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综述
对俄罗斯埃文基的民间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史诗的研究,离不开对该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是从作品的搜集和整理开始的,最早对埃文基地区开始关注的不仅有俄罗斯人,还有一些其他的欧洲人,如И.格奥尔吉(И.Георги,1729—1802)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学者对俄罗斯埃文基地区的关注开始得比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一)俄罗斯埃文基史诗研究现状
总体来看,俄罗斯对埃文基史诗的研究不多,相关成果较少,主要体现在对埃文基史诗的记录、整理和出版方面。埃文基史诗是埃文基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载体,因此对埃文基人生活状况的考察研究是史诗研究的基础。埃文基史诗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类型,对它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埃文基民间文学的总体研究,也就是说,埃文基史诗的研究是在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的大框架之下展开的。
1.俄罗斯和欧洲学者对埃文基地区的考察和研究
自17世纪起,沙俄就将目光转向东方,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此后的几个世纪,进入这一地区的人不断增多,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大,这其中包括殖民者的征伐、商人的贸易活动、民族的迁移,还有一些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种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到此地进行科学考察。这些科考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当地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进行调查和研究。
И.格奥尔吉是当时考察队的一员,他是德国人,随着各国考察队一起来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他搜集了俄罗斯土著民族的历史和人种学方面的资料,并出版了三卷本巨著《俄罗斯诸民族及其生活礼仪、信仰、习俗、住所、服装及其他值得记忆的事件》(圣彼得堡,1777)。
18—20世纪俄罗斯对埃文基人生活区域的考察不断,到苏联成立时,俄国学者已经对分布在叶尼塞河沿岸的埃文基人、分布在北方湖泊区和维柳伊河发源地的埃文基人、维季姆—奥廖克玛河(Витим-Олекма)沿岸的埃文基人、涅尔琴斯克—赤塔地区(Нерчинск-чита)的埃文基人、涅利坎—阿扬地区(Нелькан-Аян)的埃文基人,有了深入研究;对阿姆吉(Амги)、阿尔丹(Алдан)河发源地的埃文基人,乌丘尔(Учур)、图古尔(Тугур)、布列亚(Бурея)地区的埃文基人,结雅河中部的埃文基人,巴尔古津、巴温特及贝加尔的埃文基人的语言、历史、口头文学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对中国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С.П.克拉舍宁尼科夫(Крашенинников,1713—1755)是考察队成员之一,他撰写并出版了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巨著《堪察加大地志》(Описание земли Камчатки,1755),介绍并研究了科里亚克人、阿伊努人、埃文基人和埃文人等民族的经济与历史文化。
1818—1824年,Г.И.斯帕斯基(Г.И.Спасский,1783—1864)主持期刊《西伯利亚公报》(Сибирский вестник)(后改名《亚洲公报》(Азиатский вестник),发表有关埃文基人日常习惯、历史、社会制度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文章。
1854年,Л.什连科(Л.Шренк,1826—1894)对阿穆尔南部进行了民族学考察,在其著作《关于阿穆尔边疆区的异族人》(卷一,1883;卷二,1899;卷三,1903)中描述了阿穆尔地区各民族的地理分布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此同时,Р.马克(Р.маак,1825—1886)对生活在维柳伊河(Вилюй)流域的埃文基人进行了详细考察,并记录了一些埃文基词汇、民歌及口头文学,这些都是宝贵的语言学和民族学资料。Г.拉德杰(Г. Радде,1831—1903)在1855—1862年展开的西伯利亚科学考察中,对贝加尔北部和东部进行了考察,并在《东西伯利亚之旅》(1861)中对玛涅格尔和毕拉尔人的语言、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记述,奥尔洛夫(Орлов)对在鄂伦春人、玛涅格尔人生活的巴温特(Баунт)和阿穆尔河上游区域进行考察,在《巴温特和安加拉的游牧通古斯人》(1858)中详细记录了巴温特—维季姆地区(Баунт-витим)埃文基人的年生活周期;А.Ф.乌索利采夫(A. Ф.Усольцев,1830—1909)沿结雅河的右支流进行考察。在同一时期,П.克拉尔克(П.Кларк,1863—1940)考察了勒拿河上游的埃文基人的语言、宗教与历史变迁。[7]
