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人生:西方文学中的生命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原欲人生的文化功能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不仅非常的好色,而且好色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原因至少有两个。

首先是建构一个严密的神话体系的需要。神话学家谢选骏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独立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氏族公社制和原始思维的产物,体系神话则形成于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渗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和逻辑思维的诸多因素。中国神话属于“独立神话”,古希腊神话属于“体系神话”。根据初步分析,体系神话一般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相对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已经大致形成,上至宇宙的起源、诸神的世系,下及人类的诞生,天灾与救世的主题等等。

2.居于独尊地位的主神开始出现,并在神界故事的系列中起着支配性作用,在诸神的关系中具有枢纽的地位。最终造成一个既错综复杂又明晰可辨的神际关系的巨型网络。

3.曲折地反映了较独立神话远为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包括:①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神话式探讨;②对阶级社会现实生活的神话式再现;③人形、人性的因素在体系神话中的比重(较原始独立神话)大大增长。

4.贯穿体系神话的基本线索,在早期是主神的生殖行为和“神族的血统”,到晚期则体现为某种抽象的观念。这种“内在一致性”使各个神话片断凝结成有机的结构和“体系”。[20]

总之,和中国神话相比,古希腊神话是非常具有体系性的,主要体现在神与神、英雄与英雄、英雄与神、神与英雄都属于一家人。所谓一家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那么,这些血缘关系从哪里来的?正是通过神不断生殖才获得的。所以,宙斯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搞“婚外恋”,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我们古希腊神话更具有严密的体系性。诚如汤因比所言:“在古代希腊神话的无忧无虑的世界里,神看见了人类的女孩子生得美丽就任意蹂躏;这种事多得可以用诗句开列一个长长的名单,即使在那里,这种事还是被当作耸动听闻的事件看待,其结果总是无例外的生下了英雄人物。”[21]不妨看看宙斯通过频繁的生殖所取得的骄人战果:娶墨提斯,生智慧神雅典娜;娶忒弥斯,生“时光三女神”和“命运三女神”;娶欧律诺墨,生“美惠三女神”;娶赫拉,生战神阿瑞斯和火神赫菲斯托斯;娶勒托,生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娶莫涅摩绪涅,生文艺女神缪斯……他还和迈亚(Maia)生了神使赫尔墨斯;和塞墨勒(Semele)生了酒神狄俄尼索斯;和达那厄(Danae)生了珀尔修斯(Perseus);和伊娥(Io)生了埃帕福斯(Epaphus);和丽达生了海伦;和欧罗巴生了弥诺斯(Minos);和阿尔克墨涅(Alcmene)生了赫拉克勒斯(Heracles)……

我们看好莱坞电影《诸神之战》时就会发现,假如没有宙斯的“婚外恋”,这个电影故事就无法发展下去。这个电影故事讲述的是阿尔戈斯人在英雄珀尔修斯的带领下对抗冥王哈里斯,最后还取得了胜利。凡人再怎么勇猛,也是打不赢神的,如果凡人打败了神,就既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也不符合艺术的逻辑。这个时候,宙斯的“婚外恋”就发挥作用了,原来,这个珀尔修斯是宙斯霸占了民间公主达那厄之后遗落在人间的私生子,他是半人半神,不仅具有神的能力,还拥有一个神的后台。因此,珀尔修斯和哈里斯作战时是相当自信的,因为他内心很清楚地知道:“我爸是宙斯。”也就是说,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人类打败了神,而是神自己打败了自己。

其次是表达古希腊人浪漫多情生活的需要。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也就是说,古希腊人需要借助古希腊神话展示他们的生活方式,表达他们的生活态度。古希腊人究竟是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理解生活的?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有这样一段诗意十足的描绘:

希腊是一个美丽的乡土,使人心情愉快,把人生看作一个节日……那里好像是没有冬天似的。山坳与山峡中长着栎树,橄榄树,桔树,柠檬树,柏树,永远是夏天的风景;一直到海边都有树木;某些地方,二月里的桔子从树上直掉到水里。没有雾,也差不多没有雨;空气温暖,阳光柔和。我们在北方需要发明种种复杂的东西抵抗酷烈的气候,要煤气,火炉,两重三重四重的衣服,筑起人行道,派好清道夫等等,才能使又冷又脏的烂泥地能够居住;要没有警卫和设备,人就会陷在泥坑里。希腊人可不用如此费心。他无须发明戏院和歌剧中的布景,只要看看四周的景色就够了,自然界供给的希腊人比人工制造的更美……所以希腊人有那种欢乐和活泼的本性,需要强烈的生动快感也亳不足奇……[22]

丹纳揭示了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气候造就了古希腊人“欢乐和活泼的本性”。但我们终究无法近距离地接触古希腊人,因此也无法直观地感受他们身上的这种本性。后人通过读一读古希腊神话,或许能弥补一些遗憾,因为神话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神话是民族精神的DNA。带着这样的理念和思维去审视古希腊诸神的“好色”,就会惊喜地发现,古希腊诸神“好色”的表象下面掩藏着一个重要的本质:古希腊是一个浪漫多情的民族,一个注重世俗享乐的民族,一个坦诚真实的民族:

世界是美丽的,人生是快乐的,这是希腊人的基本看法。谁不看到这一点,谁就不能理解希腊神话和希腊人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但这并不是说,希腊人对死亡问题没有考虑。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人生短暂的铁律,他们才对生活如此的执着,才需要从短暂的人生中寻找欢欣与快乐。这是一种新的人生观,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新认识。反映于神话,便是诸神家族的欢快场面。不论是宙斯、赫拉、阿波罗、阿芙罗狄忒等主要神祇,还是其他一些小神,无不生活在快乐之中。他们尽情地享受,愉快地工作,歌声笑声响彻地中海世界。神话里的欢乐,实则是人世间的欢乐;宙斯们的生活态度,实则是古希腊人自己的生活态度。[23]

