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对象
埃文基民间文学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体裁:依肯(икэн)——民间舞配乐的即兴歌曲,达夫拉文(давлавун)——来自其他民族的翻译歌曲,塔吉夫卡(тагивка)——谜语,尼姆恩加堪(нимнакан)——神话、故事、史诗;乌尔古尔(улгур)——流传至今的短篇故事和传说,图雷奇夫克(турэчивкэ)——俗语,奥焦(одё)——禁忌,埃利文(эривун)——萨满歌曲。
埃文基人有三个方言区:北部、南部和东部方言区,每一种方言里还有若干种次方言。在保留方言地域,仍然存在自己的民间文学,而且体裁多样。埃文基民间文学中最典型的民间文学体裁是尼姆恩加堪,但是不同地区对它的称谓不同,雅库特地区的埃文基人、阿穆尔地区的埃文基人把这种文学形式叫作尼姆恩加堪,萨哈林地区的埃文基人称它为尼玛堪(нимкан),后贝加尔地区的埃文基人称它为乌勒古尔(улгур)。埃文基的其他群体把神话、英雄故事、史诗和所有其他的故事统称为“尼姆恩加堪”。尼姆恩加堪又分为讲唱的尼姆恩加堪和讲述的尼姆恩加堪,其中讲唱的尼姆恩加堪是埃文基的史诗,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史诗,不做专业研究的人常常就用“尼姆恩加堪”这个词指代埃文基的史诗。
(一)西方学者对史诗的概念界定
“史诗”(俄语:эпос,英语:epic)一词是学术用语,源于西方。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是用韵律模仿的严肃行为,韵律单一,采用叙述的方式。[71]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史诗发展至亚历山大时期的定义是“书写伟大、崇高行为的诗歌作品”。这一概念在法国得到发展的时间则稍晚些,从词源学角度而言,法文中作为名词的“史诗”(épopée)与其形容词“史诗的”(épique)衍生自希腊语,二者均于17世纪晚期才正式进入法国的文学视野中。[72]其含义始终与中世纪的“英雄颂歌”或“英雄叙事诗”联系在一起,目的是讴歌值得称颂的英雄人物之行为。18世纪后半叶的文艺理论家对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伏尔泰时代的史诗定义进行了总结,马蒙泰尔认为史诗是“一种对有意义的,或值得纪念之行为的模仿,存在于叙事中”[73]。这种定义被后期的文学理论家继承下来,1835年法兰西学院词典对“史诗”一词给出的定义是:“规模宏大的诗体作品,诗人歌颂某种英雄功绩,辅以各种插曲、虚构和奇幻成分。”[74]
在有关史诗长篇形式的要求上,美国文学理论家艾伯拉姆斯(M.H.Abrams)认为,史诗至少应该符合长篇叙事体诗歌,主题崇高,富有庄严性、典雅性,描述一个能决定部落命运或人类命运的英雄或神话般的人物。[75]劳里·航柯(Lauri Honko)也认为超级故事及叙事是史诗非常重要的特征。[76]
俄罗斯学者普罗普认为,史诗不是仅仅靠一两个要素就能立刻决定它的本质的。它本身具有许多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只有聚拢在一起,才能提供一个正确、完备且反映它要义的观点。史诗最重要的要素是其中的英雄人物,史诗显示了被人们视作英雄的人物和他们的业绩,英雄内容仅仅是史诗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决定性要素之一;俄罗斯英雄史诗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其表现形式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配乐表演,音乐、演唱、表演对史诗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对这些作品而言,不唱就意味着没有史诗的品质;史诗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和它的音韵密切相连的韵律形式,这个形式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它是经过了几个世纪才从散文形式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上述各点是俄罗斯史诗最一般和最重要的要素,但史诗还同时具有如下的特征:完整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英雄构成的世界、叙述的主题、诗歌固有的整个体系和特别的风格等。[77]
