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诗文赏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先秦时期的运河·魏国·鸿沟

——以王士禛《荥泽渡河》为例

荥泽渡河(其二)

(清)王士禛

渺渺星槎击楫登,鸿沟极目气飞腾。

已过白雪三城戍,初试黄河十月冰

沙碛连云朝牧马,猎围行炙晚呼鹰。

金堤东下夷门路,落日寒烟吊信陵

注释

①此诗出自(清)王士禛著,惠栋、金荣注,宫晓卫、孙言诚、周晶、闫昭典点校整理《渔洋精华录集注》,齐鲁书社2009年版。

②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博学,善诗文。康熙中后期以诗、古文和词宗盟海内,时人尊为泰斗,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主张“神韵说”,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唐贤三昧集》等。另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等笔记。

③槎(chá):木筏,代指船。“星槎”泛指舟船。

④鸿沟:渠名,古汴水支流。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土地归汉,鸿沟以东为楚。

⑤此二句分别化用杜甫《野望》诗句“西山白雪三城戍”与《故武卫将军挽歌》诗句“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三城戍,三城指四川松、维、保三州城,为蜀境要塞,都置戍守。

⑥沙碛(qì):砂石积成的沙滩地。

⑦金堤:指修筑得很坚固的江河堤塘。《括地志》:“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金堤自荥阳至千乘海口数百里,历代筑堤以御河。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金堤在荥泽县西北二十里。”

⑧夷门:指夷山。夷山在开封府城内,一名夷门山,即侯嬴监守处。《史记·信陵君列传》:“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又《赞》:“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⑨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名无忌,封信陵君。其人礼贤下士,曾访侯嬴于夷门,典出《史记·信陵君列传》,见上注。

赏鉴

王士禛有《荥泽渡河二首》,此诗为其中的第二首。是王士禛于康熙十一年(1672)冬乘船过黄河时,见到鸿沟的气象,不胜今昔之慨而作。

王士禛诗题中的荥(xíng)泽是古泽名,在今天河南郑州荥泽县,黄河北去荥泽县十五里。据《尚书·禹贡》记载“荥波既潴”[1],又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2],意思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为荥泽,而鸿沟是以荥泽为起始点凿通的。荥泽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消失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释写道:“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3] 因为王莽当政时期发生大旱,荥泽塞为平地,济水自此也就失去了沉淀泥沙的地方。那么,既然荥泽早已消失了,王士禛又如何在“荥泽”渡河呢?

因为在荥泽消失以前,黄河通常被称为“河”,而非“黄河”,后来由于荥泽消失,黄河从此失去了泥沙的沉积之地,河水沿古济水而下,故水的颜色也就变黄了,才有了“黄河”之说。因此王士禛诗题虽曰《荥泽渡河》,其实只是借用了古地名,而他真正所处的是一条开凿于战国时代的人工运河,也就是后来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鸿沟。

鸿沟的开凿,源于战国时魏惠王(魏罃)。为了进一步满足称霸天下的野心,也为了更加便利地控制东方诸侯,向东扩展势力,魏罃于公元前 360 年,向东凿通了一条黄河与淮河的人工运河通道——鸿沟。鸿沟虽然开凿于战国时期,但其声名噪起,却源于秦末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4] 即鸿沟东面归楚王项羽管辖,西面归汉王刘邦统治。作为楚、汉之间暂避纷争的界限,鸿沟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意义和不寻常的地理意义。

汉代鸿沟水系分布图

那么,鸿沟与王士禛所说的“荥泽”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荥泽”就是鸿沟的源头。魏惠王决定开凿运河后,便下令将西部由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而成的荥泽作为起点,向东引出黄河水,流经中牟(位于今郑州中部)、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直接成为当时黄河水系的中心和交通枢纽。竣工后,魏惠王亲自命名这条运河为“鸿沟”。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闲。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闲。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5] 说的就是鸿沟凿成以后,将各个水网与诸侯国沟通,给水上交通带来极大便利的现实情景。

鸿沟的凿通不仅利于交通,而且对魏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史记·河渠书》对此有详细的说明:“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6] 位处鸿沟主渠道之上的首都大梁,由于控制着黄、淮地区的水上交通要道,很快成为“诸侯四通,条达辐辏”[7] 的繁荣城市,大梁一带的农作物亦由此久负盛名。鸿沟的开凿,也对魏惠王的称霸起到了重要作用,魏国因此成为“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8],能号令十二诸侯的大国,在卫鞅见惠王时列举的十二诸侯中,像宋、卫、邹、鲁、陈、蔡这些诸侯国皆处于鸿沟流域。

不过,成也鸿沟,败也鸿沟。随着战国后期魏国的衰弱和秦国的强盛,鸿沟最终给魏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公元前225年,秦国攻灭韩、赵两国后,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由于大梁经济繁荣,城池坚固,兵守顽强,秦军在攻城伊始就遭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恰好王贲是一名善于利用地形作战的将领,他命部下掘开了大梁城北边的黄河河道,在鸿沟开挖沟渠,向大梁城方向引水,一时间黄河水、鸿沟水直向大梁的城墙扑去,再坚固的城墙也难以抵挡如此凶猛的水流冲击。经此一役,大梁城遭受到空前的浩劫,繁华名都,顷刻间化为废墟,鸿沟水利灌溉系统也因此遭到破坏,魏国不久便灭亡。

