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春秋时期的运河·吴国·邗沟
——以秦观《邗沟》为例
邗沟①
(北宋)秦观②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③无数傍船明。
菰蒲④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释
①本诗出自徐培均校注《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均出自苏轼门下,被称作“苏门四学士”。秦观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兼有诗、词、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苏轼称其“有屈、宋之才”。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
③寒星:天上孤冷高远的星星。
④菰蒲(ɡū pú):菰、蒲均为浅水、湿地中的常见植物。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嫩茎称“茭白”“蒋”,可作蔬菜。果实称“菰米” “雕胡米”,可煮食。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赏鉴
《邗(hán)沟》是秦观的组诗《秋日三首》中的一首。诗歌描写的邗沟,又名邗江,位于今江苏境内,自扬州经高邮至淮安的一段运河,最初由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首次将中国东部的两条水系长江和淮河贯通起来。《左传》:“秋,吴城邗,沟通江淮。”[1]东汉末期,邗沟即用于漕运,随着经济中心逐步移向东南,邗沟漕运量不断增加。隋唐以后,邗沟作为保障朝廷供给的生命线,其地位逐步凸显,北宋时为漕粮最重要的运道。邗沟的大致路线是:南引长江水,从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30 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洋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50里的樊良湖(又称樊梁湖,即池光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60 里的博芝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60 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
在我国的运河史上,“邗沟”是开凿较早、使用时间较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对后世影响很大。邗沟最早是由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主要是为了运送兵力北上,以便与中原诸国争霸,带有极强的军事目的。到了隋代,隋炀帝重新疏浚了部分已经淤塞的旧河道,让它成为南北物资往来的重要通道。我们通过追溯邗沟的历史,可以窥见京杭运河整体的发展轨迹,了解与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息息相关的运河体系的形成。也因为在中国历史上,邗沟这条水路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所以在此留下的诗篇非常多,像秦观的《邗沟》、孙宗彝的《秦邮八景联句》等都是其中很典型的作品。

邗沟示意图
秦观出生于今江苏高邮,因邗沟经高邮城而过,故自号邗沟居士。秦观偏偏以“邗沟”作为自己的别号,应该是对邗沟有着很特别的感情,他还有好几首诗是写邗沟的。如《还自广陵四首》其三:“邗沟缭绕上云空,坐阻层冰不得通。赖有东风可人意,为开明镜玉奁中。”[2] 又如《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中“南望古邗沟,沧波带芜城”[3],可见他对邗沟的偏爱。
本文选读的《邗沟》是秦观《秋日》三首中的第一首。若以“秋日”和运河的背景相互联系,这首七言绝句的诗意就变得更加浓厚了。因为秋的夜晚既寂冷又静谧,秦观在秋夜中沿着运河乘船行进,周围只环绕着邗沟以及菰蒲,冷冷清清,人迹罕至。“寒星无数傍船明”,烟柳与菰蒲之外,还能看见倒映在水中的寒星。群星在天空中散射出来的光芒,也在湿冷的空气中,照映在两旁落满霜星的柳枝上,显得更加晶莹圆润。此时邗沟上也映射着斑斓的群星,清澈的水面上反射出来点点星光。此时若有点微醺,真可谓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4] 了。而秦观只需要身处舟船之中,就能欣赏到周围的景色,这种恬静安逸,恐怕是如今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很难体会的经历和心境。也不知道秦观此时是从家乡出发,到遥远的地方去,还是刚从遥远的地方回来,由邗沟回家。这首诗后面还写道:“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也许秦观之所以特意提到运河沿岸传来的欢声笑语,是因为离家更近了,也让全诗读起来更具快意。宋人陈岩肖曾在《庚溪诗话》中评价此联,称其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却“更加锻炼”[5],更富有诗趣和韵味。因为夜的幽深,秦观的小船所行经的菰蒲丛深之处,人们都以为大概没有路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令人兴味盎然。那么,为何菰蒲深处还有人家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邗沟开凿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了。