除了以上文献,还有其他一些专著,例如,基里洛夫(Н. Кириллов,1897—1950)的《后贝加尔地区的狩猎业》(1900);奥斯特洛夫斯基(П.Е.Островский,1870—1940)的《叶尼塞河之行》(1904);普季岑(В.Птицын,1854—1908)的《通古斯语》(1903);希罗科戈洛夫(С.М.Широкогоров,1887—1939,此人中国名字叫史禄国)的《北方通古斯人的社会组织》(1928)。这些著作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埃文基人生活的区域及生活方式等历史文献。
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埃文基人生活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介绍和研究,但是为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俄罗斯学者对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
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前苏联时期、苏联时期、现当代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视角和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他们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主要从苏联时期开始,一直到现代,并在埃文基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1)前苏联时期(1772—1922年)
在这一时期,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成果不多,资料较为零散,呈片段式、碎片式成果。一方面,埃文基民间文学还没有形成和出版完整的书面文本,只有零星的片段,例如埃文基民歌、萨满仪式歌、祈祷词,以及一些古老史诗的片段等;另一方面,民间文学研究性资料很少,只有零星的一些相关资料散见于各类出版物中,内容主要是对埃文基民间文学、文本的体裁等方面的简单介绍。
1775年,在И.格奥尔吉的考察记录中用德语出版的埃文基的英雄史诗《多罗达斯的故事》(“сказание о Долодас”)[8]片段,这部史诗是后贝加尔埃文基民间文学中一部主要的史诗。此外,1901年古特(Г.Гут)在自己的论文《通古斯人民文学和它的民族学意义》(“Тунгус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лутература и её эт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中第一次用埃文基语记录了几个简短的民间文学文本,包括3首民歌、4段萨满祈祷词、英雄故事《迈莱乌尔》(“Мэрвул”)的唱词片段,其中《迈莱乌尔》的唱词片段是迈莱乌尔和他妻子对话的唱词;同时,他还指出埃文基人的诗与满族和蒙古族的诗具有相似性的特征。1908年和1909年,瓦西里耶夫(В.Н.Васильев,1880—1940)用俄文记录并发表的文章《鲜活的古代》(Живая старина),部分记录了埃文基人的历史传说。1924年,马雷赫(П.П.Малых,生卒年不详)出版了《请你研究故乡的地区》(Изучайте родной край)一书,书中记录了科梁甘人(Келянкане)(埃文基人的一个分支,生活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赤塔地区)的古老神话、故事和传说,这些文章直到今天仍然广受关注。
最先对埃文基民间文学感兴趣的是一些民族学家,如瓦西里耶夫(В.Н.Васильев)、别卡尔斯基(Э.К.Пекарский)、托尔马切夫(А.А.Толмачев)、马雷赫(П.П.Малых)、扎姆纳罗诺(Ц.Ж.Жамнароно)等一些民族学者、地方志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进入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各个埃文基人生活地区,进行多次对史诗等民间文学科学考察。
可以看出,当时所有埃文基民间文学文本用埃文基语记录的不多,也没有对这些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苏联时期(1925—1970)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较前一阶段有所发展,无论是文本搜集、整理、出版还是研究,都取得了比上一时期更为丰富的成果。在这一阶段积累和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是现当代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
