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诗文赏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篇 秦朝运河·灵渠

——以刘克庄《铧觜》、吕本中《兴安灵渠》为例

铧觜

(南宋)刘克庄

世传灵渠自秦始,南引漓江会湘水

楚山忧赭石畏鞭,凿崖通堑三百里。

篙师安知有史禄,割牲沉币祀渎鬼

我舟阁浅怀若人,要是天下奇男子。

只今渠废无人修,嗟乎秦吏未易訾

注释

①本诗选自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卷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江湖派诗人中最重要的作家,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又善词能文,深受辛弃疾影响。词豪放,与刘过、刘辰翁合称“辛派三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③灵渠: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盛誉。古称秦凿渠、灵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是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一条运河,使湘江、漓江相会。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凿成通航,建成后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灵渠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有积极作用。

④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漓江段全长164公里,江水清澈,风景秀丽,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湘水:即湘江,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为今湖南省最大河流。发源于广西东北部,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44公里。

⑤赭(zhě)石:矿物,由氧化铁或带氧化铁、氧化锰等的黏土构成,一般呈暗棕色,也有土黄色或红色的,主要用作颜料。

⑥篙,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篙师,即船夫或撑船的熟手。史禄,秦国监御史,公元前219年,受秦始皇命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开凿灵渠。

⑦“割牲”句:以祭祀水神的方式来祈祷平安。割牲沉币,泛指古代祭祀活动。割牲,谓杀牲取血,用以订盟或祭祀。沉币:祭水神使用,将玉帛沉入水中作为祭品。渎:水沟小渠,泛指河川。

⑧阁浅:同“搁浅”,即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⑨訾(zī):指责,诋毁。

兴安灵渠

(南宋)吕本中

淡日轻风细雨余,阴阴溪柳映溪蒲

清流平岸舟行疾,野鸟时闻声自呼

注释

①本诗选自韩酉山校注《吕本中诗集校注·东莱诗外集校注》卷一,中华书局2017年版。

②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荥阳先生吕希哲孙,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子。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

③淡日:天色晴好,云淡风轻。

④阴阴:幽暗貌。溪蒲:溪边的蒲草。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边或池沼内。

⑤自呼:自呼己名。方岳《约君用》:“花曾识面若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

赏鉴

铧觜(huá zī),秦朝的史禄在此凿铧觜状堤坝以分水。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灵渠”条中解释道:“湘水之源,本北出湖南;融江,本南入广西。其间地势最高者,静江府之兴安县也。昔始皇帝南戍五岭,史禄于湘源上流漓水一派凿渠,逾兴安而南注于融,以便于运饷。盖北水南流,北舟逾岭,可以为难矣。禄之凿渠也,于上流沙碛中叠石作铧觜,锐其前,逆分湘水为两,依山筑堤为溜渠,巧激十里而至平陆,遂凿渠绕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1]铧,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觜,《说文解字》:“鸱奋头上角觜也。”形状可与角状的鸟嘴相联系,“铧觜”是专指灵渠工程的“人”字形的石砌挡水坝,使得灵渠“三分入漓,七分归湘”[2]。具体说来,灵渠可以说是秦朝运河开凿水平的代表与典范。

春秋战国天下分裂之际,各国诸侯都在其所统治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方吴国开凿的邗沟和北方魏国开凿的鸿沟。正当鸿沟为魏国带来无穷的利益与便利之时,位于西北边陲的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迎来了秦国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3]。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最终由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此后,秦始皇还进一步开疆拓土,发动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岭南,是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五岭由越城岭、大庾岭、萌渚岭、都庞岭、骑田岭五座山组成,故岭南的范围大概包括了今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北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向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然而想要征服岭南绝非易事,五岭东西绵亘,南北交通被五岭隔断,从中原前往岭南,或攀越五岭山路,或绕道海上,均十分艰难。而当地的越人,擅长利用地形迂回作战,进一步截断秦军的粮道,秦军损失惨重,双方在战争初期一度形成了相持局面。

