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土地全部入了集体的账户。这时候,似乎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属于高祖玉的时代,属于高西沟的时代才真正开始。
这之前,互助组和初级社时期,高祖玉也罢高西沟也罢都只能算是无定河对岸的杜家石沟村一个光腚的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紧跑慢跑还撵不上人家的小小孩童。杜家石沟打坝,他们跟着打坝,杜家石沟修坡式梯田,他们也跟着修坡式梯田。那些年月,高祖玉常跑的地方就是河对岸那个让人眼馋的杜家石沟。但与此同时,在1955年当上了村主任的高祖玉人没闲着,心也没闲着。
对水保局治坡、黄委会治沟两种争论高祖玉有他自己的思谋。
他认为两家的经验都好,治大沟可能需要水保局的经验,也就是先治坡后治沟;治小沟可能需要黄委会的经验,也就是先打坝,后治坡。这种看起来有点狡黠,仿佛谁也不得罪,仿佛不偏不倚的说法其实更有一层谋略。高祖玉说,到底先治哪儿后治哪儿和怎么治,还得根据我的力量,估计我的劳力和财力。
据高祖玉说,1955年到1957年,他们学习杜家石沟开始修坡式梯田,这时候他们小打小闹的打坝也一直没有停歇。坝也打,坡也治,春天修坡式梯田,秋冬两季打坝。他不敢贸然地打大坝,找了条中等身材的不大的沟也就是孙家梁沟当作了试验场,早年跟着黄委会技术员学到的经验这时候派上了用场,这条中等沟里一共能打6座小坝,他第一年打上两个,第二年打上两个,第三年再打上两个。等第二年打新的坝时,头一年打的坝,地已经淤起,也已经种上了庄稼。这样,年年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有收获也就有鼓舞。孙家梁沟最初的沟口淤出的地只有一亩,没想到,这一亩地的产量一下子过了千斤,后来几年玉米、高粱的最低亩产量也达到了800斤!这在当时也已经算是“放卫星”了。
打坝的同时高祖玉还学习种草种树。
除了往杜家石沟跑,高祖玉常来常往的地方还有一个:绥德新店黄委会的试验站。那时候试验站有个技术员小高,小高在试验着治理一条小沟和一架小山:从背山的山顶往沟底种柠条,山阳面的小坡上种刺槐,沟底种杨树。——为什么要这样?高祖玉这时有了他一生最大的一个发现:陕北的黄土山丘,一般来说,阳面坡度较缓,而背面坡较陡。背面坡陡的原因是由于陕北特有的气候所致,因为没有森林的涵养,陕北无雨则旱、有雨则涝。没有雨的时候滴雨不下,有雨的时候要下就下成暴雨。暴雨由北向南落,因此往南的力量大。南即山阴,陕北黄土高原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就发生在坡的南面。
小高把生命力极旺盛的柠条种在了山的南面山坡。小高说,背面山坡水分多,容易成活。种完背面再种阳面,阳面坡缓,相对水土流失没有南面严重。高祖玉取得了真经,在修坡式梯田和在沟里打点小坝的同时也开始了种草种树。
而此时,米脂县的修梯田运动正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