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管理、决策与复杂系统
1.2.1 管理与决策
1.管理
从词义来讲,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管理这一术语的理解通常是这样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但自从管理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几乎每一个从人类的共同劳动出发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并且顽固地维护这种描述和概括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人类从来就不曾取得对管理定义的一致理解。
管理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它不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因时代、社会制度和专业的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解释。随着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认识领域的拓展,人们对管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别还会更为明显。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然而,不同学者在研究管理时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对“管理”一词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到目前为止,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20世纪以来,各种不同的管理学派由于理论观点不同,对管理概念更是众说纷纭。
美国学者泰勒认为:“管理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指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法国学者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还是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学者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彼得·德鲁克认为:“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的定义有很多,以上几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分析上述各种观点,总的来说,它们各有可取之处,也各有不足之处,这些定义都着重从管理的现象来描述管理本身,而未揭示出管理的本质。那么,如何对管理这一复杂的概念进行比较全面和一般的概括呢?
管理是一种行为,作为行为,首先应当有行为的发起者和承受者,即谁对谁做;其次应有行为的目的,即为什么做。因此,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客体,即说明管理的对象或管理什么问题;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进行管理。这3种要素是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应注意,任何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较大的业绩、效果。其细分为4种情况:支出减少,产出不变;支出不变,产出增多;支出减少,产出增多;支出增多,产出增加更多。这里的支出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物料、能源等的消耗。
2.决策
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百种,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3种理解:一是把决策看作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这是对决策概念广义的理解;二是把决策看作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做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这是对决策概念狭义的理解;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这类事件既无先例,又无可遵循的规律,做出选择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只有冒一定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这是对决策概念最狭义的理解。以上对决策概念的解释是从不同角度做出的,要科学地理解决策概念,有必要了解决策专家西蒙在决策理论中对决策内涵的看法。
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由于企业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管理者的决策多种多样。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决策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决策的作用分类
按决策的作用,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① 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做出。
② 管理决策是指为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决策,由中层管理人员做出。
③ 业务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做出的决策。
(2)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按决策的性质,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① 程序化决策即对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所做的决策。
②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复性决策。
(3)按决策的条件分类
按决策的条件,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① 确定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
② 风险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可以估计的决策。
③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无法估计的决策。
(4)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按决策的性质,决策可分为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
① 结构化决策是指对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解的决策。
② 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复杂,不可能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决策过程,更无所谓最优解的决策。
③ 半结构化决策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决策,即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从决策方案中得到较优的解的决策。
3.决策的过程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管理活动,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是任何有目的的活动发生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不同层次的决策会造成不同大小的影响。科学决策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步。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是整个决策过程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准备采取的行动、做出的决定。问题是决策的逻辑起点。在问题中已经包含了决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萌芽,只有找准了问题和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决策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实现决策目标的措施或办法。
(2)制定方案,充分论证
制定决策方案就是寻找实现决策目标的手段,因此,制定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是决策的关键步骤。决策中十分强调制定多种备选方案,备选方案越多,选择余地就越大,决策就越科学。
(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
方案的分析评估和择优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方案分析评估是方案择优的前提,方案择优是方案分析评估的结果。方案分析评估即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已经拟定的可行方案进行效益、危害、敏感度及风险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以进一步认识各方案的利弊及其可行性。方案择优的过程就是决策者“拍板定案”的过程,方案择优必须由决策者亲自完成。在方案择优的过程中,决策者应坚持以下标准:目标总体最优,代价小,收益大,风险小,副作用小。
(4)慎重实施,反馈调节
实施是对决策方案正确与否的检验。实施是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一般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试验证实。当方案选定后,先进行局部试验,以验证其可靠性。同时,通过局部试验,也可以发现事先没有评估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在大规模实施方案之前,对原定的决策方案进行修正。二是制订实施计划。制订实施计划的总要求是把决策具体化,做到周密、细致、具体、灵活。三是反馈调节。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决策者的局限性,其决策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这就要求决策者根据反馈的情况对决策不断地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