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5 19:26:28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前
引论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中国莎学
一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
二 睁开眼睛看到了莎士比亚
三 翻译、评论和出版莎士比亚作品
四 把青春和生命熔铸在莎士比亚作品翻译中
五 从俄苏莎学的影响到中国莎剧主体意识的确立
六 《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七 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
第一章 从晚清到民国:莎士比亚入华的“前经典化”时期
第一节 《莎氏乐府本事》及其莎剧注释本在中国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莎士比亚研究:从文本到对舞台演出的认识
第二章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莎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莎评
第二节 博我以文,约吾以美:走向新世纪的中国莎学
第三章 真善美在中国舞台上的诗意性彰显
第一节 莎剧演出:经典的意义
第二节 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气韵:研究和演出
第三节 以校园莎剧节为号召: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第四章 深沉哲思与严谨演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莎剧叙事
第一节 青春、浪漫与诗意美学:张奇虹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舞台叙事
第二节 人性的演绎:在王袍加身与脱落之际:《李尔王》的当代阐释
第三节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血泊与哲思相交织的空间叙事
第四节 回到话剧审美艺术本体:《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舞台叙事
第五节 历史演绎与世俗戏谑的空间表征:《亨利四世》的中国化空间叙事
第六节 面对经典的舞台叙事:北京人艺改编的《哈姆雷特》
第七节 诗化意象的空间重构:《理查三世》的跨文化书写
第五章 演绎、思考与创新:先锋实验精神与对莎剧神韵的把握
第一节 转动万花筒,隐喻中的先锋性:林兆华改编的《哈姆雷特》
第二节 戏仿与隐喻:《理查三世》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后经典叙事:从《科利奥兰纳》到《大将军寇流兰》
第四节 我秀故我在:走向现代的《第十二夜》
第五节 中国化:田沁鑫变形的《明》
第六节 中西文化、语言在艺术和美学上的成功对接:双语《李尔王》
第七节 肢体叙事与现代莎士比亚:形体戏剧《2008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六章 与莎士比亚相约在中国舞台
第一节 异质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跨越
第二节 从《麦克白》到昆剧《血手记》
第三节 音舞叙事:越剧《马龙将军》与《麦克白》
第四节 从《麦克白》到婺剧《血剑》
第五节 跨文化的本土建构:从《麦克白》到徽剧《惊魂记》
第六节 戏与非戏之间:川剧《马克白夫人》
第七章 生存与变异: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第一节 国剧艺术中的京剧莎剧
第二节 从主题到音舞的互文:京剧《哈姆雷特》与现代文化转型
第三节 悲剧《哈姆雷特》戏剧性情景的建构与越剧抒情性演绎
第四节 旋转的舞台:互文在京剧《歧王梦》与莎剧之间
第五节 跨界叙事:京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福氏喜剧”
第八章 美在民族化:中国地方戏莎剧
第一节 成功与遗憾:阐释莎剧内涵的地方化莎剧
第二节 现代意识下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越剧《第十二夜》
第三节 在场与不在场:《冬天的故事》的越剧改编
第四节 西卉东植:《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花灯剧《卓梅与阿罗》
第五节 经典与草根,叙述兼代言:二人转《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六节 遮蔽与失落的悲剧审美:越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九章 莎士比亚戏剧的地域化:“何必非真”与“取神略貌”
第一节 黄梅戏:为莎剧增色的写意性表达
第二节 中西戏剧审美观念的碰撞
第三节 粤剧《天之骄女》与《威尼斯商人》
第四节 叙事与抒情模式:粤剧《豪门千金》对《威尼斯商人》的改编
第五节 对经典的跨文化阐发:从《第十二夜》到粤剧《天作之合》
第六节 “秀”出来的“东北味”:吉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第七节 地域化呈现:互文性视角下的丝弦戏《李尔王》
第十章 台湾莎学研究情况综述
第一节 奠基与发展
第二节 莎剧演出
第十一章 结语:“后莎士比亚400时代”
一 莎剧是世界语言
二 世界主义维度与多元“地域化”莎剧
三 莎学批评的世界视角
四 聚焦移位:“后莎士比亚400时代”
五 姹紫嫣红的莎士比亚,东西互渐与文化自信
六 “折子戏”:中国莎剧的一种呈现方式
七 独秀于世界的中国莎学与莎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