为了解决部队行军作战、粮饷补给等一系列难题,秦始皇在公元前217年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让一名叫“禄”的监御史开凿灵渠,试图通过运河把中原和岭南连接起来。这位名叫“禄”的监御史,因为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姓氏,但因为开凿灵渠的重要功绩,后来的人往往会提到他,于是就以“史禄”为名称呼他。在灵渠未开凿之时,中原和岭南的主要隔阂就是五岭,在五岭两侧,分别有湘水和漓水两条水道,因被五岭阻隔而无法沟通。于是史禄就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的湘江与漓江之间凿成了一条长约37.4公里的灵渠。灵渠虽然不长,但凿成后,湘水就和漓水直接沟通,这样就顺带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从此,江、黄、淮、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就能直接由水路远航至岭南地区,在中国水运史上取得巨大突破。

灵渠既为当地要津,后来也成为中原与岭南交通的重要途径。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水、漓水相连接,本来中原与百越间五岭的阻隔被流水化解。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因为粮饷和行军的道路通畅了,秦军大军压境,势如破竹,十分顺利地攻克了岭南,诚如《过秦论》所记载:“(秦军)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攻下岭南后,秦始皇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以便中央管理,而岭南地区也由此被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据史料记载,征服岭南的大将赵佗曾上书朝廷,要求征调三万名中原女子到岭南,表面上说是让女子去给士卒们补衣服,但其实是为秦军的将士征集配偶,让中原将士能够长期在岭南驻守。秦二世了解情况后,便批准了一万五千名女子前往岭南。不仅如此,中原的商贾、工匠等也纷至沓来,随着岭南地区有越来越多不同身份的中原人的迁入和定居,他们与当地的百越人进一步融合,给岭南的经济文化带来了繁荣。

兴安灵渠示意图

了解过灵渠的开凿难度以及历史背景,下面再来看这两首与灵渠相关的诗,我们就更加能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了。前人曾有“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5]的评价。刘克庄仅仅通过诗题,就非常内行地点明了灵渠设计巧妙的特点。所谓铧觜,如前文所指出,即铧状的堤坝。铧是农民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三角形或梯形的铁片。至于“觜”同“嘴”,《说文解字》云“鸱奋头上角觜也”,段玉裁注称:“凡羽族之咮锐,故鸟咮曰觜。”[6]也就是说,灵渠的形状还与角状的鸟嘴相似。灵渠为什么要设置铧嘴呢?因为灵渠是由东向西流的,它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湘水上游称海洋河,漓水上游称始安水,皆流到兴安县城附近。但是两者之间隔着的是二三十米的小分水岭,水位落差六米。因此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原理,要把湘水引向地势更高的分水岭,顺向流入漓江,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在灵渠开凿以前,人类运河史上似乎也没有这样的先例。面对这个难题,史禄和同僚通过勘察地形,在湘江上游海洋河面分水村河段设置了“泄水天平”,在湘江中叠起两条相交成“人”字形的石砌挡水坝,“人”字的一撇一捺称作大小天平,把湘江上游海洋河水位提高;在“人”字形挡水坝顶端用石砌铧觜,使被挡水坝抬高的海洋河水一分为二,沿“人”字形石堤分流,三分入漓,七分归湘,谓之“三七分流”。但是,这样引湘水入漓江,是靠了一条人工开凿的约4公里长的“南渠”和人工修浚的约34公里长的“灵渠”实现的,设立石砌挡水坝后又无法通船。于是,又从分水塘向北另开一条人工运河“北渠”,渠绕兴安县,设斗门积水,这样便可使船只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方便往来。这种典型特征在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铧嘴》诗里说得更加清楚,诗前半部分说:“导江自海阳,至县乃弥迤。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范成大在诗题下还有自注:“在兴安县五里所,秦史禄所作也。迎海阳水,垒石为坛,前锐如铧,冲水分南北,下为湘、漓二江,功用奇伟。”而南宋的黄震在读到范成大的这首诗时,也解释写道:“铧嘴者,在桂之兴安县五里。秦史禄叠石坛,前锐如铧,迎海阳水分为南北,即湘、漓二水,南流为漓,北流为湘。”[7]揭示了史禄修建“铧觜”的独特性和开创性。范成大诗歌的后半部分写道:“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紫藤缠老苍,白石溜清泚。是闻可作社,牲酒百世祀。”[8]称颂史禄人力凿渠有着超越自然天工的水准,值得后世百代敬奉。