由于鸿沟有着这样的兴衰背景,当著名诗人王士禛在康熙十一年(1672)冬典试四川乘船渡过黄河时,亲眼看见了昔日鸿沟所在的波澜壮阔气象,不由诗思勃发,即兴赋诗,感慨魏国的昔日繁华,而创作了这组《荥泽渡河》。

“渺渺星槎击楫登,鸿沟极目气飞腾”,开篇就点明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鸿沟。放眼四望,水面上的舟船与宽阔的江河相比,不过是零星几点,犹如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9] 之意,同时水面上水气弥漫,绵邈悠远,极目无边,更彰显出鸿沟宏大磅礴的气势。

次联“已过白雪三城戍,初试黄河十月冰”二句,则是写实,叙述诗人的行程。诗人从四川出发,踏过白雪覆盖的四川三城要塞,又来到十月即已初结冰棱的黄河。不过,这两句诗虽是纪实,却也匠心独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诗学涵养,第一句是化用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城”又作“奇”)[10] 而成,第二句亦是从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 “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11] 两句借化而来。王士禛对杜甫不同出处的诗句,信手拈来,则反映出诗人对杜诗的熟谙;而又对仗工稳,且境界与全诗贴合,足见作者诗艺之高妙。

第三联“沙碛连云朝牧马,猎围行炙晚呼鹰”,则是融现实与历史于一体而作的今昔对比。作者看似只是实写目前所见,却将昔日繁华的历史暗寓其中。昔日“诸侯四通,条达辐辏”[12] 的繁荣景象已然消失,迎面而来的是“沙碛连云”、近似边塞的风光;曾经人群熙攘、车水马龙的大梁城与鸿沟一带,如今已变成人们早上牧马、晚上呼鹰的田猎场所,不胜荒凉。由此实写中而蕴含的今昔之慨,不言而喻,但作者又看似没有发出任何感叹,这就是此联的高妙之处。

第四联“金堤东下彝门路,落日寒烟吊信陵”二句,看似只是说诗人在沿着大梁城的金堤往东走,但不由地就走到了著名的东城门下。这里曾经上演过魏公子无忌礼请夷门都监、隐士侯嬴的故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是魏昭王魏遫的儿子,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弟,司马迁记载“(魏)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13],从而声名大振。各诸侯国甚至因为魏公子颇具贤能,门下有众多宾客,故十多年都不曾对魏国用兵。侯嬴所任“夷门都监”,实际就是大梁东城门的看门小吏,侯嬴年老家贫,却在魏公子面前故作高傲。但是无论侯嬴如何失礼,魏公子还是谦恭有礼,亲自执辔御车,迎他为上客。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位侯嬴绝非等闲之辈,为魏公子献上“窃符救赵”的计策,并且“士为知己者死”,侯嬴以自刎报答魏公子的知遇之恩,被后世传为佳话。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风度让后世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为之倾慕,司马迁曾在《史记·魏公子列传》的“太史公曰”中特意写道:“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14]《史记》中还讲到,汉高祖刘邦尚身居卑贱之时,就多次从别人那里听说魏公子的贤德品性。因此,当刘邦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就会去祭祀魏公子。公元前195年,刘邦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途径大梁之时,特意给魏公子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世代看守魏公子之墓、祭祀魏公子。信陵君可以说是战国时期魏国最后的“辉煌”了,魏公子无忌死后,秦王嬴政遂派蒙骜进攻魏国,经过十八年的不断蚕食,辉煌一时的魏国最终为秦国所灭。历史如云烟,一晃两千年,当王士禛来到鸿沟,看到如今的河谷地带,沙碛连云,辽阔空旷,生发出无限感慨……尤其是末句的一个“吊”字,在落日寒烟中,王士禛不仅仅是在感叹今昔,更是在吊怀那位“礼贤下士”的信陵君,遇与不遇,时也?世也?时,到底是何时,还有没有那样一个时代?世,难道只是曾经的历史,还会不会有那么一个世道,那么一个人?或许只有清楚鸿沟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意蕴,才能深切地体悟到王士禛在《荥泽渡河》中的这段吊古伤怀之幽思吧!

【参考文献】

1.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内河航运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刘顺安:《古都开封》,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


[1]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2]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9页。

[4](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1页。

[5](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九《河渠书》,(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07页。

[6](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九《河渠书》,(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07页。

[7](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卷二十二“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2页。

[8]《战国策笺证》卷十二“苏秦说齐闵王曰”,第2册,第675页。

[9](唐)李贺:《梦天》,吴企明笺注:《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卷六“未编年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21页。

[10](唐)杜甫:《野望》,谢思炜校注,《杜甫集校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0页。

[11]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杜甫集校注》第4册,第1509页。

[12]《战国策笺证》卷二二“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第3册,第1272页。

[13](汉)司马迁撰:《史记》七七《魏公子列传》,(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77页。

[14](汉)司马迁撰:《史记》七七《魏公子列传》,(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