苏联时期收集和出版的埃文基民间文学文本较为丰富。1925年列宁格勒创建了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该中心开始搜集、研究和出版北方民族民间文学,埃文基民间文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阶段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为当代的文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者的勘察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出版物有1936年瓦西列维奇出版的《埃文基(通古斯)民间文学资料集》[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ов по поэвенкийскому(тунгусскому) фольклору],这是一本用埃文基语记录并翻译成俄语的双语文本,埃文基语使用拉丁语拼写。该书共印刷1400册,由列宁格勒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录了埃文基的神话、传说和萨满歌、民歌和圈舞的引子歌、谜语和以散文形式记录的英雄故事片段。
1960年,沃斯科博伊尼科夫(М.Г.Воскобойников,1912—1979)的著作《埃文基民间文学:教学用书》(Эвенкий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учеб. Пособие для пед.училищ)由列宁格勒出版社出版,是埃文基语、俄语双语对照版本。这本书是针对中等师范院校学生而编写的教材,因此书中的文本做了一些改编。此外,1965年沃斯科博伊尼科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埃文基民间文学的散文性体裁》(“Прозайческие жанры эвенки-йского фольклора”)中专列一章论述埃文基的“尼姆恩加堪”,并将其视为一种专门的叙事文学体裁。
1966年瓦西列维奇的《历史上的埃文基民间文学》(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фолькор эвенков-сказания и предания)在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埃文基语、俄语双语版本,埃文基文用西里尔字母按照语音拼写,共出版发行1500册。书中的英雄故事和历史传说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的,并对埃文基民族文化词汇进行注解。该书中收集了20篇“尼姆恩加堪”(神话和英雄故事)和43篇“乌勒古尔”(传说和故事),填补了我国境内对埃文基民间文学资料关于“尼姆恩加堪”和“乌勒古尔”的研究空白。瓦西列维奇把英雄故事看作埃文基民间文学尼姆恩加堪中主要的体裁,这种文学体裁是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标志物。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瓦西列维奇(Г.М. Василевич,1890—1942),她是埃文基的语言学家、民族学家、通古斯学家,她对研究埃文基史诗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她一生对埃文基人生活的地区进行了11次学术考察,研究成果涉及埃文基人的语言、民族文化、社会制度、萨满教等方面。她的学术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埃文基语的语言学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埃文基人的民族学研究。瓦西列维奇的《埃文基人:18世纪到20世纪初历史—民族学笔记》[Эвенки:Историко-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ⅩⅧ-начало XX в.),1969]是迄今为止对埃文基民族文化研究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著作,内容涵盖了埃文基人的民族形成过程、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瓦西列维奇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埃文基民间文学集《埃文基(通古斯)民间文学资料集》收录了此前各个出版物中记录的所有故事和三个以前没有记录过的东部埃文基的英雄故事。该书收集了1925—1931年研究者们在西伯利亚埃文基地区记录和整理的全部文本。1935—1960年收集整理的英雄故事和传说,编进了瓦西列维奇的《历史上的埃文基民间文学》。给文集中所有作品的体裁属性定义是非常难的,因为很多文本并不是从有经验的讲唱者那里记录的,而是从听众或者是村民的转述中记录下来的,所以大多数文本都是片段或者简短的概括性的转述,有些文本失去了专门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特征。
埃文基民间文学文本保留了埃文基语的特点,体现了口头文学的优势,没有被都市化时代侵袭和改变。以上提到的著作包含了一些沙俄时期收集却未出版的材料,但是其中没有提及传说和英雄故事的特点,没有提及与史诗相关的概念,苏联民族学者因此误认为埃文基还没有形成史诗。有鉴于此,梅列金斯基(Е. М.Мелетинский)在《英雄故事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埃文基的民间文学受雅库特和布里亚特民间文学的影响,“通古斯、古亚细亚和乌戈尔—萨莫迪等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只出现了史诗的萌芽,而西伯利亚的突厥人和布里亚特人(特别是雅库特和布里亚特人)则创作出了一批讴歌英雄事迹的早已成型的史诗”[9]。
在这些出版物中,为确定民间文学文本的体裁,使用了埃文基的术语——尼姆恩加堪(Нимнгакан),作为文本的主要体裁名称来使用。
(3)现当代时期(1971年至今)
