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官费留俄随势而兴

历经“随使游历”与“住馆肄业”阶段后,真正意义上的官费留俄学生终在20世纪之初登场亮相,而这又与清政府对留学教育的更高要求及其时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为提高留学生的质量和数量,光绪皇帝于1899年和1902年先后两次下旨,要求留学生从专门学习语言文字向其他行业转换,并诏令各省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因此,从中央政府机构到地方各省纷纷加大派遣留学生力度。其时,鉴于各省所派出洋学生之目的地多以日本为主,而往泰西各国咨送者甚少,故清廷谕令各省督抚,为“广开风气”,“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29],这就为官费留俄生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加之此时俄国已步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高等教育获得极大发展,到20世纪初时俄国大学里的自由气氛和学术生活多元化已经可以与西方国家的大学相媲美[30],虽仍存有“法政不如工艺,文学不如武备”的弊端,但军事、工业技术、农林冶矿等专业的教育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这与清政府着意培养科技人才的目的不谋而合。[31]由此,留俄学生人数呈渐增之势。

1903年,署理湖广总督端方从湖北各学堂中选拔出萧焕烈、严式超、夏维松、刘文彬派往俄国留学。1904年,经总理学务大臣奉旨批准,京师大学堂译学馆选派柏山、魏渤前往俄国圣彼得堡皇家大学堂学习法政专业。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对派遣留俄学生同样十分重视,他在1906年的一份奏折中指出:“查各省咨送外洋肄业学生,若日若美,若英法德,为数约以万计,独于俄则寥寥无几……江省界连壤接,密迩周旋,将来两国铁轨大通,界务、商务以及一切交涉事宜,接踵而起。若以彼都政事俗尚不加深究,何以收安内辑外之效?”[32]正是基于为东北培养外交人才的考虑,程德全于1906年和1907年先后派遣王忠相、车席珍、朱绍阳、王佐文、车仁恭、刘雯、朱世昌、唐宝书、李毓华、钟镐等人前往俄国圣彼得堡学习勘探、矿物、理化、法政、商务、军事等专业。此外,1906年有原自费留学的江苏学生魏立功转为官费生,并于1908年入圣彼得堡商学院学习商务专业。1907年,吉林官费生、肄业于京师同文馆的李垣入圣彼得堡大学。同年8月,江苏自费生李宝堂入圣彼得堡铁道学院学习铁路建设专业,后转为邮传部官费生。

为便于了解清末新政时期官费留俄生的大致情形,现将资料较全者列表1如下:

表1 清末民初部分官费留俄生情况一览表[33]

续表

表1所列官费留俄生共计19名。此外,尚有部分官费留俄生因资料不全等原因无法列入表内,现对其情形概述如次:湖北选送的夏维松因病于1907年提前回国,后再度赴彼得堡完成学业,刘文彬则转入欧洲其他国家就学。[34]

1903年8月自费留俄生陈颇抵达俄国[35],1904年6月5日转为外务部官费生[36],同年7月入“俄国户部所设之学堂内”学习商务、实业[37]。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俄文科甲级学生陈大岩、陈浦等3人于1903年受派赴俄留学。[38]1911年,管学大臣命京师大学堂提调从学堂内选派留俄官费生,最终只有从未学过外语的体操教员刘光谦应征。赴圣彼得堡后,因其未习好俄文而无法入校听讲,后申请改派法国。[39]

除上述由清中央政府主导派遣的官费留俄生外,来源于东北、西北地区的地方自主官费留俄生亦不乏其人。在新疆,1902年锡伯营领队大臣、副都统色布西贤为培养锡伯族人才,经与索伦营领队大臣协商并报请伊犁将军马亮批准,从锡伯、索伦两营和新老满营中选拔关清廉、春保、伊力善、殷德山、崇纳等11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于当年保送俄国阿拉木图学习俄语。[40]1903年,伊犁将军马良为培养通晓俄语的满蒙外交人才,挑选留俄幼童10名,由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带领赴俄国阿拉木图当地学堂留学,另派新满营佐领伊勒噶春随带大学生2名驻俄照料。[41]1907年,马亮以“该学生等材堪造就”为由,派索伦营副领队总管福善带领他们继续在俄学习。1908年,署理伊犁将军广福增派大学生2名同赴阿拉木图留学。[42]

东三省派遣留俄生的方式较之于新疆更为独特,即由地方政府选派学生赴俄国控制下的中国城市学习,而这又是源于沙俄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自1896年起,沙俄先后利用多项不平等条约取得修筑中东铁路及支线的特权,其势力由此深入东北全境。日俄战争后,沙俄更加着力控制所占中国领土,迁入东北的俄人数量与日俱增。1906年时哈尔滨“有俄人6万余名”,“一切要政商务均归俄人把握,自东三省交涉局总办以及其余中国官商皆俯首帖耳毫无主见。”以至时人讽曰:“黑龙江省有一俄人独立地在名曰哈尔滨,盖至言矣。”[43]这一时期,沙俄在哈尔滨等地建立大量俄国学校,其中一些也吸纳中国学生,这就为东北地方政府派遣学生赴哈留学创造了条件。1911年9月,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与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达成协议,由奉天选派30名官费留学生(男生20名,女生10名),进入哈尔滨男子、女子商业学校攻读8年制商业经济专业。到哈尔滨后,他们寄宿于俄人家庭,饮食起居均按俄人习惯,日常生活皆用俄语对话,因而学业进步极快。[44]在1913年6月举行的合班考试中,5名男生和3名女生被评为最优等,并获书籍等奖品,其余诸人成绩亦为优异,均可进入高级班与俄国学生一同学习。[45]这些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外交工作,如曾任中东铁路理事会俄文秘书、《哈尔滨公报》社长、哈尔滨副市长的关鸿翼,就是其中一员。[46]

至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也曾选派学生到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炮兵学校等校留学。[47]而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选派官费留俄生活动因政治原因彻底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