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从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的关系出发,在努尔哈赤传说的各类文本中找寻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区域的专门化叙事,这种叙事的独特性可能出现在任一方面,但并非是唯一的,即讲述的类型或者使用的语言与文类通常是互文的。努尔哈赤叙事——更确切地说是关于努尔哈赤的传说,是新宾地区的标志性叙事,在其他地方是不存在的。当然,这种叙事标志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本书选择了通过一个突出的代表性传承人来贯穿研究的脉络,也就是说,讲述者的个人叙事始终是与地方传统相融合的。他的叙事文本和讲述经历所反映的是新宾县几十年来的满族民间叙事语境,特别是以努尔哈赤传说为核心的讲述环境的变迁。而这一变迁也折射出地方史、国家史和民族史的巨大变迁。自清末以来,满族民间叙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的,因此,并不具备理想的传承语境,但这些文本终究还是依靠着强大的传统承继下来了。并且随着近年来政策的改善,满族民间叙事又有了新的发展导向。
个人离不开传统,而传统也由个人展现,查树源的个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努尔哈赤传说文本并不只是汇聚于他一个人身上,但他却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本书以一个艺人的大脑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核心主题的采录,来讨论艺人如何调动整个腹藏曲库,将全部语料知识有效地融入“具体的歌”中,是一次有益的研究实践。它将一个历史人物衍生出的不同民间叙事文类放到一起讨论,进而分析短篇与长篇的结构关系,考察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在利用民间文学与俗文学资源的不同取舍。
因此,本书在研究框架上采取每章设定一个主题,充分考虑到研究的多向度,但在思路推进上由从文本到文类的讨论贯穿,也能够使论述在整体上构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第一章对努尔哈赤传说的宏大民族历史背景作介绍,并从细节提示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语境。第二章与第三章使用出版的传说书面文本,在大量语料中描述传说的叙事特征与英雄主题,在文本化理念的逐渐渗透中,将纷乱的短篇传说过渡到统一的长篇叙事框架下来阐释。第四章详细介绍查树源作为一个讲述者的生活经历与个人曲库,分析他“罕王叙事”的来源与特色。第五章面对上文提供的类型各异的文本,提出对民间叙事文类界定的反思与转换可能性问题,描绘从传说到乌勒本之间的多维结构。结语部分以在民俗过程中理解文类的判断,将研究视野扩大到对当代民间叙事多元化的认知上,试图拓展个案研究的局限。
简言之,本书的研究思路出于对三个层次问题的理解。首先,努尔哈赤的传说如何形成并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其次,个人与传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解不开的关系?再次,如何抛开既有的理想模式来看待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口头传统?回答这些疑问将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并且所有的思考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