欧洲文学传统中的“史诗”是希腊史诗,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后的古罗马史诗,维吉尔的《艾奈德》、法兰西史诗《罗兰之歌》、日耳曼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作品。
俄罗斯人的史诗称为“勇士歌”或者“壮士歌”,卡勒瓦拉—芬兰人的史诗称为“芬兰语诗歌”,雅库特的史诗称为“奥伦霍”,布里亚特的叫作“乌力格尔”,乌兹别克的叫作“达斯坦”,埃文基人的史诗也有类似的术语叫作“尼姆恩加堪”。
我国史诗学家郎樱在《哈萨克英雄史诗》一书的序言中说道:“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知识分子用‘史诗’之外,人民群众对史诗一词并不认同。每个民族对史诗都有自己传统的称谓,如柯尔克孜人民称史诗为‘交毛克’(jomok,故事),维吾尔人民称史诗为‘达斯坦’(dastan,叙事诗),哈萨克民众称史诗为‘吉尔’(jir,古老的歌),蒙古族人民称史诗为‘陶兀里’(tuuli,故事),藏族人民称史诗为‘仲’(sgrung,故事)等。”[78]此外,我国北方民族对史诗还有其他一些称谓,如赫哲人民称史诗演唱形式为“伊玛堪”(imakan,故事),鄂伦春族人民称史诗演唱形式为“摩苏昆”(morsuk'un,说唱),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埃文基人把尼姆恩加堪(nimgakan或nimgakawun,英雄故事)称为史诗很符合东北亚及中亚,甚至包括俄罗斯、芬兰等地民族对史诗的认识。
从上述学者们的定义可以看出,史诗有原始史诗(民间形成,无确切作者)和文人史诗(有确切作者创作的)两类。在有关史诗的吟唱者和被吟唱者方面,从古典史诗内容来看,专业或半专业的游吟诗人(有些是盲人歌手)是吟唱者,史诗中被吟唱的对象具有超人的素质和能力,是“英雄”,故事的展开围绕着英雄人物的出生、成长、战争、成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史诗的韵律来讲,史诗应该具有音韵相连的韵律形式,从史诗的篇幅来讲,史诗应该是叙事的长篇。
本书要研究的是俄罗斯埃文基的史诗,俄罗斯埃文基的尼姆恩加堪中,讲唱的尼姆恩加堪是史诗。首先,埃文基的尼姆恩加堪讲述的是埃文基的始祖英雄出征拯救氏族、救出亲人与下界魔鬼“阿瓦希”决斗的故事,有的还带有出征上界娶亲的情节,这是被称为史诗的关键性因素;其次,埃文基是新近才形成文字的民族,尼姆恩加堪是一种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体裁,它无疑是一种口头传统,它有专门的讲唱者“尼姆恩加卡兰”;最后,无论从文本长度、内容、形式,还是从母题、程式、韵律等各个方面来讲,都能肯定地确认埃文基讲唱的尼姆恩加堪是史诗。在俄罗斯学界,学者们承认埃文基史诗的存在,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俄罗斯学者对埃文基史诗的认识
1936年第一本埃文基民间文学集《埃文基(通古斯)民间文学资料集》出版时,并没有收录完整的埃文基英雄故事,而只有几个英雄故事的片段,但是并非以韵律诗的形式呈现。有鉴于此,当时的学术界认为,史诗作为一种体裁,在埃文基民间文学中还没有真正形成。
1966年第二本文集《历史上的埃文基民间文学》出版后,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者的看法有所改变,他们虽然没有承认埃文基史诗已经成熟,但是已经认可埃文基史诗处于古老的阶段,与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语族民族发达的史诗相比,还不能把它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史诗。瓦西列维奇在《历史上的埃文基民间文学》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我们认为,东部埃文基的英雄故事要比英雄神话更接近史诗。”[79]也就是说,英雄故事只是“近似”史诗,但还不是史诗。
1971年第三本文集《雅库特埃文基民间文学》中收录的英雄故事已经具有鲜明的史诗特征,但学者们认为,埃文基英雄故事很多方面与雅库特史诗相似。民间文学研究者在了解埃文基史诗之前,早就了解雅库特的史诗,他们认为二者之间相似,是因为埃文基的英雄故事在很多方面借用了雅库特史诗的元素。
1990年《远东西伯利亚民间文学文献集》中的《埃文基英雄故事》出版,其卷首摘要明确指出,这是“两篇独一无二的、从杰出的行吟诗人特洛菲莫夫那里记录的埃文基史诗——尼姆恩加堪”[80],这种论断成为当时埃文基民间文学研究界一件轰动的事情。从此,俄罗斯学界正式承认埃文基有自己民族的史诗这一事实。