或许也是受到范成大的影响,刘克庄的《铧觜》诗极力称颂史禄的功绩,“楚山忧赭石畏鞭,凿崖通堑三百里”。秦人开凿灵渠之前,岭南与中原一直为五岭所阻隔,但史禄走出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篙师安知有史禄,割牲沉币祀渎鬼”,范成大认为史禄的伟大功绩是可“牲酒百世祀”的,但比其稍后的刘克庄写到史禄的这句诗却充满了忧伤的情调:即便是当时经常在灵渠来往的船夫,他们既不知道过去史禄的存在,也不知道灵渠作为古代人工运河被开凿的事迹,却以祭祀水神的方式来祈祷平安,这真是吊诡而具讽刺意味的现实!作者紧接着笔锋一转“我舟阁浅怀若人,要是天下奇男子”,切到现实中,暗示南宋末期灵渠无人治理,船只无法行进的尴尬处境。刘克庄生活的时代经济凋敝、军队孱弱,诗人将眼前的景象与史禄修建灵渠的图景进行对比之后,一句“只今渠废无人修,嗟乎秦吏未易訾”,便含蓄地点明,由于工程的艰难,史禄开凿灵渠之时也遭受了訾议与批评,但不可否认,灵渠的开凿是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秦朝开凿灵渠之后,各个时期都有官员负责修治灵渠。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有一座庭院式的建筑,名为“四贤祠”,据乾隆《兴安县志》记载,该祠是元至正十五年(1355)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建的,里面供奉着对灵渠有过贡献的四人——秦代史禄、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

灵渠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在汉代,就有大量的货物通过灵渠进行运输,当时,中原到岭南的两条主要货运航线,都先是溯湘江而上,经过灵渠转漓江、下桂江而抵梧州。然后一条出浔江、入绣江、穿越玉林平原,转南流江,抵达合浦港直至出海,一条顺西江而下番禺。因此,中原和岭南、东南亚诸国的货物运输都离不开灵渠。即便到近代民国时期,每日在灵渠航行的漕船仍可达三四十只,货运量可达300吨左右,直到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之前都是如此。灵渠开成后,人员的南北流动也变得更加便利了。从长江流域沿湘江南下船只,先走北渠绕过铧觜,进入南渠,经漓江到大溶江,南入桂江,到梧州进入珠江,接通长江与珠江,非常便利。了解了灵渠的历史之后,自然就明白为何有这么多文人对其有所偏爱了。作为一首经过灵渠的纪行绝句,北宋诗人吕本中的《兴安灵渠》就显得十分轻松愉快。诗歌写道:“淡日轻风细雨余,阴阴溪柳映溪蒲。清流平岸舟行疾,野鸟时闻声自呼。”[9]后两句与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两诗相比,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行舟飞进得益于自然天工,吕本中这首诗中既有“淡日”“轻风”“细雨”,又有“阴阴溪柳”和“溪蒲”,更多了一种清新、优雅与闲适之感,既舒适又惬意,更显人工开凿的伟大。

【参考文献】

1.刘建新:《灵渠》,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永年主编:《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吴启迪主编:《中国工程师史·天工开物:古代工匠传统与工程成就》,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南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页。

[2]刘清廷主编:《江河湖泊探秘》,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页。

[3](汉)贾谊:《过秦上事势》,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页。

[4](汉)贾谊:《过秦上(事势)》,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一,第2页。

[5](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2页。

[6](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卷八“四篇下”,(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6页。

[7](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七《读文集》,元后至元刻本。

[8](宋)范成大:《铧嘴》,富寿荪点校,《范石湖集·石湖居士诗集》卷一五,第190页。

[9](宋)吕本中:《兴安灵渠》,沈晖点校,《东莱诗词集·东莱诗集外集》卷一,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