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什么是看得见“人”的外国文学研究?
从外国文学学习者和外国文学老师的视角看,有一些研究著作是看得见“人”的,它们对读者认识和理解外国文学中的“人”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在此,不妨列举四部著作为例。
第一部是徐葆耕的《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的“作者题记”很精准、传神地表达了该书力图发现西方文学中的人类心灵的历史,并借此“发现自己”:“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西方的一些真诚的心灵探险家们,以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胆略和毅力,在宇宙般浩瀚深邃的内心世界里摸索着,顽强地向着它的神秘底蕴掘进。他们是情感的受难者,几乎没有一种痛苦与欢欣不被他们品味过、表现过。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和变幻无定的精神生态构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醒来的人们,沿着这条心灵之河走一走吧!你会惊奇地从中发现你自己。”该书从“文学史是心灵史”的视角,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气息。比如,它认为但丁《神曲》通篇是用寓意写成的,“引导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的,分别是古罗马的大诗人维吉尔和但丁挚爱的情人贝亚德。在这里,维吉尔代表人智,贝亚德则代表爱。这样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但丁的一个公式:天堂之路=人智+爱”[15]。这条公式隐喻了人类幸福的秘密:幸福=人智+爱。而这条“幸福公式”可以给读者(尤其是外国文学老师)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和阐释的空间。
《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的特别之处,吕俊华在序言中已经说得很明白:“把文学作为心灵现象来认识和观察就不仅是一种新的角度,而更是一种新的态度和新的高度。可以预料,本书不但对研究西方文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即对中国文学亦将有深刻的启发,不仅在方法论意义上,而且在本体论意义上。”[16]30年过去了,如今回顾起来,徐葆耕这种“把文学作为心灵现象”来认识和观察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并没有成为主流,特别是该书风铃一般悦耳动听的文字,在如今的外国文学研究论著中难觅踪迹。
第二部是蒋承勇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再版。这是一部更体系化、更学术化的《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不能确定的是,作者是否阅读过《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一书;可以确定的是,该书在客观上,在内在精神上继承和发扬了《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一书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和本体论意义。蒋承勇发现:“文字自诞生以来,就以人为描写的核心,它的本质是展示人的生存状况;它的最高宗旨是维护和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它不仅表现人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外在行动,而且也表现人因丧失自由所致的内心痛苦与焦虑。文学以展示人性的深度为最高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人学’。”[17]该书正是在遵循“文学是人学”这个常识的基础上,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透析西方文学中“人”的观点的历史嬗变,力图构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递变的基本框架。《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研究的对象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运用的方法也是非常传统的方法——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出发,再回到“文学是人学”的终点,从中看不到任何时髦、前卫、奇异的理论术语和概念,却能将西方文学中的“人”学内涵挖掘得深入,提炼得精准,表达得通透。
蒋承勇研究外国文学的思路和方法,最能体现一位外国文学老师首先将自己视为“老师”的立场和情怀。实际上,他的成名作《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则可视为一部断代版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位外国文学老师都无法回避。但学术界长期以来仅从社会历史的批评角度来研究如此重要的文学经典,导致相关的授课也变得沉闷有余,生动不足。因此,重新阐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就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显然是一个陈旧的课题。然而,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理论课题,不管人们已作了多少研究,19世纪现实主义至今仍然有许多课题尚待深入研究或重新审视。特别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更有其现实的意义。”[18]《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返璞归真,从“文学是人学”的常识出发,以“司汤达:自由的困惑”;“托尔斯泰:堂吉诃德与西西福斯的融合”;“巴尔扎克: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定位的困惑”;“福楼拜:跋涉于沙漠中的骆驼”;“左拉:‘人’的神话的陨落”等为题,对19世纪的经典作家做出了似乎出乎意料,其实又在情理之中的阐释。
第三部是王诺的《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的学科’。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在人文精神失落的时代,在物欲横流、思想干涸的畸形发展的时代,在剥离了思想甚至剥离了人、专注于纯粹的表现形式的文学批评登峰造极的时代,许多人终于认识到:文学不能不是人学。”[19]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王诺将人学内涵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并从具体作品分析入手,全面而又有所侧重地发掘、归纳、寻思并阐释外国文学的四种人学蕴涵,展示外国文学的人学思想成就。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文学欣赏方面的著作,文字简约、直白、晓畅,特别适合大学生阅读,因而也特别适合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书。
第四部是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这是一部题目中看不到“人”字,行文中也极少看得见“人”字,但字里行间却处处隐含了“人”字的著作,从而为我们如何从“人”的角度研究作家和讲授作家树立了一个典范。该书从“走近卡夫卡”到“走进卡夫卡”,从“体验卡夫卡”到“走出卡夫卡”,既有细密的“考证”所呈现出的科学之美,又有严谨的“论证”所呈现出的逻辑之美,更有灵动的“悟证”所呈现出的思想之美。该书以“考证”为基础,以“论证”为过程,以“悟证”为归宿的研究方式和经验同样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可以说,上述四部外国文学研究著作,均以“经典”作为研究对象,又从经典的“人”的角度出发,更是用“人”的语言写作,最终用学术的风花雪月烹饪出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有思想、有智慧、有文笔。遗憾的是,这样的成果还是太少,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尤其不能满足大学生和大学老师的阅读期待和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