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渝州正骨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漆伟、郭明钧、黄文凭、马健、蒋仁伟、白新文等本科和专科生逐步进入医院。他们接受过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注重对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发掘和整理,能够把握渝州正骨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对学术思想的内涵及诊疗技术的特色,应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中医正骨手法在陈旧性骨折治疗方面的研究,提出定向折骨法将陈旧性骨折重新折断变为新鲜骨折再次复位,拓展了中医正骨术新的治疗范围。开展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的中医手法折骨再复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金针拨骨术”的研究,解决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困难的难题,形成关节内骨折新的正骨复位方法。2000年后,开创中医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开创性地运用踝关节不稳定骨折手法正骨微创固定,钢针撬拨技术治疗肱骨外髁骨折、跟骨骨折、腕骨脱位,并开展四肢骨折和关节周围骨折手法复位闭合穿针技术。这一批技术骨干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总结提高传统的诊疗方法,在中医药学术、技术、药械方面有了新的创新与突破,逐步成为高级中医骨伤科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胆引进现代骨伤治疗技术,融贯中西以创新,运用现代诊疗设备平台,开展各种骨伤疾病的内外固定手术、骨与关节矫形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骨肿瘤手术等。传统的中医正骨方法通过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拓广、延伸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诊疗手段充实了中医骨伤内容,使中医骨伤科发展更具生命力,形成“理伤寻踪,思量寻法,巧灵准稳,功位相宜”的渝州正骨“新四法”,使医院在高位颈椎手术、骨盆髋臼手术、髋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置换手术方面保持全市的技术领先水平。这一批技术骨干开创了“渝州正骨诊疗术”开拓创新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朱珠、邓毅、唐勇、郭亮、马善治、刘渝松、叶承莉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医骨伤的理论和实践。郭亮、马善治、刘渝松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刘渝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郭亮获得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人才称号。1998年,医院引进关节镜、椎间盘镜,使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骨伤疾病得到显著发展。同年,二级分科奠定雏形,儿童骨科、创伤、老年骨科、关节科、脊柱科、筋伤等多学科齐头并进。如今,这一批传承人已经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在传统科室和新近建成的康复科、正骨科、足踝外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治未病科等部门中担任负责人和业务中坚。全院拥有二级临床科室16个,辅助科室5个,建成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以大专科小综合为框架的二级中医专科医院,为创建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以来,吴春宝、彭正刚、苏松川、白明生等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新生骨科力量,通过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培训,到德国进修,进一步开拓专业视野。同时,医院大力开展高级中医药人才遴选培养,实施师承传授,鼓励和培养具备系统知识和前沿技术的高级专业中医骨伤科人才,在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理论、实践经验中发挥更为卓越的作用。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坚持走中医专科发展的道路,历代传承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渝州正骨的医疗技术、药物、器具及学术理论方面均获得传承、突破和创新,中医手法正骨、夹板固定、三期内外用药,以及综合疗法分步治疗软组织损伤等独特的骨伤医疗技术、治疗方法,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渝州正骨”学术思想及其诊疗体系,成为我国中医骨伤科队伍中的又一支生力军。
21世纪以来,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医院,拥有病床500张,在职职工450人,收治各类骨伤创伤骨病、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患者来自云、贵、川、陕、鄂、冀、鲁、新疆、内蒙古等地。医院注重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突出和保持中医专科特色,并与现代医学技术相融合,使古老医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渝州正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疗法,形成一个具有传统医学特色和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学派,自立于我国医学之林。
(漆 伟 叶承莉 刘洪刚 雷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