这一时期,俄罗斯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收集、整理和出版的文集更为丰富和科学,研究逐步深入,不仅研究范围扩大,而且视角更多样化,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关注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在不断地涌现新人、新作。
实际上,1958年苏联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部“北方语文部”和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在雅库特成立之后,梅列耶娃(А.Н. Мыреева,1930—2012)和罗曼诺娃(А.В.Романова,1931—2008)在埃文基人生活的地区进行多次考察,搜集语言学和民间文学资料,整理并出版了两部文集:《雅库特埃文基的民间文学》(Фальклор эвенков Якутии,1971)和《埃文基英雄故事》(Эвенкийские героические сказания,1990)。《雅库特埃文基的民间文学》一书由著名的埃文基研究者瓦西列维奇作序,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了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如英雄故事、神话、传说、谜语、俗语、歌曲和引子歌等。该书是埃文基语、俄语双语版本,使用西里尔字母根据语音记录,共发行2300册。该文集具有如下三方面意义:第一,口头文学由专业的讲唱者表演;第二,用磁带做了录音;第三,该文集是早期出版物中最科学的一本民间文学资料。《埃文基英雄故事》是远东西伯利亚民间文学文献中的一部,由新西伯利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埃文基语、俄语双语版本,其中埃文基语用西里尔字母按照语音拼写,共发行16100册,是迄今为止印数最多的埃文基民间文学集。该文集是“远东西伯利亚民族民间文学最杰出的艺术代表,是埃文基民族文学口头创作的顶峰之作”[10]。埃文基的史诗首次呈现出其原貌,即韵律诗的形式,带有启句和引子歌。《埃文基英雄故事》中附有词语注释,还有梅列耶娃编的俄语埃文基语词典。
梅列耶娃作为埃文基民间文学的收集者、出版者、编者,不仅在文本的传播方面,而且在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从不同的视角对埃文基的英雄故事进行研究,提出埃文基的英雄故事就是史诗的观点。她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性文章,例如:《雅库特和埃文基双语条件下的讲唱事业》[11]《埃文基的讲唱者Н.Г.特罗菲莫夫》[12]《埃文基英雄故事的诗学特征》[13]《关于埃文基英雄故事的引子歌》[14]《埃文基英雄故事人名的语义和形态特征》[15]等。这些文章对于埃文基英雄史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瓦尔拉莫娃(Г.И.Варламова,1951)是民俗学家,埃文基人,她的埃文基名字叫戈丽娜·凯普图开(Г.Кэптукэ),埃文基民间文学事业的继承者,1986年开始从事民间文学的研究。瓦尔拉莫娃的主要著作有:《埃文基的尼姆恩加堪:神话和英雄故事》(Эвенкийский нимнгакан:Миф и героические сказания,2000),与梅列耶娃合著的《叙事和仪式体裁的埃文基民间文学》(Эпические и обрядовые жанры эвенкийского фольклора,2002)和《埃文基英雄故事的类型》(Типы героических сказаний эвенков,2008),与罗别克(В.Роббек,1937)合著的《通古斯民族史诗》(Тунгусский архайческий эпос,2002),与瓦尔拉莫夫合著《东部埃文基的英雄故事》(Сказания восточных эвенков,2003)和《埃文基民间文学中的女讲唱者》(Женская исполнительская традиция эвенков,2008),等等。此外,她的文章《民间文学的历史性》[16]和《埃文基史诗在苏联的流传特征》[17]都是新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作品。
布拉多娃(Н.Я.Булатова)从事阿穆尔埃文基民间文学的收集和研究,她出版的《阿穆尔埃文基民间文学》(Фольклор Амурских эвенков,1987)收录了一些阿穆尔地区埃文基人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关于勇士胡录古桥和谢卡克的故事是阿穆尔埃文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式。
此外,瓦尔拉莫夫(А.Н.Варламов)的博士学位论文《埃文基民间文学中的游戏》(“Игра в эвенкийском фольклоре”,2012)与雅科夫列娃(М.П.Яковлева)的博士学位论文《布特部落埃文基英雄故事的特征》(“Специфика эвенкийских героических сказаний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сказителей рода бута”,2016)是近年研究埃文基史诗的重要成果。
