是女人或男人、美国人或中国人;第三种强调自我的本质可以不断变化,因个体独特的行为而形成;第四种强调自我通过占据的种种社会身份、主体地位而形成,比如你努力成为一个企业家而不是工人。[40]
其实,这些不同观点和侧重点的理论共同勾勒出一个复杂的自我,它包含了主我和宾我,既有被动性也有能动性,既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属性也有容易变化的部分,等等。相应地,自我认同包含了自我的个性、同一性、能动作用的确证,以及自我的社会角色、群体身份、文化归属等方面的认同。
对于“80后”文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文化背景、叙事主题和艺术特征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但缺乏贯通文学内外的系统性、整体性较强的研究。本书在自我认同理论视野下讨论“80后”青春叙事,立足于主题研究,但力图整合“80后”文学的内外因素,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本书开篇,通过考察“80后”成长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分析时代文化的巨变与“80后”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和表现的关联性,探讨了“80后”青春叙事的形成、自我认同主题和艺术特征的总体倾向。
其次,本书主体部分,根据“80后”自我认同书写的不同层面,并兼顾青春叙事潮流的发展阶段,分章探讨了“80后”青春叙事几个重要的自我认同主题:在“叛逆”中的自我退却、面对伦理变迁时的自我重建、家族群体身份的追寻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等。本书在阐述各个重要主题时,以表现突出的2—3位的代表作家的作品为例证,力求在探讨作家群体特征时不遮蔽每个代表性作家的艺术个性。
再次,本书最后章节,从总体上论述和反思“80后”青春叙事的价值和局限性。反思的目的不是否定“80后”作家对自我认同书写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从超越时代文化束缚、超越自我经验、文学主体精神等更高的标准来看待和期望“80后”文学及其走向。
[1]孟登迎:《译丛总序 民间恶魔、身份认同还是仪式抵抗?——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多重视野》,载 [英] 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主编《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2]白烨:《序·新的群体 新的气息》,载何睿、刘一寒主编《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3]季红真:《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文艺争鸣》2010年第8期。
[4]贺绍俊:《以青春文学为“常项”——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视角》, 《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5]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76页。
[6]金理:《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杨庆祥:《80后,怎么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8]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9]江冰:《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
[10]李凤亮、卢欣:《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80后”文学出场背景分析》,《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11]谢中山:《时尚文化与“80后”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12]孙桂荣:《走过青春期的文学试验——论新世纪“青春文学”》,《文艺争鸣》2009年第4期。
[13]吴俊:《文学史的视角:新媒介·亚文化·80后——兼以 〈萌芽〉 新概念作文的个案为例》,《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14]曹霞:《自戕的青春,拼贴的游戏——“80后”文学批评》,《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15]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14—416页。
[16]季红真:《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文艺争鸣》2010年第8期。
[17]郭彩侠、刘成才:《一代人的写作论理——80后作家的美学症候与精神叙事轨迹》,《文艺争鸣》2011年第6期。
[18]贺绍俊:《以青春文学为“常项”——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视角》, 《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19]郭艳:《代际与断裂——亚文化视域中的“80后”青春文学写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20]乔春雷:《青春想象与自我认同——张悦然论》,《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2期。
[21]李振:《尚未长成的“身体”——以 〈北京娃娃〉 为例看“80后”写作》,《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
[22]乔以钢、李振:《当身体不再成为“武器”——“80后”部分女作家身体书写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3]黄平:《“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 《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24]杨庆祥:《当代小资产阶级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想象——从张悦然的 〈家〉 说开去》,《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
[25]杨庆祥:《“八○后”,怎么办?》,《东吴学术》2014年第1期。
[26]邵燕君:《由“玉女忧伤”到“生冷怪酷”——从张悦然的“发展”看文坛对“80后”的“引导”》,《南方文坛》2005年第3期。
[27]张未民:《关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28]张清华:《“残酷青春”之后是什么?——由春树感受“80后”写作》, 《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29]房伟:《永远的青春 永远的梦——从张悦然小说看中国80后文学创作之路向》,《理论学刊》2011年第3期。
[30]黄平:《“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 《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31]李畅:《一部恢宏的文艺交响乐——颜歌 〈声音乐团〉 简论》,《当代文坛》2012年第5期。
[32]岳雯:《发现笛安》,《名作欣赏》(上旬刊)2013年第2期。
[33]高玉:《光焰与迷失:“80后”小说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34]高玉:《“80后”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35]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36]参见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64—369页。
[37]参见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14—416页。
[38]胡哲:《“八○后”文学的限度及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1期。
[39][美]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40][美]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