在古希腊人看来,生活是美好和欢乐的,而美好和欢乐的生活存在于可以触摸的人世间而非虚无缥缈的来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不妨讲两个神话故事。这两个神话故事,都形象生动地隐喻了古希腊人对生的热爱,对人间欢乐的痴迷。

一是阿德墨托斯(Admetus)不愿意死的故事。伊阿宋寻找金羊毛团队的骨干成员阿德墨托斯已年老体衰,生命即将结束。阿波罗授意命运女神救救阿德墨托斯,免得他受地狱之苦。命运女神答应,如果有人愿意代他去死就可以让他逃脱死亡。阿德墨托斯是一位正人君子,平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但此时他对生命产生了无比的留恋,因此对命运女神提出的“建议”欣然接受,立刻去找愿意代自己去死的人。他的家人和仆人平时很尊敬、爱戴他,听说他的生命即将结束,都感到无比的遗憾和悲痛,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肯答应代他去死。连阿德墨托斯更年迈的父亲和母亲,在活不了几年的情况下,也不愿牺牲余下的人间时光去拯救自己的儿子。

二是阿基琉斯不愿意死的故事。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抽空”去冥界走了一趟,见到了阿基琉斯的魂灵。奥德修斯赞美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阿基琉斯,过去未来无人比你更幸运,你生时我们阿尔戈斯人敬你如神明,现在你在这里又威武地统治着众亡灵,阿基琉斯啊,你纵然辞世也不应该伤心。”可是阿基琉斯却悲哀地说,对一个死人说这种安慰的话等于是讽刺他,如果自己可以选择,那与其称霸地府,不如做人间的奴仆:“光辉的奥德修斯,请不要安慰我亡故。我宁愿为他人耕种田地,被雇受役使,纵然他无祖传地产,家财微薄度日难,也不想统治即使所有故去者的亡灵。”[24]

人为何留恋生而不是死?因为生的快乐是死去的人无法享受到的。孟子说过,“食色,性也”。古希腊人没有说这样的话,但一直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前面所言的诸神的“好色”,就表明古希腊人对人最主要的原始欲望之一——性,是充满向往、尊重和赞美的。由此,不难理解留里科夫的一个观点:“希腊人认为,阿弗洛狄忒的德性要比阿泰密斯(即处女保护神和月亮神阿尔忒弥斯)的德性好得多。对希腊人来说,爱情乃是最大的善德,谁要是拒绝爱情,谁就注定要灭亡。那尔喀索斯(即那喀索斯)因为拒绝了厄科女神的爱情并爱上了自己的影像而死去。安娜克萨瑞忒由于不愿爱伊菲斯而灭亡。阿顿尼斯(即阿都尼斯)由于拒绝了维纳斯的爱情也死掉了。谁不接受爱情之箭,谁就被死亡之箭射死。”[25]这就可以解释这样几个疑问:1.为什么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本意是肉欲?因为古希腊人没有柏拉图之恋的概念,而这恰恰是符合爱情本义的:“爱的最基本的意义是性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所谓摆脱了爱神的‘罪恶’影响和性本能的柏拉图式的爱,是完全不存在的。”[26]2.为什么阿佛洛狄忒兼爱神和美神于一身?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爱就是美,美就是爱。3.为什么古希腊人要创造出两个爱神,即阿佛洛狄忒和她的儿子厄洛斯(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恋爱是一个极为重要和繁忙的职位,一个爱神根本忙不过来。

古希腊人对人最主要的原始欲望之二——食,也是极为敬重的。古希腊神话对诸神吃的行为描写得并不多。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人生的大事有五: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再增加数目也可以——譬如加上呼吸吧——但这五件是最为明显的。”[27]那这五件大事在文学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吃饭和睡觉固然是人生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但却没有什么文学性可言,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不会大书特书人如何睡觉和如何吃饭。男女之间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吃饭和睡觉那么重要,却因为更具有文学性,而比吃饭和睡觉更受文学作品的青睐。

尽管古希腊神话没有像描绘诸神“好色”那样,描绘诸神的“好吃”,但是有一个神的存在,还是清楚地表明古希腊人对“吃”的虔诚态度,这个神就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情人塞墨勒所生。赫拉得知狄俄尼索斯出生后,十分伤心和嫉妒,便化身为塞墨勒的保姆,怂恿塞墨勒向宙斯提出看看他本来样子的请求。宙斯不得已现出“雷神”的真身,结果把塞墨勒活活的“雷死”。在一片火海中,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狄俄尼索斯。或许是从小没有享受到母爱,或者因为长期遭受赫拉的追杀,长大后的狄俄尼索斯变得非常的叛逆和颓废。他驾驶着野兽拉的四轮马车,疯疯癫癫地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他变成了酒鬼,还学会了酿酒。酒鬼酿出的酒并不是“酒鬼酒”,而是“葡萄酒”。善于种植葡萄的古希腊人感激他指明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尊称他为“酒神”。

哲学家尼采(Nietzsche,1844-1900)根据酒神的个性和特征,提炼出一个“酒神精神”,用来说明古希腊人对人的原欲和本能的敬重,以及对快乐和狂欢的痴迷:“在所有关于狄俄尼索斯的传说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植物相关的自然之神,象征着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有关他的生殖崇拜,隐喻了人的本能冲动与生命活力;酒神崇拜仪式那迷醉状态下的放浪形骸的狂欢,展示了卸去文化面具后人的自然形态和生命本原。因此,狄俄尼索斯可以说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生命意志的象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