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2003年,笔者考入河南大学李玉洁先生门下,开启学术生涯,此后一直投身于先秦史尤其是卫国史研究,至2023年,刚好二十年。其间,笔者对卫国的地望变迁、贤君名臣、社会经济、诗歌创作等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一直渴望将其集纳成书,作为二十年治史小结。
卫国在先秦特别是西周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很有特征、相当强盛的诸侯国。周公东征之后,卫国获封于殷商故地,至秦二世时灭国,存国八百多年(约公元前1041—前209年),是同时期立国时间最长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卫为诸侯之长”,号曰“孟侯”。春秋以降,卫国逐渐衰落,成为大国侵伐和兼并对象。秦二世胡亥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灭亡。
卫国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和原因很是值得研究。作为西周王朝“亲亲尊尊”制度的受益者,其封国之始即成为相当强势的诸侯,康叔是周武王的少弟,深受王室信任,获封殷商故地,继承了殷商王朝先进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一度执东方诸侯之牛耳。
进入春秋时期,齐、晋、楚、秦等诸侯,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寻求区域霸权。彼时卫国统治者怠于国政,境内的智能之士大量流失,加上外交上屡屡失误,国力逐渐衰微,不断受到邻近大国和异族的侵伐,多次被迫迁都,沦为争霸战争的仆从。卫国的兴衰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卫国获封的殷商故地,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河内地区,也是“天下之中”。其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在两周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
这里是黄河冲积的华北平原,土地肥美,是最好的农耕之地。受封之地的“殷民七族”,皆以从事职事为族名,是世袭的手工业家族,技术水平高,为卫国手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交通便利,地处中原,是南北交通要塞,水陆交通便利,为其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的发展带来卫文化的繁荣。我国现实主义诗歌鼻祖——《诗经》,是先秦文化的辉煌之作。《诗经》共收录305篇作品,包括风、雅、颂。160篇国风中,《邶风》《鄘风》《卫风》[1]记载的皆是卫国诗歌,共39首,占国风诗歌的近四分之一。如《泉水》《竹竿》《桑中》《淇奥》《硕人》等,题材多样,有爱国诗、恋爱诗、弃妇诗、悼亡诗、送别诗等,展现了卫国发达的文化。
古代诗乐相通,卫国音乐同样非常耀眼。《吕氏春秋·季夏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2]春秋“郑卫之声”,是当时的流行音乐,轻快优美,但是与儒家的雅乐不相符,而被称为淫靡之声,乱国之乐。
卫国文化滋养了许多贤能之士,如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兼大商人吕不韦等。这些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历史的演进发挥了极其独到的作用。
近年来考古学蓬勃发展,学者发现了卫地许多重要的遗址,出版《浚县辛村》《山彪镇与琉璃阁》《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等考古学著作,为研究卫国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虎年春节,探望李玉洁先生时,其告知正陆续出版《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询问我可否撰写《卫国史》,作为丛书的一个单元,于是感激加上恐慌,用了一个整年,赶在兔年到来之前完工。虽然治史二十年,然而从事工作却是离史学颇远,加上史迹考察有限,史料整理难免疏漏,其间心得抑或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与方家发现后,不吝赐教,在此先行谢过。
[1]本书所说卫风包括邶风、鄘风、卫风,是歌咏淇河及淇河流域风土人情的诗歌。
[2]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