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陷阱:如何识别与应对面具下的极端自恋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什么是自恋型虐待

归根结底,自恋是人们对抗内心深处强烈羞耻感的一种防御机制。羞耻感很可怕,它传递出的信号是:我们是有缺陷的、无用的、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对于自恋者来说,这种羞耻感加重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在心理上根本无法承受,也会击垮他们脆弱的自我。于是,他们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做出了一系列破坏性的行为,就是为了让自己远离内心深层的痛苦;而当上述行为波及周围人时,它们往往演变为不同形式的虐待。虐待可以是情感上的、心理上的、身体上的,也可以是性虐待、经济虐待或精神虐待。

任何形式的虐待都是虐待,都是绝对不被接受的。

身体虐待是清晰可见的,以瘀青或割伤的形式存在,其结果无可争议。与之相对的自恋型虐待又称“隐性虐待”,具有隐蔽性和渐进性,在初期尤其不易被察觉,旁观者无法看到施虐的痕迹;再加上其操纵性,以至于受害者都不确定他们所经历的是否构成虐待。在自恋者的诱导下,许多受害者反而觉得他们只是太敏感了,反应过度,无端猜疑,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自恋以及相关情感虐待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事后声称是你的错,你才是罪魁祸首,你应该受到责备。这种虐待导致的典型后果是,受害者开始否定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这是自恋型虐待的基本特征。

自恋型虐待的其他特征包括:

侵犯界限:自恋者没有边界感。他们对别人的私人空间或物品也几乎不尊重。界限对于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包括身体界限、性界限、心理界限、情感界限等。对自恋者而言,他们的需求或欲望总是优先的,并愿意为了达到目的而装出一副谦让的姿态。

否认:完全无法接受或承认任何真相、责任或错误。自恋者对真相的否认程度及与之并存的“迷之自信”,可能会让人惊愕不已(我遇到过某些极端自恋者会坚称晴朗夏日的天空不是蓝色的)。

贬低:与“理想化”(见下文)相对。贬低是指凸显或强调他人的错误或缺陷,打击对方,从而让自己感觉良好。

分而治之:通过理想化、贬低等操纵方式,自恋者将目标对象从人群(家庭或职场)中分化出来,这会给自恋者带来一种掌控感。“分而治之”描述了自恋者将目标孤立起来的过程,无论是目标对象主动为之还是被他人排斥,这个被选中的目标随即会感到格格不入——原有交际圈的分崩离析使其被猜忌、不信任、怨恨和竞争包围,为自恋者的操纵制造了可乘之机。

情感勒索:这包括任何对你的威胁和恐吓——惩罚、愤怒、挑衅、冷暴力等。情感勒索旨在引发恐惧、内疚和顺从的感觉,是自恋者的惯用手段,并且不计后果。他们通常会否认自己的操纵行为,或者使用其他策略将事情转嫁到你身上,暗示是你小题大做或过于敏感。

利用:自恋者会利用他人来服务于自己的利益和野心。他们不会对此犹豫。这算得上是他们的第二天性。

指责他人:自恋者永远不会真正为自己负责。他们从不(或很少)道歉,因为觉得没有必要。相反,他们会试图通过指出其他人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来避免任何指责、责备或责任。在任何争论或纠纷中,自恋者会非常熟练地将焦点转向其他人,让别人觉得他们才是有错的一方。他们通过不断指责他人的言行举止,将自己置身事外。

钓鱼(情感诱导):自恋者就像渔夫一样,会抛出情感上的“钩子”以捕获他们的晚餐。他们会精准投放诱饵以钓到目标对象。找到自己的软肋,这对你躲避鱼钩是有帮助的。你以前都是被什么给勾住的?——是你的负罪感吗?是他们的言行令你感到恐惧或焦虑?是你觉得自己需要被拯救或被修复?意识到诱饵的存在才能躲避鱼钩;觉知是改变的第一步。

情感操控(煤气灯效应):这个术语描述的是自恋者通过操纵性的言行,让你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判断、感知或看到的事实。这种操控手段具有极高的心理虐待性,危险性不言而喻。在煤气灯效应的影响下,你会逐渐失去对自我的信任,有时会觉得自己正在失去理智。在极端状况下,它可以导致精神崩溃。

突然失踪:自恋者不会为关系的终结留下任何解释或说明。他们可能会毫无预警地终止所有联系和沟通,像幽灵一样消失无踪,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创伤。

理想化:对个体或组织表现出极端的崇拜。自恋者以及众多性格扭曲之人往往以两极分化的视角看待世界——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通过理想化,某人或某事被捧上神坛,是自切片面包以来最美好的事物,是完美无缺的。自恋者也需要从他人那里寻求类似的认可。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自恋者的父母可能会采取理想化的态度——将孩子捧得高高的,仿佛他们具有超能力;抑或走向另一个极端——疯狂贬低孩子,认为他们永远不够好。

矛盾行为:自恋者奉行的唯一行事原则就是前后矛盾。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行动上,他们说一套做一套,完全不一致。例如,他们发誓想和你在一起,但行动上却十分冷漠,或者尽管做出了承诺,但却无法兑现承诺。

孤立:任何类型的施虐者最终都会试图将受害者与朋友、家人或同事隔离开来。当人们被孤立时,他们更容易受到操纵、控制和虐待。自恋者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包括装作把你的最佳利益放在心上,他们会说“那些朋友对你没有好处,他们配不上你”,或者坚持让你放弃工作,由他们全权照顾(财务控制)。通过负面的评判、情感操控和操纵,自恋者慢慢地将你从亲友中隔离出来,造成你对他的过度依赖。

评判:这是一种常见于自恋者的防御机制,他们会对其他人的行为、选择、言语、外貌、能力等做出严厉的负面评判。对他人进行评判可以使他们对自己感觉更好,也有助于他们保持优越感。

