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任云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千多年来,两国交往频繁,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和蹂躏,人民深受其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期间,两国又经历了20多年政府层面隔绝交往的历史。这种状态从1972年恢复邦交,以及1978年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起才开始改观。改革开放以来,两国友好交流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极大地促进了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目前,中日两国早已互为对方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总体而言,中日两国在多项领域里均达到了无法割舍对方的地步。
近年来,领土纷争及历史认识问题横亘于两国之间,加之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逆转,两国在地缘政治与国际经济中竞争加剧,中日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人民之间的亲近感和信赖度也急剧下降。不过,两国的主流民意毕竟是希望合作而不是对抗的。个中道理不言自明,中日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的现实决定了两者和则双赢、峙则双损的命运。
各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双方在对立分歧严重时,更需要冷静、理性地分析、了解对方。为此,需要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学者和知识界的作用不可或缺。三年前,在樱美林学园佐藤东洋士理事长的直接提议下,我们樱美林大学一批华人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华人学者研究会,旨在发挥在日华人学者熟知两国情况的优势,通过研究及出版工作为中日双方加深了解提供学术上的支援。研究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出版本书的目标。
樱美林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21年的北京崇贞女子学校(现在的陈经纶中学),1946年创立者清水安三夫妇回到日本,设立了樱美林学园。由于历史的渊源,学校历来倡导中日友好,在两国文化教育交流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校早在2001年便设立了“考察日本”短期留学交换生项目,为中国各大学派遣过来的学生讲授日本学相关课程,本校还是日本最早设立孔子学院的大学之一,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本书执笔者中樱美林大学的相关学者都曾经或正在考察日本项目,或是在孔子学院里担任教学指导工作。后期加盟本书的另外两位校外研究者,也同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为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和理解做出了贡献。大家志同道合,均希望以理性、客观、学术的态度来研究日本,为中日双方更好地认识、了解对方发挥作用。三年来,华人学者研究会召集数次会议,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题方向及执笔内容展开讨论,并在此后的写作过程中及时与撰稿人员沟通、调整,最后形成了这本论文集。
本论文集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日本经济、企业管理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文章。任云的《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与前景展望》一文详细分析了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的宏观原因及微观机制,展望了日本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前景,认为日本经济要想摆脱零增长或低增长,必须大力改革传统、僵化的经济体制。刘敬文的《日本式企业管理的生成及其内涵特征》一文,充分利用日本国内外的资料,介绍了日本式企业管理的由来,全面分析了日本式企业管理的构成、内涵、特点及经济合理性。作者也指出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及当下日本企业在战略上所面临的困境。李光廷的《日本护理保险制度15年来改革之路及可持续战略探寻》,介绍了日本政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剖析了社会保障系统难以为继的原因,并详细分析了日本政府为应对超高龄化的“2025年问题”而积极推行的“社区整体护理体系”的理念、内容以及实施该事业所面临的困难。总体而言,第一部分的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经济或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几位作者均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或系统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同时,日本目前的困境对中国也有警示及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第二部分主题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及两国外交。袁英明的《王国维与京都大学的中国戏曲研究》通过分析1919年日本京都学派的学者观看梅兰芳访日演出后所写的评论集《品梅记》,梳理了中国戏曲学研究领域里王国维对日本京都学派学者的影响,并证实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极大地提升了日本学术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理解。刘佳备的《新中国对日文化外交的起源》一文,利用详细史料对1954年中国成功邀请并接待日本学术文化访华团考察中国一事的缘起、过程以及成果展开了介绍和分析,还原了新中国打开对日文化民间外交大门的历史。作者指出民间文化外交活动具有长远意义。李恩民的《中日航空交涉与台湾问题》一文,就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4年两国签订航空运输协定时,日本亲台派政治家以台湾问题为由加以阻挠,以及周恩来和大平正方等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如何化解困难,妥善处理和解决该问题的历史展开了全面分析。第二部分的文章对于当下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交流能够切实促进两国人民加深理解;其次,越是在困难的局面下,越需要勇气、智慧以及灵活性,才能打开两国关系的僵局。
本书的第三部分研究日本文学及语言。孙久富的《中日两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之比较》一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作品风格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学追求博大雄浑而日本喜好细腻纤巧的审美情趣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中日文艺观的异同及酿成差异的各种根源。该文指出溯本清源、比较差异并探明差异的缘由,将有助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张平的《从散文与韵文的关系看日本古代散文的形成与发展》一文,详尽说明了古代日本散文一方面照搬了中国汉文系统作为正式文体,而另一方面又在模仿、借鉴汉字汉文的基础上,以和歌韵文为养分创造并精炼假名散文的现象,从散韵交融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散文的演化过程。李贞爱的《语言接触与日本的外来词汇》则是对现代日语中大量采用的外来语加以分类整理,分析了外来语的语言效果,探讨了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作者还介绍了现代日中两国的词汇“交流”。作者说明了日本从古至今都积极利用外来词,但并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加以本土化改造甚至创造。第三部分的各篇文章虽然研究对象均不相同,但对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审美观都大有裨益。通过分析日本文化的本源及其融合外来文化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的差异。
本论文集得以出版,首先要衷心感谢佐藤理事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该书出版费用也由理事长出面筹划。理事长常年为中日友好事业奔波,他以身示范及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促使我们克服困难,完成了这项工作;其次,要感谢大学综合研究机构的田中义郎机构长,他在项目开始阶段给予了具体指导。本项目初期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由刘敬文老师和我负责,后期的统稿、编辑及出版等事务性的工作则主要由我执行。在整个组稿及出版过程中,所有校内作者均予以全力支持与配合,孙久富等几位校外学界翘楚也倾力相助,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在此,我个人并代表编委会向参与写作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两位研究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徐秀军及冯维江研究员在出版工作中提供了实质性帮助,谨致谢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及夏侠编辑等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令人感佩。当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由我负责的一些技术工作难免出现纰漏,敬请谅解。
由于诸多原因,本书的选题不够全面。不过我相信这本论文集在内容、观点上都有在日华人学者常年对日本零距离观察与思考的独特之处。所有执笔者都衷心希望本书对增进中国的日本学研究有所裨益,为中国知识界人士加深对日认识和了解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