从已出版的民间文学材料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存在尼姆恩加堪这种体裁,只有生活在东部的埃文基人才能听到这种被称为英雄故事的史诗,即在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州、雅库特自治区和萨哈林地区才会有史诗流传。按照语言学家和民间文学收集者梅列耶娃、布拉多娃的观点:“只有在东部埃文基地区才有更为完整的埃文基史诗的活形态。该地区记录和出版的史诗,比西部和后贝加尔的总和还要多。”[81]梅列耶娃为《埃文基英雄故事》一书所作的序言,也是《远东西伯利亚民间文学集》的序言,可以看出,埃文基民间文学,尤其是埃文基英雄史诗,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民间文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
埃文基英雄史诗主要分布在阿尔泰—乌丘尔—结雅—谢列姆日一线向东一直到达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萨哈林的部分地区,如图0-2[82]所示。图中阴影部分是埃文基英雄史诗流传的区域,用数字1—6图例标识出来:1为远东区地区,2为上阿尔丹斯克—结雅地区,3为本书主要研究的英雄史诗所在区域,4为北部区域,5为南部区域。英雄史诗《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是从著名讲唱者尼古拉·特罗菲莫夫那里记录整理出来的,用6标记出记录的地区。

图0-2 埃文基英雄史诗流传的地区
(三)本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埃文基的英雄史诗,以《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以下简称《德沃尔钦》)为中心,这部英雄史诗是《埃文基英雄故事》中的一篇。《埃文基英雄故事》收录了《力大的索达尼勇士》(以下简称《索达尼》)和《德沃尔钦》两篇英雄史诗。
本书选择英雄史诗《德沃尔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由如下。
第一,该英雄史诗是俄罗斯民族学家、英雄史诗研究者梅列耶娃收录并整理的,她记录的英雄史诗具有埃文基英雄史诗的典型性特征,该部英雄史诗的出版标志埃文基英雄故事被正式称为英雄史诗(以下简称“史诗”)。
第二,史诗讲唱者是著名的天才讲唱者特罗菲莫夫,他能用雅库特语和埃文基语两种语言演唱,发展了东部埃文基人的史诗,他的演唱为东部埃文基人史诗奠定了雄厚基础,使尼姆恩加堪发展到了顶峰。
第三,史诗结构完整,用雅库特语和埃文基语两种语言记录,以对话诗行的形式呈现,共3143行,出版近16100本,是至今发行册数最多、流传最广的两个史诗文本。
第四,该史诗较其他史诗而言,包含大量的埃文基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信息,尤其在描述埃文基妇女的生产、孩子的出生和命名等方面尤为细致,该史诗在某种程度上是埃文基人日常和精神生活的百科全书。
第五,该史诗包含了丰富的情节母题,既有英雄出征下界与阿瓦希的决战,又有英雄出征上界娶妻与未婚妻子兄弟的决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战斗惨烈悲壮,英雄可歌可泣,可谓史诗中的绝唱;史诗中出现了典型的埃文基人的“上、中、下”三界的世界图景,反映了埃文基人对周围世界的独特认识,这在埃文基的史诗中不常有,可以称其为该史诗独特的一面;史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箴言等该民族特色词语和传统的比喻及大量的夸张,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埃文基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
可见,史诗《德沃尔钦》是埃文基史诗的经典之作,虽不能涵盖埃文基史诗的所有特征,但是它丰富的情节结构、精彩的语言艺术和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之无愧为该民族的“瑰宝”。
史诗《德沃尔钦》的文本,是讲唱者用埃文基语和雅库特语两种语言记录的,梅列耶娃整理并将其中的埃文基语译为俄语。这部史诗开辟了集音符记录、注释、文本于一身的形式。本书以《德沃尔钦》为研究基础,以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兼以《索达尼》、《伊尔基斯莫姜勇士》(Иркисмондян - богатырь)、《中间世界的多尔甘敦》(Дулин Буга Торгандун)以及其他埃文基史诗文本为补充,以微见著,系统研究俄罗斯埃文基史诗的形象、母题、结构、传承人等内部与外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