甜蜜炮弹轰炸:用爱、关注、赞美、表扬和礼物连番轰炸以获得目标对象的兴趣和“爱”。甜蜜炮弹轰炸的终极目的是操纵和控制。

撒谎:这对任何自恋者来说都是标准行为,可以是对事实的轻微夸大,也可以是完全彻底的捏造。他们甚至能够创造出虚假的身份,并在面对直接质疑时面不改色地否认。

投射:暗示或指责你才是有问题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感受说成是你的——“你太偏执/敏感了”“你太自私了”“你好像有事瞒着我”“你的控制欲很强”,甚至“你是个自恋狂”。

推卸责任:换句话说,就是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自恋者来说,他们绝对不肯承担个人责任。一切都是你和其他人的错误、问题或责任。他们会想说服自己和他人,他们才是受害者。“我出轨是因为你不在身边……如果你一直在,我就不会出轨了。”要不要出轨是可以选择的——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责任。

诽谤:这是一种极端的贬低形式。自恋者散播谎言和谣言以伤害他人,从而获得权力和控制感。

幼儿般的发脾气:自恋者傲慢的面具之下,潜藏着一个情感发育迟缓的孩子(通常不超过四五岁)。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远不如成年人,因此会以非常幼稚的方式做出反应。例如,任性地摔东西,大声叫喊,暴跳如雷,沉默不语——目的是进行情感操纵。为了提升自身的满足感,他们经常评判或贬低他人,或者采取尖酸刻薄的、敌对的态度。这能让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或许也能缓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混乱(自恋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情感)。

争强好胜:许多自恋者热衷于攀比,渴望在成就、财富方面压倒对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自恋者很难为他人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争强好胜”还体现在对病情的夸张描述上,例如,如果你有头痛等症状,他们会声称自己患有脑瘤。这种心态助长了竞争和欺骗行为。

言语虐待:这涉及一系列行为,既可以是隐晦的贬低(模棱两可的讽刺)也可以是公然的辱骂(大喊大叫)。其他类型的言语虐待包括羞辱、指责、强迫、操纵、讥讽、批评、诋毁、打断对方、不让对方说话、不听对方说话和嘲笑等。冷战也属于言语虐待。

暴力:主要是指身体虐待,例如殴打、推搡、扯头发、打耳光、扔东西或以其他方式对你的人身安全或财产造成伤害。自恋者也可能有暴力倾向;但据我观察,自恋型虐待常以更复杂、谨慎和隐蔽的方式进行。他们不希望留下任何可以清楚辨别其行为的物证或痕迹,而是选择那些可以轻易否认的隐蔽手段。

隐瞒与保留:自恋者渴望权力和控制,而隐瞒与保留正是他们维系这种感觉的方式。他们通过操控金钱、沟通、情感等来控制节奏,主导局势。

识别自恋型虐待的迹象

自恋型虐待在初期可能很难识别,尤其是当你身处其中时。与自恋者建立关系,并经历上述任何一种特定形式的虐待,通常会让人感到混乱和不安。这在心理和情感上都是极具伤害性的。自恋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我们措手不及、震惊或困惑时,我们更容易被操纵;我们很难保持头脑清醒或以清晰的视角看清现状。另一个让自恋型虐待难以被识破的原因是,一切在一开始都很好,与自恋者相遇和约会的那段美好时光就像一场梦……然后就变成了一场噩梦。最初的美好时光,如梦如幻;但如果事情美妙得不像真的,通常是因为它们就是假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预警信号,只是我们往往没有察觉或不愿意接受。

自恋者将能够满足其自恋需求的人锁定为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具有一定名望和地位的人,或者能够持续提供赞美、倾慕和关注或能增强其财富与社会地位的人。自恋者通常在相遇或约会的初期以“甜蜜炮弹轰炸”的方式来捕获人心,这足以让对方目眩神迷、麻痹大意。当虐待的征兆渐渐浮现,许多人已经被前几个月的爱慕冲昏头脑,沉浸在幻觉之中,放松了警惕。他们甚至会选择忽视预警信号,对情况好转心存幻想。无论如何,由于自恋者的行为前后反差太大,受害者确实容易落入陷阱。不过,重要的是记住,轰轰烈烈的假象不等于真正的亲密关系,尽量不要把这二者混淆起来。

当明确的虐待行为开始出现时,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前一刻还是美好善良的,下一刻就变得如此可怕尖刻?这种转变带来的冲击会让我们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的——也许只是我在想象,或者是我搞错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心态还停留在被爱轰炸的阶段,那种强烈的爱慕将我们紧紧包围,然后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被自恋者拉入一种强迫性的上瘾状态,因而拼命想要保持或重现那些最初的、偶然的美好。我的一些客户在被虐待几十年后,依然幻想着他们的自恋伴侣会改变。人们沉迷于幻想中,幻想事情会变成什么样,或者幻想自己希望事情变成什么样。这一切都掩盖了人们对现实的看法,而被扭曲的现实本身就表明这段关系是不健康的,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要摆脱这种状况,走上康复之路,需要一些关键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拥抱现实,从幻想或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立足于现实的视角,客观,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同时,照顾好自己——你的自尊、自我价值、自我关怀、自我同情、自我宽恕,以及沟通和界限的问题。所有这些内容都在后续章节中有所述及。

反思时刻

◆在你心中所想的那个人/那些人身上,你识别出了哪些具体形式的自恋型虐待?

◆你的脑海中是否有这方面的具体记忆或例子?

◆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你的反应如何?当时发生了什么?

◆你现在对此有何看法和感受?

◆为了照顾好自己,你现在需要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今天你可以做些什么来满足自我关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