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既有纵向延伸,又有横向发展。因此,我们主要依据列宁的原著、苏共历届代表大会及其同时期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进行全景式的考察。这其中主要的文献包括《列宁全集》(1—60卷)、《列宁选集》(1—5卷)、《列宁专题文集》(1—5卷)、《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5卷)、《卢森堡文选》(上、下卷)、《普列汉诺夫文选》、《考茨基文选》等基础文本。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马克思主义史》(1—4卷)、考茨基的《论唯物主义》(1—6卷)、《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1—5卷)等论著。同时,还研读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列宁思想的研究专著、教材、列宁亲友的回忆录,等等,通过对这些著作和论文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方能比较科学地概括出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
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恩格斯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3]“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正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书的研究思路,侧重从逻辑体系上揭示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阐明其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和阶段性特点,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放到俄国具体国情之下进行探讨与分析,又尽可能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情景。
3.比较研究方法
所谓比较研究方法,就是对照各个事物,以确定其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从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可比性来比较分析。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方法,从纵向角度,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与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关系,阐明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同时探讨在列宁一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其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发展、转型、实践和反思。从横向角度,比较列宁与同时代其他理论家如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和卢森堡等人在民主观上的异同、借鉴和批判,阐明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不是自说自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忠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立足于俄国国情,以开放的心态吸取他人理论之精华,以开阔的胸怀反思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批判,完善自己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4.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本书重点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但并不是简单的逻辑演绎,而是把这一研究与当时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以此说明这一思想发展所蕴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子。这种实践探索不但研究列宁时期的实践,也涉及列宁之后苏联的实践,同时也探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探讨了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价值,诠释其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
本书试图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上展开研究。首先,侧重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时代场景和思想来源。其次,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梳理了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初步形成、发展、实践和最后探索,概括了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历史发展的逻辑演进与阶段特征。这一部分构成了本论题的主干和核心内容。最后,侧重于现实的角度。依据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天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意义重大。
正如上述所言,恩格斯把思想看成过程的集合体。但是就一般而言,思想家的思想发展过程是由其思想发展的若干阶段衔接而成的。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不仅要对其形成过程进行高度的抽象概述,也要科学地进行阶段性划分,才能够有效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境地。要科学地进行阶段划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方法。这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如下观点[45]:第一,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方法;第二,坚持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第三,坚持总体和部分相互促进的方法。依据这些方法,既要分别考察列宁在社会主义民主观方面发表的阶段性、标志性的著作,又要达到前后有机衔接;既要注重民主思想的发展过程,又要分析思想背后的实践成因;既要在整体中把握部分,也要在部分中丰富整体。同时,在对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分析过程中,在一些方面采用了列宁著作中的阶段分割法,更大程度上遵循作者的本意,更为合理、科学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包围并击败了罗马军队。按照意大利双方的惯例,罗马军队必须在由长矛交叉构成的“轭行门”下通过。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国的最大羞耻。通过“卡丁夫峡谷”一语即由此来。后来,人们以“卡夫丁峡谷”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在本书中,喻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0页。
[3]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6页。
[4]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5页。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7] 参见聂运林《列宁的民主概念不“全面”吗?》,《江汉论坛》1982年第5期。
[8] 参见蔡亚志《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9] 参见许东礼《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的丰富和发展》,《理论学习》2003年第8期。
[10] 参见马郑刚、邹和平《论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观》,《探索》1991年第6期。
[11] 刘维春:《全面理解列宁民主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学术探讨》2011年第12期。
[12] 张慕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解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13] 参见辛向阳《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思想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14] 参见钱小芊《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过程探析》,《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5期。
[15] 参见陈启懋《列宁是如何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16] 参见樊欣《列宁论党内民主内涵、特点与功能》,《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5期。
[17] 参见司永海《列宁党内思想探源》,《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18] 参见杨萍《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考察》,《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9] 参见张锡恩《无产阶级专政的三个发展公式透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0] 参见薛剑符、刘世华《论列宁人民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21] 参见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25页。
[22]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5页。
[23] 参见俞良早《列宁由理想化民主向现实民主的思想转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5期。
[24] 参见王进芬《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争论及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25]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页。
[26] 参见张荣臣《对列宁和卢森堡关于集中制与民主集中制争论的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27] 参见陈学明《评罗莎·卢森堡对苏维埃政权的批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8]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29]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30] 参见任晓伟《阶级民主和程序民主——考茨基和列宁政制之争再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31]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6页。
[32] 参见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落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33] 参见张五钢《列宁的苏维埃代议制民主思想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34] 参见顾玉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建设思想的价值诉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35]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36] [苏]格·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郑异凡、郑桥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159页。
[37] [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苏群译,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38] 参见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39] [美]凯文·安德森:《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张传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149页。
[40] [英]尼尔·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171页。
[41] 转引自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
[42] 参见[苏]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晨曦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原书名是“党治制的由来”。
[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0页。
[45] 参见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