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演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缘由及意义

藏族格萨尔是流传于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地区的一部由藏族民间“仲肯”[1]演唱的描写格萨尔英雄的史诗,是集说唱、表演、叙事与演述于一体的说唱表演艺术。其特点是节奏明快、语调昂扬,既适合于表现重大事件,又便于口头吟诵。歌手“仲肯”是介于神与听众之间“通神”的凡人,听众通过他们的演唱了解格萨尔的英雄事迹。数百年来,格萨尔史诗凝聚了民众的精神,构成了藏民族文化传统血脉和充满诗意的艺术底蕴,在长期的流传中,呈现了格萨尔演述类型及其文本形态的多样性,如藏族唐卡艺术、乐舞仪式、戏剧演述等形态。

我们最初对藏族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表演的关注,是在2002年7月,当时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举办“格萨尔史诗说唱艺术节”,内容包括史诗说唱和藏戏表演,地点在大武镇赛马场,演出时间为一周。开幕仪式由格萨尔“仲肯”说唱表演拉开序幕,“仲肯”说唱连续演述三天,接着,由果洛各寺院藏戏团表演格萨尔藏戏。说是表演,实际上艺人进入演唱状态,呈现的不仅仅是艺术表演,而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藏民族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他们在格萨尔艺术节中以会说格萨尔故事来彰显自我。这种行为正是日渐产生的一种由口头传统到乐舞、诗剧、歌舞和戏剧演述的民俗生活,其演述类型及其文本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这种演述类型来自口头诗人“仲肯”的创造。

口头诗人对于格萨尔英雄诗歌的创作,是一种活态即兴创作,它没有文字记载,说唱者们是在表演中创造的,是比书面文学更为古老的口头传统的产物。在青海果洛,一个会说格萨尔史诗故事的说唱艺人,在生活中就以说唱和扮演格萨尔为生,说唱格萨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支柱。这种说唱形式不仅呈现出格萨尔艺人口头创作过程和说唱表演的独特性,而且,也通过说唱转化为戏剧表演形式。即是说,口头叙事表演的说唱传统在延续的过程中保留着即兴创作,当走向书面文本时,其表演中的即兴性发生了变化,例如格萨尔戏剧、乐舞的演述,最初是格萨尔“仲肯”面对绘画演述故事,由僧人扮演格萨尔故事中的角色,边说唱边表演,后来按口头叙事表演书写文本来表演,戏剧表演成为延续这种传统的载体。

20世纪80年代初,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就已开始着手对藏族格萨尔史诗进行挖掘、抢救与整理工作,特别是对格萨尔“仲肯”口头演唱文本的记录翻译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记录口头艺人的表演,为今天研究民族史诗口头叙事表演传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格萨尔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以格萨尔学界著名的角巴东主研究员为领军人物的研究团队关于格萨尔史诗与艺人说唱传统的研究,已经有许多著作,并对格萨尔艺人演唱文本录制了说唱磁带。角巴东主先生和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给我们留下了青海省藏区格萨尔史诗文本的藏文与口述资料,它们是以唱片和抄本形式保存的文本,是活态史诗传统的实验室记录。

自2002年7月,我们开始关注格萨尔戏剧叙事表演以来,在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藏族地区发现各寺院有格萨尔戏剧表演,这种戏剧表演是格萨尔史诗说唱表演的延续,即由说唱艺人演唱史诗内容,由演员扮演其人物角色,戏剧文本并非创作的演出脚本,而是史诗说唱文本。格萨尔史诗依然是鲜活的口头创作,它所呈现的戏剧艺术样态既承袭了口头叙事表演传统,又具戏剧诗的审美特征。自此,笔者便开始关注格萨尔史诗文本与戏剧演述之间的文本转化或者说史诗的口头叙事表演特点,其口头叙事表演成为我们一直以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关注藏族格萨尔史诗从说唱转换为一种新的呈现形式——格萨尔戏剧演述形态,这种戏剧演述沿袭了藏族传统口头叙事史诗中的讲唱都由一人承担多种声音的特点,即在具体表演中由一个说唱艺人扮演各种角色的声音,讲述格萨尔史诗故事,而演员要依据说唱艺人的讲述事件进行戏剧扮演,展示戏剧情境,这是一种由说唱艺人演述史诗的戏剧表演。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青藏高原族群中世代传承着,既延续了格萨尔史诗说唱表演,又继承了藏族乐舞羌姆表演程式,它彰显着格萨尔口头叙事表演的艺术魅力,并成为我们研究藏族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演变的基石。基于此,我们通过格萨尔史诗口头叙事中存在的声音、音调、韵律、唱词和表演等诸多因素来关注藏族格萨尔史诗说唱艺术与戏剧演述所产生的诗学效果,关注口头叙事表演与戏剧文本的书写,关注静态中动态表演的情境,更是关注格萨尔史诗演述类型及其形态的多样性研究。这种观察与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从遗产保护方面来看,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和藏戏被选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果洛“格萨尔马背藏戏”被选入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和藏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都充分说明《格萨尔》史诗和藏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与高度评价,也说明格萨尔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此,本课题以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演变研究为主,显然对《格萨尔》遗产实施保护与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戏剧表演理论研究方面来看,一方面,研究格萨尔从说唱到戏剧演述形态,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表演理论的研究,增添了一页新的内容,即戏剧学术界对格萨尔戏剧的研究从无到有,从相对薄弱到逐渐发展、壮大,从内容的单一性到日趋丰富性和完整性,从对大范围的、普遍性的研究转向区域性的、地方性的民族志研究;另一方面,从藏族格萨尔史诗说唱到戏剧演变研究,特别是对说唱艺人的创造性研究以及个人传统的传承方式的研究,从对静态文本叙事转向戏剧动态表演和交流过程的研究。

再次,从藏戏剧种的历史发展来看,藏戏自8世纪萌芽,11世纪初步形成,至14世纪唐东杰布将仙女舞融入戏剧故事,人物扮演乃至情节铺排,便产生了历史悠久而古老的西藏藏戏、安多藏戏、华热藏戏、康巴藏戏等。其藏戏表演剧目均以藏族八大传统藏戏为主,如《诺桑王传》《智美更登》《白玛文巴》《苏吉尼玛》《卓瓦桑姆》《朗萨雯波》《顿月顿珠》《松赞干布》,其表演程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但基本上是遵循着西藏藏戏的表演程式。

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果洛、玉树等地发掘的格萨尔戏剧,其表演剧目均以《格萨尔》史诗为主要内容,有《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天岭卜筮》《十三轶事》《霍岭大战》《阿德拉姆》《姑母回岭》和《达色施财》等。其表演既独具剧诗特点,又保留着说唱文学输入戏剧的初始形态,是藏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从分类学上关注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演变这一现象,正是本课题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通过考察藏族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表演形态、演述语境和剧目内容的发生与发展,凸显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因此,藏戏是青藏高原特定族群的集体表述和历史记忆。格萨尔戏剧在青藏高原这块雄奇而神秘的土地上诞生与生存、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格萨尔口头叙事表演艺术,独显其地域特色和民族艺术审美特质。藏戏中的艺术神韵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共同特征和藏民族戏剧的独特个性,藏戏的发展历史,承载着高原的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生活史,具有特殊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探讨藏族格萨尔戏剧表演传统对于我们研究藏族地区的戏剧文化、民族艺术、民俗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