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开凿了南接长江、北入淮水的邗沟。邗沟的开凿多利用天然湖泊来减少人工,因此线路迂回曲折。随着历史的变迁,邗沟的军事化色彩逐渐褪去,逐渐成为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大动脉。在东汉末年,邗沟就被用于漕运,随着漕运量不断增加,国家的经济中心也逐步移向东南,邗沟入淮末口的北辰镇也因此迅速发展,成为淮水下游的最大城镇群。到隋唐时期,北辰镇发展成楚州治所,随大运河南北全线贯通,成为全国的漕运要津。北宋时期,从江淮地区送至都城汴京的漕粮每年多时可达800万石,少亦不减于600万石,这都得益于运河所带来的便利,深爱邗沟的秦观显然深知这一点。另外秦观《邗沟》诗中写到的“菰蒲”是浅水、湿地中常见的植物,常常被用来借指湖泽,“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一句,生动地写出了邗沟依自然湖泽开凿,边上人家依水生活,借助邗沟的水上运力获得生计的情形。如果不了解邗沟开凿的历史背景,秦观这首《邗沟》所表达的水上人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和诗歌的独特魅力就要大打折扣了。秦观的这首诗清新俊逸、优美动人,语言简洁明白,但诗境却空灵深远,给人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张大千:一水菰蒲绿,半天云雨清。扁舟去远浦,可遂打渔情。
资料来源:《张大千回顾展》,宝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邗沟开凿于春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运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的文化意义当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2015年《扬州晚报》曾报道由扬州地方文史专家多轮评选和广大市民投票出来的“扬州十大历史事件”,排名第一的就是“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另外还有“鉴真东渡”“隋炀帝江都宫变”“史可法督师抗清”“康熙帝六次南巡”等。“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入选理由是:“吴王夫差凿邗沟、筑邗城,邗沟贯江、淮水道,南北水上交通从此创出了新局面。巍巍扬城,上下二千五百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溯其源,邗城当为嚆矢。毋庸置疑,吴王夫差诚寰城明珠——扬州奠基者也。”[6] 可以看到,邗沟的贯通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市镇的发展,对于它流经的每一个区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康熙六次南巡”也与邗沟的关系极为密切,据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高邮才子贾国维,长于诗文,康熙三十五年(1696)曾中丙子科顺天府乡试举人,后来因为冒籍参加顺天府乡试,遭人告发,而回归高邮。贾国维听说康熙帝南巡,就向皇帝献《万寿无疆诗》《黄淮永奠赋》,康熙帝看了很高兴,就把贾国维召至纱船上进行御试。当时康熙帝的船正好经过邗沟,邗沟两岸立着一行柳树,临风摇曳,十分好看,贾国维便作七言律诗《河堤新柳》:“官堤杨柳逢时发,半是黄匀半绿遮。弱干未堪春系马,丛条且喜暮藏鸦。鱼罾渡口沾微雨,茅屋溪门衬晚霞。最是鸾旗萦绕处,深林摇曳有人家。”[7] 除了这首七律,贾国维还作了两首题为《芳气有无中》的五律,都深得康熙的赏识,特意颁赐白金二十两,并召回宫中,任内廷馆阁纂修。后来,贾国维成为著名的《康熙字典》纂修官之一,康熙帝六次南巡的最后两次都给贾家厚重的赏赐,一时传为佳话。站立在邗沟边上,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贾国维面对康熙帝作了一首《河堤新柳》,配合眼前微风轻拂、摇曳生姿的柳枝,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会顿时涌上心头。邗沟深厚的历史积淀,足以让人静驻回望,不断遐想。
【参考文献】
1. 刘跃进、秦永明主编:《运河之都淮安故事》,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姜文定:《漫步高邮》,广陵书社2014年版。

[1](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卷二〇,李解民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3页。
[2](宋)秦观:《还自广陵四首》,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3](宋)秦观:《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4](元)唐珙:《过洞庭》,杨镰主编:《全元诗》第23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页。
[5](宋)陈岩肖:《庚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6]“扬州十大历史事件”评选,2015年9月13日。
[7](清)贾国维:《御试河堤新柳》,(清)王豫、阮亨:《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三,清道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