虽然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一些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史诗的内容、故事情节,缺少对具体史诗的主题和母题的分类研究,而另一些学者则只研究史诗的音乐特征,很少有人将史诗的内容和音乐相结合进行研究,忽略了埃文基人的口头文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并且研究者们多将埃文基的史诗与雅库特、布里亚特等土库曼民族和蒙古族的史诗进行比较,与通古斯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并不多。
(二)中国学者对俄罗斯埃文基民间文学、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
中国学者对俄罗斯埃文基历史文化等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及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者们对边疆地区和跨境民族各个领域的研究逐步展开,其中包括对俄罗斯埃文基的民间文学、语言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田野文化)、历史文化研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部分。
1.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
埃文基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的主要学术论文有:徐昌翰的《关于“伊玛堪”一词的语义、来源及其它》[18],张嘉宾的《埃文基人的“尼姆纳堪”与赫哲人的“伊玛堪”》[19]《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及其传统文化》[20],等等。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埃文基的民间文学研究不够多,也不够深入,主要是对埃文基人的“尼姆恩加堪”和赫哲人的“伊玛堪”这种相似的口头文学体裁进行比较研究,可见,我国学者对埃文基民间文学的关注度不高。
2.埃文基语言学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埃文基语研究的主要文献有:《关于俄罗斯的涅吉达尔语、埃文语与埃文基语》[21]《俄罗斯境内满—通古斯民族及其语言现状》[22]《阿穆尔州的俄罗斯人与埃文基人:得到的与失去的》[23]《正在消失的语言——俄罗斯阿穆尔州埃文基人聚居区考察》[24]《试论埃文基语与俄语构词法之异同》[25]《黑龙江沿岸中俄跨界民族语言研究的特点》[26]《从词阶理论看满通古斯语族的语支分类》[27]《苏联时期俄罗斯埃文基语研究》[28]《俄罗斯学者关于埃文基语的研究译述(17世纪末至苏联解体前)》[29]《俄罗斯埃文基族语言教育模式探析》[30]等。埃文基语言学研究成果相对其他几个方面来讲最为丰硕,朝克和杨丽华的个别文章是对埃文基语言科学的研究,另外几篇文章中,学者们分别从少数民族语言、原住民民族语言、濒危语言和民族语言的教育问题等不同角度对埃文基人的语言及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呼吁对人口较少民族濒危语言予以保护和传承,同时从语言、文化等不同的角度,阐释埃文基语独特的世界图景。
3.埃文基民族学的研究
埃文基民族学研究的文献中,关于民族志和民族起源问题的论文有:《苏联对阿穆尔河下游及萨哈林岛土著民族的研究》[31]《苏联学者论通古斯满语民族起源》[32]《原苏联的北方部落》[33]《埃文克民族史志概述》[34]《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35]《俄罗斯远东土著民族与跨界民族研究》[36]《俄罗斯的满通古斯民族源流简考》[37]《俄罗斯学者的埃文基人研究》[38]《浅析俄罗斯阿穆尔州埃文基人俄罗斯化过程》[39]等。以上文献分别从埃文基人历史上的称谓、民族迁徙的轨迹入手,主要探讨埃文基人的族源问题,追溯埃文基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进而追溯历史上通古斯民族的源头,介绍了外部人(族外人)对埃文基人的认识。
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面问题的论文中,《埃文基人的民间知识》[40]和《埃文基人的亲属制度》[41]是专对俄罗斯埃文基民族社会认识的研究性论文;《中俄鄂温克人社会生活比较研究》[42]和《俄罗斯埃文基人的生活状况》[43]则是研究中俄埃文基人生活习惯差异和俄罗斯埃文基人的社会生活的文章;《中俄鄂伦春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44]从社会、医疗、住房、就业等多个角度探讨两国鄂伦春民族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异同;《俄罗斯埃文基民族传统教育与社会变迁》[45]探讨了民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过渡;《鄂温克人与埃文基人生计变迁之共性阐释》[46]分析了埃文基人从游牧转向定居的生活方式改变,探讨埃文基人饲养驯鹿和农耕部落等不同生活方式。
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阿穆尔州腾达区埃文基地名探析》[47]中,中俄两位学者共同梳理了埃文基这个跨境民族的地理名称体系,探讨了埃文基民族地名中的奥秘。
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性论文有:《苏联北方地区民间丧葬习俗之今昔》[48]《赫哲人与埃文基人的原始宗教信仰》[49],这几篇论文介绍了俄罗斯北方少数原住民族的习俗、宗教和文化;《中外学者的埃文基民族文化研究》[50]梳理了俄罗斯学者对埃文基的民族文化研究史;《俄罗斯埃文基人萨满教研究——兼与中国鄂温克族萨满教比较》[51]和《俄罗斯埃文基民族文化及保护研究》[52]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则是对埃文基民族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侯儒的文章主要比对中、俄两国埃文基民族的萨满文化异同,王雪梅的硕士学位论文则从民族理论、民族制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对埃文基悠久的北方文化进行探析,并呼吁政府和社会对这种濒危文化予以保护。
4.埃文基的田野文化考察
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开始对俄罗斯埃文基人进行实地考察,对埃文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学术成果有《俄罗斯埃文基人聚居区社会调查》[53]《走进俄罗斯阿穆尔州的埃文基人》[54]《小民族大生态——俄罗斯远东埃文基村落文化振兴考察》[55]等。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学者逐渐深入俄罗斯埃文基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表相关论文,唐楠的考察报告及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从生态学角度,阐释俄罗斯远东小民族精英近30年来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依托国家政治制度和政策法规,跟地方及联邦政府协调行动有效抵制主流文化霸权,追求民族文化重建与社会权力结构再平衡的过程、成效及经验教训。
5.埃文基历史文化研究的译著与译文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对埃文基人的权威研究成果进行编译,主要译著有:《黑龙江旅行记》[56]《黑龙江沿岸的部落》[57]《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58]《西伯利亚鄂温克民间故事和史诗》[59]《西伯利亚埃文克人的原始宗教(古代氏族宗教和萨满教)——论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60]《民族译文集(第一辑)》[61]《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62]等。译文主要有:《古今西伯利亚民族概述》[63]《阿穆尔河下游和萨哈林岛各民族的经济共同特征》[64]《论埃文克人的宇宙传说》[65]《〈下阿穆尔和萨哈林岛各民族人民的传统经济和物质文化〉一书的前言》[66]《下阿穆尔及萨哈林岛各民族的夏季交通工具》[67]《鄂温克人的伊玛堪:民间口头创作体裁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68]《阿穆尔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空白”》[69]等。从译介的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关注的是埃文基人居住地区的地质学、民俗学、宗教文化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资料引起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国内学者从事埃文基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从上述发表和出版的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对俄罗斯埃文基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埃文基民族,最初以翻译俄罗斯埃文基民族的研究成果为主,从所列举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翻译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
第二,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埃文基地区的关注度有很大提高,研究的成果逐渐扩展到中俄埃文基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第三,中国学者对俄罗斯埃文基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及埃文基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领域。
第四,总体来说,中国学者对俄罗斯埃文基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的成果不多,主要是地方出版社出版的一些译著。
第五,埃文基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不多,个别学者的文章和书籍涉及了埃文基的民间文学,如:张嘉宾将埃文基的“尼姆嘎堪”[70]与赫哲族的“伊玛堪”进行对比,孙运来翻译的关于埃文克人的宇宙传说,等等。而白杉翻译的《西伯利亚鄂温克民间故事和史诗》是国内唯一的埃文基民间文学集。截至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研究埃文基民间文学的专著,至于史诗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